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3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乡党第十

10.7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不宿肉,指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肉。但祭祀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三天,所以这些肉已经不新鲜了,不能再过夜了,必须赶紧吃了。

祭祀用的肉,不能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了三天,就不要吃了。

10.8 食不语,寝不语。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赶紧吃完。不是有饭后茶吗,喝茶就是留给你说话的时间。

睡觉要赶紧睡,别躺下了又说话,说开了头可能就睡不着了。睡不着,第二天就起不来,即使勉强起来,头脑也昏昏沉沉的,进而影响一整天的工作。

10.9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疏食就是粗食,菜羹就是菜汤。瓜,应为“必”的错写。

祭,是指古人在吃饭前,要把席上各种食物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前祭祖或祭神。

齐通“斋”,zhai,1声,斋戒。

即使是吃粗饭,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而且祭祀要像正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0.10 席不正,不坐。

坐席一定要摆正,坐席正了坐姿才能正,坐姿正了心才能正,心正了气才能正。

10.11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饮酒,指乡饮酒礼。

杖者,是拄拐棍的老头儿。中国古代,50岁就算老人。

礼仪结束,要让老人先走。这是讲的尊老。

乡人饮酒,老人离开,就算结束了,年轻人不能接着再喝。老人不在场,再喝就容易没有节制。没有老人压阵,喝了酒的年轻人也容易生是非。

10.12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傩,nuo,2声,指乡人举行的驱鬼除邪仪式。

阼,zuo,4声,大堂前东西的台阶,主人所立。

主人(地方官)一定要穿着朝服(正装),站在台阶上。

10.13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问,是“访问”之义。问人,指出使某国、访问某国的使者。

派人出使去他国,出发前要再拜送别。再拜是拜两拜的意思。

 10.14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康子,指季康子。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而接受。

古人受馈食物,当着馈者面,或者当着使者面,要打开尝尝,表示不虚所馈。

但是赐药不同,不能马上尝。所以孔子说:“我的身体怎么样还需要斟酌,药性如何也需要研究,所以现在不敢马上尝。”

拜而受之是给你面子,但是药这东西不能随便尝,明人不说暗话是实诚。

10.15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jiù,马棚,泛指牲口棚。

孔子退朝后听说牲口棚着火了,赶紧问:“伤着人了没有?”问完了人,应该接着再问:“伤着了马了没有?”不可能不问马的。圣人仁民爱物,甭说马该问,就是马厩的烧毁程度也该问问。

所以“不问马”的“不”应该是对“伤人乎”的回答,通“否”。

10.16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食,是熟食,可以直接吃。国君赐食,必须把席子正一正,先尝一口,然后回答“好吃”。腥,是生肉,要煮熟了再吃。吃之前要先给祖宗上供(荐)。生,是活物,一定要养起来。

陪国君吃饭,要在“君祭”前先为国君尝饭。

家有家祭,君有君祭,就是人吃饭以前要先祭祀(祖宗或神灵)。

10.17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疾,指很重的病。国君探望重病人,病人应该脚冲西,头冲东,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放上绅带。绅,是束在腰间的带子。意思是虽然不能穿衣,但可以摆上装装样子。

病人东首而右卧,这样君便是坐北而冲南。

10.18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召见,不可怠慢,不能等着把马备好再上车走,而得一边备马一边就往外冲。

10.19 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不是不懂礼,他问别人不是问应该怎么办,而是问这样办妥不妥?这一种谦虚的态度,正是“礼”的要求。

10.20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古文中“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友”是指友人。

朋友死,无人敛葬,自己应该站出来,说:“我来办。”

死、生,古之大事也。

10.21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车马,从价值上而言,比祭肉要贵。

祭肉是人家祭祀用过的肉,沾着仙气,代表着福泽,这一点是车马比不了的。

朋友的馈赠,如果是祭肉,要拜;如果不是祭肉,不用拜。

10.22 寝不尸,居不容。

尸,挺尸,仰面朝天,死人的样子。孔子说这种睡姿不可取。睡觉最好侧卧。

平日在家可以随便一点,不必刻意要求自己非得严肃。

10.23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齐衰zī cuī,指丧服。狎,xia,熟悉的意思。见到穿丧服的人,不管有多熟悉,也要改容易色,作哀痛状。

冕者,戴礼帽的人。瞽者:盲人,指乐师。亵,是亲密的意思。见到戴礼帽的人和乐师,不管有多熟悉,都要有礼貌的对待。他们是去执行礼仪的人,对“礼”必须有足够的尊重。

凶服,是丧服或戎服。式:同“轼”,苏轼的“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若乘车,碰到穿着丧服或戎服的人,要手扶车前的横木,俯身致意。

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对负版者,也要俯身致意。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是说赴宴,各种硬菜端上来,要改容易色,作惊讶状,并直直身子,把屁股从跪坐的腿上抬一下。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足够的谢意,菜太丰盛了,吃不完的。

“迅雷风烈必变”,是说天上响惊雷,屋外刮大风,也要改容易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而不能强作“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状。

 10.24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升车就是登车。登车一定要正对着车箱,手挽登车用的带子(绥)。

车中就是坐车。要目视前方,不要回头说话,不要大声说话(疾言),不要指指点点,既是注意安全,也是注重仪态。

10.25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色”一般指人的脸色,“翔”是指鸟在飞翔。这句的意思是说“山梁雌雉”见人脸色不善,就飞走了,但飞了一圈,发现并没有捕捉他们的意图,就又落了下来。

也有人认为“色”是“鸟”的笔误,似乎更能讲得通。野鸡们看见有人过来,来者善不善它们不管,脸色它们也不会分辨,见着有人来就先飞起来这是本能反应。后来发现没什么危险,就又落了下来。

“山梁”可以是指山涧的木桥,也可以指山脊。“时哉时哉”是说孔子感叹野鸡识时务,发觉可能有危险就起飞,没危险就再落下。

“共”,一种解释是同“供”,供设之义,就是设网捕捉的意思;一种解释是同“拱”,拱执之意。孔子学而不厌,为人师表,没时间,也不可能带着子路上山捉野味。所以笔者取“拱执”之意。老师夸这些野鸡了,子路受教,就对它们拱手以示感谢。子路好整这种怪招。

“三嗅而作”是说雌雉多次嗅气,它们不看脸色,它们只通过气味来进判断。来的这两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危险,但也不是来给喂食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最后还是拍拍翅膀飞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