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血常规MCV相差大竟是由它引起!
【案例经过】
进入2020年12月份,临检室发现血常规中MCV高值变得较多见,如图1,12月2日某患者的MCV 103.2fL,待到12月5日MCV突然变成92.6fL,仅仅三天时间,MCV值竟相差10.6fL,究竟为何?
图1
查看本次结果,时间为12月9日,如图2,患者信息,男,80岁,临床诊断:前列腺增生,MCV值为103.5fL,与12月2日的MCV值103.2fL基本一致,
图2
苦于无法找到原因,暂时再观察一段时间。奇怪的事却再次出现,12月9日某患者(女,48岁,临床诊断:肾输尿管结石伴积水感染)MCV值91.0fL,如图3。可待到12月11日其MCV值竟然变成102.2fL,如图4。两天时间该患者MCV值相差11.2fL。
(图3)
(图4)
MCV值变化如此之大,简直是不可思议,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我们决定必须找到原因。
血常规MCV值偏大,我们主要是考虑巨细胞性贫血可能性居多(当然也不排除MDS等可能),但实际推片镜检发现红细胞体积并没有仪器检测的那么大。仪器MCV值与镜检结果不符,这着实给镜检同事带来不小的烦恼。
(说明:MCV值仪器检测与镜检不符可从这两方面进行验证:
1、经常推片镜检的老师对细胞形态大小有一定的把控与感觉,如红细胞MCV值非常大,经验丰富的检验老师镜下可一眼识别;
2、与正常体检人员的标本进行对比,一般体检人员的MCV值正常,两者一对比可发现最近红细胞MCV值偏大的患者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深究原因①】
起初,我们怀疑是抗凝剂质量不佳。12月19日找来一些无抗凝剂的“子弹头”(PCR实验室可提供),按照书籍配方进行配制抗凝剂。
找到当天某一患者(女,59岁,临床诊断:左肺恶性肿瘤)吸取两次末梢血,分别用商品化“子弹头”抗凝管和自己配制“子弹头”抗凝管测试。
商品化“子弹头”抗凝管结果,如图5,WBC 10.85×109/L,RBC 4.76×1012/L,HGB 147 g/L,MCV 93.1fL,PLT 245×109/L。
(图5)
自配“子弹头”抗凝管结果,如图6,WBC 11.25×109/L,RBC 4.77×1012/L,HGB 146 g/L,MCV 93.1fL,PLT 258×109/L。
(图6)
对比这两个结果发现MCV值一样,故暂时排除抗凝剂质量问题导致的MCV值变化过大。那会不会是仪器间的不同差异导致的呢?
【深究原因②】
12月20日上午我们挑出5份血常规标本,均为静脉血采集,分别在同品牌的两台血球仪上进行测试,结果绘制表格如下,不附带单位及参考值。
(1号标本,女,25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号标本,男,48岁,肾结石)
(3号标本,男,74岁,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后)
(4号标本,女,45岁,眼睑带状疱疹病毒)
(5号标本,女,67岁,头晕)
分析这5份静脉血标本,自动进样(血球仪一)的WBC、RBC、HGB这三个值均较手动吸样(血球仪二)的高,考虑模式问题(自动及手动摇匀的时间、频率等)导致,在此不做具体分析。将5份标本MCV值单独挑出进行对比,如图7。
(图7)
可以看出,同标本、不同血球仪测试后MCV值变化并不是非常大,两台仪器MCV值波动变化在0.9~2.3fL之间。考虑到血球仪二为手动摇匀后,手动吸样才能测试,而血球仪一为全自动进样模式,为仪器自动摇匀、吸样,故可排除仪器间的误差导致的MCV值变化大。
做此试验目的在于排除仪器的问题,虽同牌子仪器,但不同型号。既然排除了仪器因素,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深究原因③】
此时,一个猜想油然而生,现在是冬季季节,会不会是温度导致的抗凝剂溶解不佳,导致抗凝血液效果不佳,进而使得MCV值变化?要知道温度的变化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影响因素。
继续选取当天某一患者(女,7岁,临床诊断:颈部局部肿物),吸取两次末梢血装入“子弹头”,一个“子弹头”抗凝管按平时流程操作,一个“子弹头”抗凝管在用手指轻弹混匀后,继续手握10分钟,相当于间接给此抗凝管手部温度。
“子弹头”抗凝管按平时流程操作上机测试,结果如图8,WBC 9.43×109/L,RBC 4.44×1012/L,HGB 130 g/L,MCV 91.7fL,PLT 307×109/L。
(图8)
“子弹头”抗凝管在用手指轻弹混匀后,继续手握10分钟,结果如图9,WBC 9.09×109/L,RBC 4.40×1012/L,HGB 129 g/L,MCV 92.5fL,PLT 326×109/L。
(图9)
查看这两个血常规MCV值发现,变化也不是非常大。除此外,我们还进行了37℃水浴箱温育,也未发现明显差距。故综合分析,排除温度因素。
【细节揪凶】
