鹿鸣塘之名
◇郑正辉
在村委会门前,一下车,看见墙上“鹿鸣塘”三个字,我就想笑,就为我们的祖先汗颜。祖先们的想象力太不咋的啦。为自己的家乡命名,不是以山为名,就是借塘为号。珠山、岚角山、水口山……伊塘、喜塘、樟木塘、黄泥塘……眼前这青山起伏,树木葱翠之地,又见鹿鸣塘。
好在我们的祖先比日本人聪明,我们各自有历史悠远的姓氏,没有把自己的姓氏冠以山或者塘。倘若我们的祖先跟日本人一样傻笨,把各自的姓氏冠以山口、山坳、山半腰,塘头、塘尾、塘边边,那就热闹了,那就得让教育部不得不增加几秒钟高考时间,以利考生们写名字,印刷用油墨都不知道要浪费多少。
玩笑话。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才聪明睿智呢。农耕时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的林木,塘中的清水,是人们养身立命的根本。之所以祖先用身处的山和所靠的塘命名家乡,是因为寄希望于子孙万代,牢记养育他们的根本,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可是,有多少人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呢?
他们有的子孙,把自己投资建设的楼盘命名为维多利亚,把经营的酒店题名维也纳。所幸的是,我们有水口山牛扣。
我喜欢放逐想象。望着村委前的小树林,我猜想鹿鸣塘这么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名称是依据什么来取的?
生我养我的村子名为上木塘,据我父亲说,是由塘边曾经有过一棵高大的、珍贵的楠木树而来的。我却认为父亲的解释牵强附会,当初,应该是名叫尚睦塘。祖先是寄希望于子孙后代崇尚和睦,一村人像一家人那样过日子。只是后人图简便,把一个寄予厚望的美好名称,写成了笔画简单的上木塘。所以,在我的长篇小说《爸爸的四季》中,我“拨乱反正”,把它恢复原名,写为尚睦塘。
鹿鸣塘的后人对祖先无限忠诚,没写成六名塘。
我想,远古时期,最早来到此地的是一对故意脱离迁徙大队伍的少男少女。
随大队伍经由此地时,听到悦耳动听的呦呦鹿鸣,看到林间美丽可爱的鹿群,他俩眉目传神,一个忽闪,先后钻进了树林。追逐鹿群嬉戏,随着鹿鸣唱情歌。
跟随鹿群跑出树林时,这对小情侣喜不自禁。携手站在山坡上,指点江山,谋划未来。“嗨,在这个山坳筑一口塘。”“嘿,在塘下开垦千亩水田。”“将来,让老大在那座山脚下建村子。”“老二,老三,还有老四、老五,在周边山脚下建村子。”“我们的塘叫什么名字呢?”她问道。
他满脸带笑,抓耳挠腮。忽然,林中鹿鸣声传来,他搂住她的腰,大声道:“鹿鸣塘!”
有了这么美好的愿望,这么真诚的祝福,我不想去探究鹿鸣塘之名是因何而来的了。
我还想,写作《诗经》的诗人来到此地采风,在伴随鼓乐声的“喊饭”礼仪当中,吃了血鸭,喝了米酒;带着微醺,欣赏过围着篝火的歌舞,才有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观望眼前的小树林,跟随零陵区作家采风团,走过古井,肃立在何绍基姑姑的墓前,走到福仙岩前。我多么想透过雨丝,看见鹿群在林中悠然吃草,多么想见到一只温柔的小鹿依偎在浣衣姑娘的身旁,多么想朝守护墓地的老鹿招手致意,多么想看到进福仙岩的同仁们惊起一大群鹿,从山上飞奔而下。
我的愿望太奢侈,既没见到鹿群,又没听到鹿鸣。
鹿到哪里去了呢?也许我的想象只是美好的愿望。
也许命名鹿鸣塘的那人也只是依据美好的愿望,也许先有《诗经》,后有鹿鸣塘,也许鹿群害羞,躲在山林里不肯跟我们见面,也许……
如果是省略号包含的内容,我但愿这里从来就没有过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