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走出3个认知陷阱,孩子再努力,也难达到优秀
为什么要认真读书?
《银河补习班》中,马飞的一句台词道出现实生活中无数家长的心声:
“认真学习,就是为了考上清华北大!要考不上,就楼下卖煎饼!”
不是选项A,就是选项B!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厚望,看似帮助孩子树立了远大目标,却其实釜底抽薪,清空孩子的梦想。
生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认知也仿佛一张无形的网,将人的思维束缚在各种陷阱里无法自拔。在错误认知思维的指引下,即便孩子做再多努力,也都只会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01
努力不一定有回报,精准聚焦才有希望
“努力才有收获,付出才有回报!”这恐怕是孩子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鼓励话。
很多家长认为“天赋不够,可以靠努力来补”,就连鲁迅都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然而,现实却会残酷地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会如预期给予回报!
我曾听到过一位学生家长无比哀怨地自怜:“看孩子学得那么辛苦,成绩却上不去,我只能宽慰自己,如果他不努力,可能比现在还要差……”
为什么刷的题比别人多,熬的夜比别人长,可效果却不佳?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作者李尚龙说:“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想起一个女孩,《奇葩说》的詹青云,她说话慢条斯理却掷地有声,她以渊博的知识面和深入人心的观点PK傅首尔,在第六季《奇葩说》里脱颖而出。
“哈佛女孩”、“学霸”是贴在詹青云身上最耀眼的标签,最令人叹服的是,她居然只花一个月时间备考,考上了别人准备两年都未必能上的法学院!
高能的学习力从何而来?
詹青云说,不是她天赋异禀,只是在那一个月,她什么事都不干,把考试当作生命里唯一的一件事。
努力却无效,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而是目标不够聚焦。就像放大镜,在阳光底下,唯有对准焦点,才能点燃纸片。
“多才多艺”的确是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尺,但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既要成绩好,又要才艺佳,大小活动不能错过,各种考级要跟上……孩子的精力有限,想要什么都兼而顾之,到最后,只会是什么都顾不上。
并且,“优秀”是一个大目标,如果没有落实在细处的行动匹配里,其结果要么努力着努力着失去了方向,要么坚持着坚持着耗尽了精力。
思考“做什么”很重要,但有时候,决定“不做什么”,来得更重要!
02
输得起当下,才赢得了未来
TED有一个演讲者叫做贾江,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因为一个奇葩的纪实记录——《被拒绝100次》,引起广泛关注。
说起实验初衷,贾江说,他是为了挣脱6岁那年因为被拒绝蒙上的心理阴影。
那一天,老师给全班小朋友发礼物,别出心裁地要求:小朋友只有得到相互表扬才能领礼物。
结果,所有的小朋友都开开心心得到了礼物,唯独贾江,不被表扬。
年幼的孩子无法承受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拒绝的尴尬和羞愧,贾江当场就哭了,并告诉自己:以后死也不要再次经历这种事情。
贾江14岁那年,比尔·盖茨在北京的一场演讲唤起了他内心里潜藏的另一个自己:渴望征服全世界。他立志要在25岁之前创办公司,买下微软。
然而,害怕被拒绝的恐惧,一直影响着贾江的学习、工作以及人生态度。他没能如愿在25岁之前创业,直至30岁了,依然做着一个平凡的市场经理。
贾江对自己的状态很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卡住了,原因就是那个“6岁的他”与“14岁的他”一直在做斗争,每一次搏斗,都以“6岁的他”胜利而告终。
一个想征服世界,改变现况,另一个却害怕被拒绝,停滞不前。为了改变命运,也为了克服被拒绝带来的恐惧,贾江于是策划了这场骇人听闻的《被拒绝100天》实验。他刻意设置会被他人无情拒绝的无理条件,准备让自己历经被拒绝100天,对抗“被拒绝的恐惧”。
向陌生人借100美金,请求一个“汉堡续杯”, 索要奥林匹克甜甜圈,要求把花种在陌生人家的院子里,甚至要求去大学授课……
贾江发现,这种被拒绝的感受,在一开始让他落荒而逃,但慢慢地,让他坦然接受。并且,他还发现,在面对拒绝后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神奇的事就会发生,那些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感觉不能完成的事,居然只要做好“为什么不可以”的应对措施,最后还能够成功!
被拒绝了100次,世界终于对贾江说了YES。在历经三次拒绝,最终完成人生里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讲课的贾江,又一次哭了。但这一次的流泪,不同于6岁那年因为惶恐和羞辱掉下的眼泪。贾江终于明白了:想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拥抱拒绝,并将它当作机遇送来的礼物。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孩子喜欢输,但生活注定孩子的成长路必须接受各种挫折。然而在生活中,有太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各种困难后,要么无视,要么一句“没什么”就轻易打发。
家长没有教给孩子接纳“输”的方式,却又要求孩子在挫败时用勇气去拼!“想赢就要拼”的认知陷阱,只会让孩子为了逃避输而不敢去拼。
孩子的起点,其实在一开始都相差无几,有些孩子之所以能够在后来高飞,只是因为当初在试飞的时候,他掌握了摔倒之后可以尽力保护自己的姿势,他能因此“抗摔”而比别人多摔几次!
不经历“输”的积累,永远等不到赢的飞跃;只有输得起当下,才能够赢得了未来!
比起教孩子如何奋力去赢,家长教孩子学会如何体面而又有尊严地“输”,来得更重要。
03
优点发挥到极致,才能主动改掉缺点
《少年说》里,有一位女生对着台下的妈妈喊出自己的苦恼:妈妈,能不能不要再打击我了?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台下的妈妈对自己的做法给出了解释,其用意出于苦心:打击只是为了督促孩子向更优秀的同学学习。
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却无视孩子的优点;总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作为自己家孩子进步的目标。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在教育里陷入“优势认知陷阱”,以为取长就能补短,唯有修正缺点,才会让孩子闪耀光芒。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马丁带着女儿到院子里拔草,5岁的孩子正是爱玩的年纪,一边拔草一边玩耍,这个不好的习惯自然遭到父亲数落。 然而接下去,女儿的一句话却让塞利格曼触动,她说:”爸爸你每天都让我改坏习惯,可就算我的坏习惯全部改掉了,那也只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小孩,但我却没有优点,你为什么不去看看我的长处呢?
没有缺点才是优秀吗?才能成功吗?
美国盖洛普公司曾经通过调查海量成功案例后发现,但凡成功者,大多拥有一个共同特点:扬长避短。
这些在不同岗位的成功者们,他们性格迥异,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优势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优势,才更明确自己能如何取得成功,这就是“优势效应”。
中国自古就有“取长补短”的智慧之说,但若将它投射到教育中,却不由自主会让家长陷入“负面偏见”里。久而久之,让孩子在负面偏见里失去进步的信心。
孩子不是与生俱来就优秀,培养孩子变得“优秀”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寻找自信的过程。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不妨一种思维去看待这件事:先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好,把优点发挥到极致。在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之后,他们才会拥有信心和动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第一次为人父母,在育儿路上,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迷茫。坚持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吧,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与孩子共成长,那也不失一种成功。而在你正确认知指导下,孩子在未来的路上,也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