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领导总让你干活却不提拔你?
有网友问:
为什么在单位我干活最多,平日也注重学习、整天读书,每天听书还经常参加培训。
但有好事情的时候都没我的份,升职、涨工资的时候我都是最后一个。
我们领导也挺认可我的,许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交到别人手上他不放心,都是交给我去办。
我人缘也不错,同事有事情请假,他们的活也交给我。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京东商城购买!
前面所谓干活多的人,可能的一个问题是干的都是重复、简单、没有创新性的任务,所以在别人眼里认为价值不大,也不能代表和显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说,并非只要有实践机会、只要干活就能成为专家。
经常存在的情况是:
在同样的实践机会下,有的人做的并不少,但在在高手眼里还是新手或者入门级,最多算一个熟练的“操作工”,甚至在大家眼中越来越成为无足轻重的人。
因为他就只会干活,而不能超越干活!
工匠可以按照要求做出漂亮的作品,但却不会去从更高层次去考虑创造、创新。
而要成为高手和专家,不仅要会干活,而且会考虑干活后面的东西:
对于任务和项目,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会去思考任务和项目的战略性价值,他们能够总结出更好的方法和思路,他们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真正有效的提升在于完成任务和项目以后,是否有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将个人的经验进行理论化,形成未来可重用复用的模式、模型、结构、框架、模型等内容,并可以指导他人的实践。
而那些最后成为操作工的人,就是欠缺了思考总结、提炼提升的过程。
经常有一类人,由于在大的知名的机构工作过,所以与普通人对比而言他们显得很厉害的样子,因为他可能参与过大型、复杂的项目,或者见过相应的实践,这也是常说的见多识广。
但并不是参与或者见过这些实践就真的很厉害,实践的机会只不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关注视频号免费直播
这些人中间,大部分人即便参与了复杂困难的项目和任务,但由于欠缺了更进一步的总结提炼,没有将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提升和升级,所以他只能够做那些跟他之前特别类似的项目和任务,对于稍微变化的情况则无从下手,这样的人还不能成为高手和专家。
就如同许多人说的名校毕业生“他一生唯一值得自豪地就是读过名校”,但由于在后期没有骄人的成就,那个名校就成为了他人生的“巅峰”。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论知识》里面就说过: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如果想让你的经验具备普遍性,必须将个人经验升级到知识的层面才能指导更广泛的实践。
这样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名头唬住那些新手和胜任者,因为许多不具备鉴别能力的人就会将这个机构的牛等同于在这个机构呆过的人,但遇到真正的高手和专家时这些人就怂了:
因为一聊天可能就会暴露出自己的浅薄。
这有这样的人,才被认为是可造之材、才有更大的价值。作为个体,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从社会的角度看,可怕的是,很多只具备较低层次能力的人却通过各种方式占了需要较高层次能力才能胜任的位置上,这就属于“能不配位”的问题了,结果会很可怕,最近大家都应该有这方面的感触。(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