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生死朗读》
近期又看了一遍电影《生死朗读》,如果说年轻时只看到的是汉娜和伯格的不被人理解的爱情,现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汉娜是一个漂亮的中年女人,从事着电车售票员的普通职业,但她内心高傲而敏感。影片中没有交代她的家庭、成长及其他一切,她常常独来独往,好像没有人能够走进她的世界,她也没有走进任何人的世界。但她又是善良的,看到15岁生病的伯格吐得哪里都是,她热心地去帮忙。当然她的态度貌似很强硬,直接拎着桶泼了他一身。汉娜的这种冷峻、神秘、美丽立刻吸引了伯格的注意。尤其是当伯格病愈后去感谢汉娜时,看到汉娜穿丝袜,更是躁动不安。
不明白汉娜为什么要与小自己21岁的伯格发生关系,也许是对伯格单纯和干净的迷恋,也许是只有在稚嫩的伯格面前汉娜才能表现出她的强势和霸道,而这些强势和霸道掩饰的却是她那颗自卑而脆弱的心。
汉娜喜欢书中的世界,《带小狗的女人》《哈姆雷特》等都给她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她随着书中人物命运或欢笑或哭泣。原来外表强硬的汉娜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她那么爱听人读书,显示了她极度追求精神的富足与满足。但她心中的痛却从不示人,她用种种假象掩盖其不识字的真相。即便面对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审判,她也绝不愿承认她不识字。其实很长时间不理解汉娜的选择,什么比自由更重要。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现在想明白了,汉娜不愿放弃的是尊严,那是她维系自己的唯一支柱。
影片中,对汉娜的成长经历没有涉及,但从其居所,可以看出她并不富裕,或许还有一个不那么光鲜的出身。她不识字,说明她没有接受过任何好的教育。她孤身一人,也许是孤儿,也许是不堪忍受家庭苦难而逃离。但不管如何,她应该都有一个不那么温馨的过去。
汉娜不愿回望,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披上她自制的铠甲奋力向前。
但汉娜又是柔软的,从她见到伯格时的相助就可见一斑。但汉娜又是单纯的、无知的。面对审判,其他女看守都在推脱责任,只有汉娜直言不讳。当法官问她为什么不开门,眼睁睁看着三百人烧死时,汉娜说不能开,那是她的工作。她的工作就是看守,一旦开了门,没有人维持秩序。
突然想到法律上著名的“恶法是不是法”的理论。汉娜被安排做看守,她的职责是不让“犯人”逃跑。而一旦打开了门,局面将不可控制。在这个紧要关头,将自身职责视为一切的汉娜遵从了规则,这只能说明汉娜的简单和无知,但不能证明汉娜的“恶”,她是规则的牺牲品。
汉娜问“换了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当然事后人们都会指责汉娜的无知,但放在那个情境下,试想你究竟会怎么选择?
伯格虽然没有被推上审判席。但影片中的伯格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何尝走出审判席?面对不公平的审判(汉娜不愿承认自己不识字,由此将被判终身监禁),伯格知道真相,他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证明汉娜不该得到如此重的惩罚(替人背锅)。但他没有勇气站出来。因为一旦他站出来,他和汉娜的恋情就会被曝光。他就会遭到众人的耻笑。虽然他解释说是为了维护汉娜的自尊,但他心里更清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因此当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后,他感到耻辱,于是开始给汉娜寄自己录制的音像带以救赎自己。
汉娜被判了终身监禁,但伯格又何尝不是被判了终身监禁。伯格女儿说感觉走不到他的内心,他的心从来没有向他的前妻和女儿敞开过。
伯格与汉娜的不伦之恋、伯格不敢作证的怯懦、伯格对自己身为法学生不能维护正义的羞耻,像一块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伯格最后质问汉娜有没有想过过去的事,汉娜说人死不能复生。伯格很失望,认为汉娜冷血,不配得到自己的爱。但他分明有爱,这种痛苦他无法向人诉说。
但当得知汉娜自杀,将钱留给幸存者女儿时,伯格开始懂汉娜了,也敢于承认自己的爱了。其实伯格一直爱着汉娜,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恋。只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年龄的悬殊、人性的复杂而注定不能见光。但即便不能见光,却不能阻止其绽放。
以前看《生死朗读》,看到的是爱情。现在看,看到的是人性。善与恶有时候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事情,当一堆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某个人时,试想一下,放在那个情境中,你会做何选择。说到底,人是很复杂的生物。善与恶、美与丑,有时候就是那么亿分之一秒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