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死前最好的律诗,56字写出家国情怀,人生无奈,概括诗圣一生

杜甫被称为“诗圣”,这是为什么?

苏轼赞杜甫为古今诗人之首,说他虽然流落饥寒,一生不用,但“未尝一饭忘君”。杜甫一生都抱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责任感,他有诗说“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种自愧,表达出他对家国的深情。

杜甫不仅不忘君,也不忘民,北宋名臣李纲说杜甫的诗“慨然有志士仁人之大节”,这种大节就是文人的操守,高标的理想,以及永不放弃的坚韧。因此《吕氏童蒙训》指出:(杜甫)忠君爱国之意,常拳拳于声嗟气叹之中。

如今,我们最缺乏的恰恰是杜甫这种“生死向前去”理想信念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那么,在杜甫老年垂死之时,他这种信念和责任感是否消泯了呢?在他漂泊江湖举目无亲之时,他坚守的信仰是否曾动摇?今天,王和尚就以杜甫晚年一首七律,来分析杜甫诗的笔法和思想。这首诗就是有名的《小寒食舟中作》。

01.背景:杜甫为何在小寒食大发感慨?

来看全诗: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清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唐代宗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漂泊江湖,这年春天他在潭州(今长沙)暂住。自从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已经漂泊了三年之久。他渴望回到家乡,回到日思夜想的长安。

小寒食:指寒食节次一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者两天。寒食节要禁火,吃寒食。寒食节已是暮春三月,正是春花烂漫,百草丰茂之时,故而有很多娱乐活动,可说是“佳辰”。

02.首联内涵丰富,杜甫起笔有何妙处?

小寒食之日,杜甫勉强吃了一点饭食,在船舱中他靠着几案而坐,面目萧条,神情落魄。故而他开篇就写道“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其中“鹖冠”,音hé guān,乃是隐士之冠。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开篇句意跌宕起伏,很有“顿挫”的风格。寒食节,明明是佳辰,本应该踏春游玩,但是作者却只能无聊地坐在船舱中。此时杜甫已经59岁,“强”字就包含几分倔强,因为此时的酒或者饭食,都是冷的,明知冷而勉强要喝。虽然寒食刚过,但是他的食物仍旧寒凉,也暗示他心情的孤寂凄清。

其二,“强饮”,有版本做“强饭”,王和尚以为“强饮”更好一些。因“食犹寒”,故而勉强饮酒,温暖一下身子。作者喜好饮酒,特别是“佳辰”,更应饮酒应节,若做“强饭”,既和“食犹寒”略重复,也少了许多意味。

其三,“隐几萧条带鹖冠”一句,“萧条”有消瘦,寂寞,冷落凋零之意,乃全篇感情基调。作者被困舟中,前途无望,年已老迈,神情萧索,唯有远望排遣寂寞,这就引起下文的描写。为何要“带鹖冠”?因为此时作者并无官身,仅仅是漂泊江湖的一介布衣。

03.中二联写景,杜甫埋藏了什么伏笔?

中二联的写景,细致描绘了此时的景色和作者内心的孤寂。

春日水涨,作者坐在舟中,来回摇晃,就像漂浮在天空上一样,故而说“春水船如天上坐”。这一句既写出了春水暴涨,浮浪滔天的景象;又写出他年迈无力,只好任由小船随意飘荡,这就暗含一种飘零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一句,乃是化用前人诗句。初唐沈佺期有诗“人疑天上坐”,而南北朝和尚惠标有诗句说“舟如空里泛”,均是水涨翻空,人如浮天的感觉。杜甫化用名句,化缥缈为飘荡,换优雅为无奈,确实有“点铁成金”的妙用。

因作者老迈,故而视线模糊,岸边的花就看不清楚,故而他写道“老年花似雾中看”。这一句很切合杜甫老年的心境,寒食佳节虽然草木葱茏,但是杜甫却无缘细看,只看到模糊朦胧的一片。

第二联还有一种奇妙的映衬对比效果。春水暴涨,生机勃勃,却对应下句“老年”,一个生机勃发,一个年迈萧条,外面春水涌动,春花灿烂,而杜甫却倍感飘零,老迈不堪,如此对比之下,杜甫怎能不伤感和无奈?

第二联的写景是“直写”,而第三联的写景则暗有比兴之意。

翩翩飞舞的蝴蝶,故意在小船帷幔上穿梭;远处自由自在的鸥鸟,在戏水玩耍。这种生机和自由,怎能不让杜甫更加伤感?蝴蝶翩翩飞舞,反衬自己漂泊江湖;鸥鸟自由戏水,反衬自己在此地淹留。

第二联的写景乃是写自己与春水和春花的感受,第三联则是作者舟中看到的景象,这是二联写景之区别。

明朝李梦阳曾说“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这是律诗写景的关窍。以此论来看此诗中二联的写景,二联写景勾勒雄浑,而三联写景则细腻真切;二联写景乃是写船中直观感受,三联写景则暗有比兴。如此写中二联,才不显重复和堆砌,而是各有侧重,相互映衬和补充。

04.杜甫为何挂念长安,细读下泪

正是看到蝴蝶鸥鸟的自由自在,作者才更渴望能够赶快起行,回到日思夜想的长安。所以尾联写道“云白山清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这一联细读意味丰富,感情动人。

此地云白山清,但是作者却不想在此常驻,他的思绪早就飞到万里之外的长安。但是此地与长安相隔遥远,年迈的老杜,乘着一叶扁舟,又如何能跨越这万里之遥的路程呢?如此漫长的距离,让杜甫心生绝望。真有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愤之情。

因此,杜甫只好遥望北方,寄托他绵延无尽的思念,故而结句写道“愁看直北是长安”。这个“愁看”,既上绾“萧条”,又是有“万余里”而生发,以“愁”做结,使得这首诗浑融一体,又余味悠长。

“直北”,有版本做“西北”,从地理上看,长安确实在长沙西北方向,写作“西北”似无异议。但是,“直北”的表意更准确。所谓“直北”,意思是长安好像北极星一样,指引者作者内心的方向。杜甫曾有诗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可见,长安是杜甫心中笃定的方向,是他命运的“指北针”,而“直北”就比“西北”更有感召力和方向感。

长安,是作者内心的方向,但他却淹留在此,进退不得,才发出“愁看直北是长安”的浩叹。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海南,也写过“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也是表达盼归不得的感慨之意,其手法和杜甫此句颇为类似。

05.杜甫诗为何如此动人?因为饱含真情

这是杜甫晚年的代表诗作,其写景细腻动人,而感情则沉郁悲凉,充满对前途的无奈和对故乡的信念。这就是杜甫的性格,他时刻牵挂着故国,盼望能回到故乡,却在荆湘一带漂泊,始终未能回到他朝思暮想的长安。

这首诗章法谨严,感情流转自然,句句有照应,字字有深情,故而虽文字浅显,内涵却丰富深厚,细读非常动人。深沉无奈,纠结徘徊,是本诗的特点。

就是在这一年秋天,杜甫漂泊至长沙岳阳间的湖泊上,因病死在一艘破船上,终年59岁。至死他都在漂泊,至死也没能回到长安。

一代诗圣,就此凋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