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33)
本篇要目:
**************************************
1021.积庆堂
明至清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1022.余庆堂
明至清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1023.吴氏宗祠
明至清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
1024.三槐堂
明至清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
1025.新叶村乡土建筑
明至民国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1026.兰亭
清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1027.林宅
清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1028.雪溪胡氏大院
清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
1029.陈阁老宅
清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1030.双林三桥
清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
*************************************
1021.积庆堂
积庆堂,又名“思荐堂”,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吴氏大厅,平面布局为三间四进两狭弄,左右两侧为两座清代孝节牌坊。
孝节石牌坊。积庆堂建于明代,牌匾上书“明崇祯庚辰孟秋立”建筑年代明确,雕刻精美,生动圆润,两旁设有通道,用于村民行走,这在其他建筑中很少见,门楼两边分别建有两座节、孝牌坊,用以表彰孝子、贤媳。
积庆堂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永昌街道社峰村。距诸葛村民居东南7.1公里。积庆堂坐西朝东,布局为三间四进两狭弄,通面阔13.75米,通进深58.8米,硬山顶。
二进,进深九檩,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明间前后檐部分檩下浮雕狮子和花卉等。
三进与四进明间之间设过廊。积庆堂规模较大,用材规整,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四进,进深七檩用四柱,梁架脊柱前后双步带前廊,前檐柱间设格扇门窗。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积庆堂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2.余庆堂
余庆堂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女埠街道渡渎村渡一行政村,建于明洪武年间,面西向,平面布局为三进一穿堂,堂前尚存一对明代石狮,建筑总面积约860平方米。
此祠堂系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者程颐、程颢的后裔程嘉禾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祠堂廊本墙上砌有乾隆五十五年立的“建造程氏余堂碑记”碑高189公分,宽74.5公分,叙明程氏后裔程嘉禾“弃举业,逐廉价之利,家业兴隆之日”建祠以追远祖。
该建筑是三合院,门楼居东,厅堂朝南五开间,明间抬梁式,用五架梁和及平梁,有随梁枋,前廊有轩,抱头梁前部呈象鼻状。
四前檐柱为瓜棱形,刻花雀替,轩和门楼刻卷草,双龙纹和寿字。留存至今布局完整,结构完好无损,更有石碑记载建造经述,是清乾隆晚期祠堂的代表作。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余庆堂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3.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位于浙江衢州衢江区云溪乡王车塘村,宗祠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坐东朝西偏南。自西至东前后共四进,即前厅、正厅、穿堂、后楼。前厅有戏台。前、正二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4米,通进深11.5米。明间两缝十架前后双步加后单步。月梁断面呈矩形略向外弧。两端用丁头支承,柱头卷杀,梭形柱,梁柱粗壮。施望砖,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地砖墁地。1998年、2008年进行二期修缮。
正厅
穿堂
据王车塘村《吴氏宗谱》记载:先祖吴椿,号石泉,宋理宗绍定三年庚寅(1230)随父路过三衢,到西安清源乡游览胜境,爱其山水清秀,择居卢田,元末至正年间兵焚,由第五世祖吴世贤自卢田迁居王车塘。第七世吴赈荣、吴赈隆两兄弟,家道丰饶,积赀巨万,应诏输粟二千斛以济通州之欠,并输白金一百七十两于京,景泰帝恩赐七品散官以荣之,并于景泰四年(1453)恩旨立“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坊旌表,同时建造宗祠。明嘉靖九年(1530)焚毁,现存吴氏宗祠及门前牌坊于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
厅堂朝南五开间,明间抬梁式,用五架梁和及平梁,有随梁枋,前廊有轩,抱头梁前部呈象鼻状。四前檐柱为瓜棱形,刻花雀替,轩和门楼刻卷草,双龙纹和寿字。
