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道|掌握这12种关系,成为太极高手指日可待
✦ 无 处 不 太 极 HOHA 处 处 皆 江 湖 ✦
掌握这12种关系
成为太极高手指日可待
前言
PART 01
阳与阴
PART 02
动与静
动为阳,静为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练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动是动式,是“法”(包括身法、手法、步法、眼法);是一式到另一式的运动过程;是以气运身,动若江河。静是定式,是“型”(包括身型、手型、步型和精神的专注一方);是一个架式的完成状态,又包括了下一式的萌动;是神聚气敛,静如山岳。但动与静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动作或意识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走架中前一式的完结(瞬时的静)与后一式的启动紧密衔接。前一式未完结,未达到静的过程,后一动绝不能超前出现。否则动作交待不清楚,这就是拖沓。但也不能把完成式停下来一阵子,后一式才起动,这就是断折。动作的交替应是“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动作要连贯又不溜滑,是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PART 03
正与偏
正与偏主要是描写太极拳的身型的,太极拳运动的身型有“中正不偏”、“偏中寓正”和“中正之偏”,都离不开“中”、“正”二字。总的要求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无论何式何势,运动中总要“中气贯脊,上自百会,下贯长强,如一线穿成也。”遵循这一指导原则就不会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PART 04
稳健与轻灵
稳健是盘架子的基础,所谓“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动作稳健的关键是足稳,“足稳则身不可摇”,要做到足稳,直接的是足下有力;间接的是要“气沉丹田”,腰劲下去,“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下盘稳健了,上体的动作才有轻灵的条件,所以学拳必先要练步,练弓腿、坐随,以“稳”为目的去练步法。
下盘练稳健了,然后才练上体动作的轻灵。“轻”与“灵”又以先练轻为首要,从“轻”字入手,不必急于求“灵”。运动时手上不要着意加力,反要在表达动作形式上多用内在精神,要刻意将手上力量放轻。时间一长,“灵”也就会应运而生。
PART 05
柔与刚
太极拳不是绵拳,是“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那么有气势,柔劲与刚劲揉合一起的运动——“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拳这种拳艺原先没有名称,为什么后来被称为太极拳呢?因为它“练刚而归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而名之。
刚、柔的结合是太极拳运动的本质,也是练拳人长久的追求。“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练拳时要掌握刚柔的分寸和刚柔本质上的转化。对于刚柔的含义也不能孤立看成“力量”的问题,重要的是“意到则气到,气到劲随”,关键是要练到“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注,入于丹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绝不同于一般简单的肢节的运动。
PART 06
开与合
PART 07
虚与实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可见虚实对拳理拳法的高度概括程度。对虚实的理解,不能只理解为两足或两手的轻重问题,《拳经》说,“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带一虚实”,太极拳运动的虚实问题是无处不在的,比较重要又比较易理解的是步型步法上的虚实问题,解决下盘进退的虚实问题,就是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了,往后练下去就会有较大的进步。
PART 08
曲与伸
拳经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肢体曲、伸的转换构成了动作。要注意的是无论前进、后退,腿的曲膝程度要保持一致,动作起来不会如波澜起伏,整体才有平稳的可能。一腿前弓,膝不应超过脚尖;另一腿也不可用力僵挺,自然微微伸直即可。这是虚实分清,也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表现。
上肢动作应尽可能舒展,但不可伸直,关键在于肘关节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放松,不用拙力,保持“将展未展”的开展中有含蓄的略带弧形状态。并须注意两臂的对称、均衡关系。曲伸对拳势的造型美与重心的平稳都非常重要,对走架说来是一种技巧,“开合原无定,曲伸势相连”。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对推手应敌说来又是舍己随人的柔化功夫。
PART 09
沉与提
沉是“气沉丹田”。提是“提顶”,即“顶劲”——“顶劲者,是中气上冲抬头顶也”,“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须领起以为周身纲领。”所以“提”,可使“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沉与提在走架中经常见同时存在,相反相承的——“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注于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中气足,动作即有稳健、轻灵的基础。久练之,则运动有方,拳架的气势饱满。
PART 10
吸与呼
太极拳运动以养气为主,故强调“气沉丹田”。然而“气沉丹田”是与适应生理规律的呼吸相结合的,绝不可用强制的方法,尤其不可憋气。练太极拳动作缓慢、圆滑、柔和,因而呼吸也是细、长、均匀的。随着练拳功夫的深入,呼吸动作会从日常生活的自然呼吸方式,渐渐转化为有规律地配合拳势动作——动作由虚变实时,是由吸到呼的过程,当动作刚好完成,全身精神、劲力合住时,恰好呼尽,同时小腹亦微微膨胀沉实;动作由实变虚时,是由呼到吸的过程,当开的动作静止,即将换劲时,恰好把气吸足,同时小腹亦微微收缩。动作与呼吸的协调可以总结成规律的就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向后向上吸,向前向下呼。
PART 11
蓄与发
蓄与发是指内劲的运用而言。所有武术运动都有蓄、发的劲力表现。“蓄”是储备,是指内劲集中;“发”是放出,是指内劲击发。蓄劲是要吸气的,“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出人”。
蓄劲时须松裆活腰,发劲时则须扣裆拧腰。郝月如先生说:“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蓄可称之为虚、为开;发也可称之为实、为合;但无论“蓄”与“发”都必须以腰为第一主宰。而且是有蓄必随之有发,蓄发相变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拳式。
PART 12
断与连
走架是势势相连如环无端的,全局来说是连的,局部分析则有应断的地方,使“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每一势都有明白的起止点,运动时不可不交代清楚,然而每势之间又不可有明显的停顿——“此势似可停止,下势之机已动”。劲力的蓄与发是有明显的变化和断续的,但意念是连接的,“其形若止,其意不止”。
断点必是“着”(即每个招式)饱满地完结之处,又恰是紧接的下一招的起点,是所谓“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气神气间断”,是“停而不停”。招式没有完全完成时不可以断,完成之后不可以停,这就是“断而复连”,是“似停非停,不停而停”。
END
以上这十二对矛盾,全部贯穿于太极拳走架与推手之中,是有机地混为一体并非割裂的。初学时应集中精神把架子基础打好,进一步提高就要研究一下太极拳的特征、要领和要求,爱好者们可随着学习的兴趣渐浓、功夫日深,多看些前人从实践中提高到理论的经验之谈,自然会从中悟出些道理来的。
中级侠客班第7期
将于7.31-8.1火热开班
-End-
以武术、武林、江湖为主题
打造传统文化传承与分享信息平台
HOHA
让身边没有不健康的身体
在江湖没有不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