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详解

《爱莲说》详解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的)甚 (多)。晋陶渊明 (只)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沾染),(洗涤)清 涟(清水)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生藤蔓)不 枝(长枝丫),香 (向远处)益(更)清,亭亭(直立的样子)净(立),可(在远处)观而不可(亲近而不庄重)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应当)乎众矣!

一、识记:

1.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周敦颐,  朝 哲学 家。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 ”。

2.“”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记叙事物或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如: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用原文填空:

1.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中心句、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比喻君子只刻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把菊花比喻为 隐逸者 把牡丹比喻为 富贵者 把莲花比喻为 君子。

7.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 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 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11.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上文的句子是:世人甚爱牡丹。

16.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问答:

1.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是什么?答: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2.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答: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答: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4.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所言之志?答:借写莲花,抒写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5.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6.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7.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10.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1.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2.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3.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6.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8.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1.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22.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说明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24.“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四、拓展列举

1.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我喜欢梅花,梅花凌霜傲雪,不畏严寒,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它是最有骨气的!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克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贪不占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5.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6.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五、翻译:(苏教版)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连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受污染,洗涤清波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花茎中间通透外表闭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香气远播越发觉得幽香,亭亭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容轻慢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喜爱牡丹的人,应当是有众多的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