吴氏宗祠整体布局规模宏伟,加之粱柱用材粗大更显得气势磅礴。正如《吴氏宗谱》中所述:“厅合四面,栋起八棱,及以壮观瞻也”。《吴氏重新居第记》还详细记载了吴氏宗祠营建经过“求梁于括苍之境,问柱于铜峰之源;石采于黄坛,杉市于停埠,征梓匠于茜淤(福建茜淤),募陶工于徽婺(安徽婺源);经营朴断,口周有期。吴氏宗祠明代建筑风格特征明显,梁柱卷杀、扁作月梁,踬形柱础,下垫覆盆,雀替、檩枋等雕刻牡丹纹饰为主,雕饰题材与技法充分体现了典型的明早期做法,是衢江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建筑,为我们研究建筑史、民间古建筑的地方特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前、正二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4米,通进深11.5米。明间两缝十架前后双步加后单步。月梁断面呈矩形略向外弧。两端用丁头支承,柱头卷杀,梭形柱,梁柱粗壮。施望砖,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地砖墁地。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吴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4.三槐堂
三槐堂正大门,门外有旗杆和抱鼓石,门额上有“岁进士”匾额。
三槐堂位于浙江龙游县最北端的横山镇天池村。该村在千里岗余脉的山脚下,背靠高山(山上有一池,池水常年不枯,故称“天池”),村旁有小溪流过(古称“迴源”),四周绵延的群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因而在南宋端平元年(1234),王氏始迁祖王烽与其弟王煜为避战乱,率族人从山西太原迁居到此,便有了后来的“迴源王氏”。
据考证,迴源王氏始祖王言之孙王祜在营建宅第时,曾在庭院栽槐树三株,以示“吾虽然不为赵普,后世子孙必有登三公者”之意,遂名其厅为“三槐堂”,因而王氏后代建厅则必沿袭“三槐堂”之名。至明代,迴源王氏家族兴旺发达,多有分支,分为了上厅(新宅)、中厅(下店)、下厅(儒大门)三支,但各分支所建的支祠均称为“三槐堂”,只是按所处方位以上、中、下区分。
三槐堂下厅儒大门的“三槐堂”位于横山镇天池村儒大门自然村中心位置,始建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建筑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共五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前厅、正厅、过廊与后楼。前四进为单层平屋、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第五进为楼阁,楼前设廊,有天花板,上彩绘花卉、鸟兽等图案。主体建筑南面隔着水塘还设有门屋一座。目前建筑整体保存完整,门屋、门楼、梁架均保留明代风格和特征,外围环境也保存完好。
第三进正厅,左右两边是关于三槐堂的文字介绍。
第四进是穿廊,匾额上书写着“流芳世第”。
最后一进,第五进,匾额上书写着王族一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三槐堂(下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槐堂中厅下店“三槐堂”位于横山镇天池村下店自然村北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主体共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前厅、正厅与后楼,整体保存完整。前厅、正厅梁架均保留明代风格和特征,后楼部分构件有维修更换。
其中上、中两厅的平面布局和梁架主构大部分为原物或清代重修后的原状,时代特征明显。下厅是三处中最具价值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有确切的建造纪年,从初建至今改建甚少,厅前的古池塘及天井内的池塘等仍为原貌。这三处建筑为乡土建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实物例证,对于研究浙西明代中晚期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三槐堂(中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槐堂上厅新宅“三槐堂”位于横山镇天池村新宅自然村东面,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建筑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结构,总面积368平方米,整体保存完整、八字门楼、天井四隅石质檐柱均保留明代风格和特征,前厅和正厅在清代重修时更换过部分构件。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三槐堂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5.新叶村乡土建筑
新叶村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镇,毗邻兰溪市。村民多叶姓。2010年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叶村西为玉华山,为祖山,北为道峰山,为朝山,村东和村南各有一个小土丘为狮山、象山。
新叶村的选址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选址的山水理念:村西以玉华山为祖山,村北以道峰山为朝山,村东、村南分别有狮山和象山。整座村落由两条溪水环绕称作“双溪”。村落整体以“五行九宫”的模式布局,选定现在的有序堂所在位置为中心建大厅一座,并将原南塘改建成半月形塘,再以此为中心向四方开通八条主路,中间联系的巷道达百余条,形成密如蛛网的街巷体系。街巷路面均由青石板砌筑,下设暗沟排水体系,每隔一段再设门口塘,兼日常洗涮和消防之用。
文昌阁是文风塔的配套建筑,建于清朝同治。在其北侧,是一座土地祠,以祈求丰年,三者合一,反映了农业社会耕读传家的理想和追求。
新叶村村口有一组建筑:抟云塔、文昌阁和土地祠。建于明代的抟云塔,塔身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秀丽、端庄。这是一座风水塔,以乞求文运。
新叶村内有保存较好的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主要古建筑有西山祠堂(万萃堂,祖祠)、抟云塔、文昌阁、有序堂(总祠)、进士第、永锡堂、种德堂、崇仁堂(分祠)、双美堂等。
进士第门坊