当以上的因素都被排除后,我们再次回到疑问的原点。进一步排查分析发现,所有MCV值变化非常大的结果都是由血球仪二所测得,而血球仪二正是采集的末梢血,难道是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结果相差大?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曾经做过试验:采集的标本同为末梢血,在血球仪二上吸取的为全血模式,在血球仪一上吸取的为预稀释模式(1:7模式),两者结果相差并不是非常大,可忽略末梢血的影响。
(特别说明:两种模式、两台不同型号的血球仪结果相差不大,是由于我室使用的是同一个品牌的血球仪。各位老师在排查时,也要注意不同品牌厂家的区别,简单理解是,虽同为血球仪,同为阻抗法,但不同厂家的设计理念和配套的试剂成分差别,会导致出现两个相差比较大的结果,尤其是对于特殊标本,更加显而易见。)
既然跟仪器、血液类型、抗凝剂都无关,那就剩下抗凝管因素了,而出现MCV值变化大的血球仪二仪器,其标本所采用的是俗称“子弹头”的抗凝管抗凝,其规格有0.5mL、1.5mL、2.0mL。
这一个重要的线索,顿时给我们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将窗口所有“子弹头”抗凝管找出,竟发现科室有三种抗凝管耗材。
对比这三种耗材,发现有两种耗材为同一厂家(命名为A厂家1号、2号耗材),如图10、11;一种耗材为我科室一直都在使用的抗凝管(命名为B厂家),如图12。
(图10,A厂家1号耗材)
(图11,A厂家2号耗材)
(图12,B厂家耗材)
考虑抗凝管因素主要是由于试剂耗材采购人员告知11月中下旬B厂家耗材接近耗尽,又迟迟未到货(后12月中旬才到货),故而改为采购少量更快到货的A厂家耗材,以应急之需。
而我室之前始终使用的是B厂家抗凝管耗材,MCV也未见大幅度变化,最终我们决定停用A厂家1号及2号所有抗凝管耗材,之后,我们便再也没发现MCV值变化大的情况。
【疑问重生】
我们并未同时对A厂家两种抗凝管(已用完)、B厂家抗凝管做对比试验,这也是不足之处,自己也尝试将静脉采血管EDTA-K2血液标本等量分别装入三种耗材中,其结果MCV值变化不大。
最后,翻看A厂家说明书,发现其抗凝剂种类除了有EDTA-K2外,还有EDTA-K3!难道说EDTA-K3会影响血常规MCV值结果?
【案例分析】
1、ICSH推荐使用EDTA-K2抗凝剂进行血液学分析,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和日本所接受,但EDTA-K3仍然在英国和美国广泛使用。使用EDTA-K2较EDTA-K3的一个附加优点是喷雾干燥形式的实用性,还降低了因稀释和血细胞渗透压变化的影响。
关于EDTA-K3的影响,Sholhui,Park等[1]在对DxH900血液分析仪进行评估时发现,EDTA-K3可以在DxH900上产生假阳性标志嗜中性粒细胞(NE-blast)。
2、关于抗凝管质量导致检验结果差别大,黄波[2]发现抗凝管质量缺陷可引起PLT计数假性降低,一是仪器穿刺时盖帽的塑料粒掉入管内血细胞内,引起采样不能准确计数;二是管内壁硅化工艺存在缺陷而导致PLT激活,致使PLT形态发生改变,伸出伪足(丝状伪足)产生聚集。而此次我室此次发现的抗凝管质量缺陷还可影响MCV值变化。
3、科室在弃用A厂家两种抗凝管耗材(含EDTA-K2、EDTA-K3)后,部分继续监测血常规的住院患者,其MCV值恢复如初,故考虑A厂家抗凝管质量及EDTA-K3的添加导致血常规MCV值变化大。
4、另外,文中自己将EDTA-K2静脉采血管分装到三种耗材,MCV值未见异常,考虑血液已在EDTA-K2静脉采血管充分抗凝,进而再加入到其它抗凝管,也就无太大改变。
5、同时,12月19日,当我们在做商品化“子弹头”与自配“子弹头”血常规MCV值对比时,恰巧使用的商品化“子弹头”为B厂家耗材(此时B厂家耗材已到科里),导致商品化“子弹头”与自配“子弹头”血常规MCV值变化无差异,也就进一步误导了我们往其它因素考虑。
6、本案例最终考虑为抗凝管质量缺陷及EDTA-K3问题,引起血液渗透压的改变,进而导致红细胞MCV值假性升高。
【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在排除血常规结果异常时,很少会考虑抗凝管质量或抗凝剂问题,这也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本案例也告诉我们,科室在更换试剂、耗材后,最好与先前的试剂或耗材做一个对比试验,避免出现“乌龙剧”。
【参考文献】
[1]Sholhui,Park.Jungwon,Huh. Tae-Dong,Jeong.False-positive flag of WBC and change ofmean platelet volume (MPV) caused by K3-EDTA on the DxH 900hematology analyzer[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laboratory investigation,2020,80(8):644-648
[2]黄波,央金,亚李.被“谁”干扰的血小板计数.检验视界网.2020-11-05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