有序堂是玉华叶氏的总祠,也是新叶村的中心。新叶村最早的住宅都建在它的两侧。后来才开始建分祠。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新叶村乡土建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6.兰亭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0余人在此举办修禊集会,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全文28行,共324字,凡字有重复者,皆变化不一,可谓精彩绝伦。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最后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永绝于世。
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传说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在家里养了一群鹅。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
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嘉靖年间郡守沈启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况:“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现在兰亭景点有“曲水宴”的表演节目,参与的游客,可以效仿古人,焚香礼乐、曲水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献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
廊墙镶嵌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兰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7.林宅
林宅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紫金巷,坐北朝南,西临紫金卷,背依三支街,东近镇明路,西毗邻民居。在海曙区紫金街30号。清同治年间举人林钟峤、林钟华兄弟俩之住宅。
整个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头门、照壁、二门、照壁、轿厅、前楼、中楼、后楼等组成,左右配以厢房。门楼、照壁、影壁等处均有精致的雕刻,现尚存砖雕170余幅,石雕、木雕50余幅。宅西南辟有小园,为“兰亭”,藏有明董其昌书,陈继儒题跋的“兰亭序”贴石二方。
进仪门,前为高大华丽的影壁,影壁的上半部是采用“高浮雕”“深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八仙”“福禄寿”“和合神仙”“九老图”和“二十四孝子”等。四周围饰以灵芝仙草、兰花水仙等奇草异卉,加上楼、台、亭、阁、山川舟桥,卷云花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汇集在约半平方米的画面上,情景交融,布局巧妙。
与仪门相对的小花园内,有仿照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书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的兰亭、假山、水池、亭园,占地虽小,却有山川湍波,曲经通幽之感。壁上嵌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的《兰亭集序》,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题跋。
轿厅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中间门道内外及梁枋均有雕刻,以龙和蝠为主,东西次间稍间的檐下砖壁,雕有“放牧图”“耕织图”等内容。门道额彷、檐头、窗饰、马头墙上,均有“仕女葬花”“松鼠偷桃”“云蝠戏游”“吉祥发财”等题材和装饰,次间、稍间砖制的花窗,图案规正,统一大方。正楼和后楼木构件上的纹饼与屋顶上的雕刻装饰相同,正楼与后楼间的二道相向影壁,壁檐下雕有“唐伯虎点秋香”的戏曲故事。画面情节丰富生动,趣意盎然。
林宅是浙东地区现存的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这些珍贵的雕刻艺术品对研究雕刻艺术、建筑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林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8.雪溪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位于浙江省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当地亦称石门楼。胡氏大院系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先后建造了胡氏大院、凤垅厝、凤垅头厝等民居,前后历时40余年,胡氏大院亦是经过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胡氏祖居庆元官塘,明天顺年间(1457—1464)胡道严徙居今泰顺雪溪西岸,为当地胡氏始祖。传至胡东伟一代,家业日盛,遂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胡东伟,字震仁,号霁园,生于清嘉庆壬申(1812),卒于光绪癸未(1883)。胡东伟于光绪二十年(1894)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
胡氏大院(石门楼) 胡氏大院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坐西(偏南)朝东(偏北)。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门,其中大门一座,小门三座。在房屋四周有水沟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石门楼的主要建材是杉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围护部分截然分开,柱子、梁架支起一片遮风蔽雨的屋顶。梁、柱、屋顶体系是开放的,空气可自由流通,在湿热的环境中,可保护木构架。胡氏大院共有上下两堂。上堂为三合院式建筑,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组成,中间为沟通上、下堂的甬道。胡氏大院主体建筑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两侧厢房以及正屋都以这根轴线左右对称。大门原也处在中轴线上,后北移,现在大门正对前方笔架山的最高峰,可以说朝向环境更美了。下堂第一座门楼即为整座大院的门楼,主体石构,构筑简约,风格大方。门槛内外的地面用小卵石铺成精致的图案,进入石门楼后向左行即为大院的第二座门楼——族人亦称前堂。明间的柱头镜、月梁、牛腿、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内容有龙凤、狮子、花鸟、人物故事等,呈现出浓厚祥和的人文气氛。
尽端为十一级青石台阶,踏上台阶后即为上堂门楼。上堂与下堂有1.2米左右的高差。上堂门楼主体框架用条石建造,悬鱼雕刻有凤凰等图案,匾额为“日拥祥云”四字。匾额左边泥塑喜鹊、梅花,并按泥塑内容配有诗:“寻常一样窗前月,囗有梅花便不同”。匾额右边泥塑杨柳等,配诗:“数枝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门楼朝向正堂一方的匾额为:“山辉川媚”。旁边同样有泥塑,泥塑“松”配诗:“闭户著书多囗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泥塑“竹”配诗:“有竹一窠长数尺,囗令每日报平安”。
胡东伟于道光十二年(1832)建造正房,道光廿一年(1841)建造左右厢房。正房两层明间均为厅堂,是家人集会待客与祭祀先祖的地方。其余各间多为住屋,首层后部房间为灶间和杂物间。二层楼厅之外还设有栏杆。正房屋脊中墩有灰泥塑铜钱式样,寓意财源广进。房后依山坡建有花坛,花坛两端各有一口水井,是先前饮用水主要的来源。
雪溪胡氏近代还出过一位研究数学的学者——胡维基。胡维基生于1910年,自幼励志读书。曾任浙江省政府人事处股长之职,解放后返回故里致志攻研数学。胡氏族谱中载:“《任意角》研究成功后即寄北京,周恩来总理复函言迟一周,此项研究已被德国人抢先发表,并励继之努力”。胡维基并不气馁,以近十六年坚持钻研。于一九七八年四月间将高次方程研究成功,时不幸旧病复发逝世。“公生平磊落光明,不徇流俗之见,敬宗尊祖,邻里和睦,声望极高,为乡人所敬佩矣!”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雪溪胡氏大院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29.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陈元龙故宅。它坐落于浙江盐官城内堰瓦坝,始建于明代晚期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时。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和“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
这座当年的宰相府第,现尚存正路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其他“百桌厅"、“爱日堂"等主要建筑均已毁废。尚存占地面积4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轿厅是老宅的大门,北向临河,气势森严,而走进大门内所见的建筑,皆倒置为南向。
戏楼
陈氏祠堂 东路第一进是陈氏家族祭祖的祠堂,其南有楼三间,是陈家下人的寝楼,寝楼前划有高墙如屏,今墙圮未复,可见小厅三间,安澜园废后,园内有“筠香馆"匾曾移置此厅,故今以筠香称之。院子里有一棵六百多年的古罗汉松,高大粗壮,四季长青。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陈阁老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30.双林三桥
双林三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双林三桥横跨塘河,为湖州东南部胜景之一。双林塘横亘镇北,上接余杭,下注太湖,通达湖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地,为双林镇水上交通要道。
万元桥在明嘉靖年间曾遭倭寇破坏。清康熙年间架木桥,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砌石桥,改名万元桥。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至道光二十年(1840)落成,历时七年。
万元桥高7米,长51米,宽3.5米。在三桥中,该桥最为挺拔雄伟。桥上石栏凿有狮子十对,形态多样。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双林三桥(万元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化成桥又名塘桥。元延佑年间(1314-1320)建造,原为塘口化成庵二僧建木桥,故以化成两字为桥名。至明嘉靖中改建为石桥,此后在崇祯三年(1630)、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两度重修。
此桥以砌石重建算起,距今已有430多年。化成桥高6.6米,长46米,宽3.4米。该桥有志载:“桥畔向缆客船,多乘夜行,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灿烂如昼。四方商贾望杆云集。”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双林三桥(化成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魁桥在禹王庙北,初为木桥,至康熙元年(1662)砌石桥,至八年(1669)建成,历时七年。
乾隆五十五(1790)改建,五十八年(1793)与化成桥同时落成。万魁桥高6.8米,长51米,宽3.2米。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双林三桥(万魁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