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你怎么看?

原创 王蓄之 天下无疾 今天

中药毒性问题,曾经多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关木通的肾损伤事件、何首乌的肝损伤事件、中药重金属超标事件。那么,关于中药的毒性,应该怎样认识呢?
首先,对于毒性,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认识角度不同
中医角度看,药物的毒性与功效,是其气味偏性的一体两面。所谓“有偏就有用”、“有偏就有弊”。这是认识事物的一种自然视角。一个人性子急,从好的方面理解,就是手脚麻利,效率高;从坏的方面认识,就是爱冲动,容易闯祸。一个人醉心于学问,从好的方面说,就是专注力强,能深入钻研;从坏的方面讲,就是不谙世事,固执己见。黄连大苦大寒,能清大热,也最伤胃阳;附子大辛大热,能回阳固脱,也能耗散心阳。
西医角度看,毒性就是毒性,能对人体器官造成功能或器质性的损伤。人体各系统,都有可能受到药物毒性的影响,比如心脏、胃肠、神经系统。无疾没有系统学习过毒理学,但就有限的认识和临床观察看,其中有两类损伤,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即对肝和肾的毒性。究其原因,所有的饮食物,包括药物,排出体外最重要的两个途径,就是大便和小便。但凡从小便走的,必然会经过肾脏代谢;从大便走的,大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
因为两种医学对毒性的理解不同,在判断药物毒性的策略上,两种医学就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
中医眼里,具体的人,具体的病,需要具体分析。面对一个大热的人和一个大寒的人,黄连和附子的毒性剂量明显是不同的。对一个大热的人,附子3克可能就有毒了;而大寒的人,可能30克、50克,甚至100克、150克,都看不到任何毒性反应,而只是在救命。
西医采用的,是一种科学视角。科学视角里,不讲人情,不关心个体,只有统一的研究对象。一种药物,对受试者来说,有没有毒性?对哪个脏器有毒性?用到多大剂量时开始有毒性?到多大剂量会致死?当然,致死量是靠动物实验结果推算出来的。
在这个毒理研究的过程中,大体不会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至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所以,疾病状态下,这种药的毒性剂量,也不会做出任何调整。因为,病人,无论生的是什么病,都始终是一个人,都属于人类。而科学的结论,对人类这个群体都有效
上面讲的是判断毒性的策略,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西医注重全体的边界。这两种不同的认识逻辑背后,其实是两门药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不同。中药学建立在几千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并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用药范围。作为中医的从业者,在中医诊疗思路的指导下用药,基本都是安全的。

西药学建立的基础完全不同,主要不是经验,而是实验。新药开发的过程,是先有化学分子式,然后生产,做动物实验,毒性太大的,直接被剔除;继而通过3期临床实验,进一步确认安全性和有效性;再获批后,才能量产投入临床。这种药品研制模式下,有上面对毒性的鉴定方法,就不稀奇了。
问题在于,对中药的使用,尤其是中成药,并没有严格的标准。非中医专业人士,包括许多西医同仁,在并不了解中医理论和中药性情的情况下,乱用中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问题后,将问题全部推到中药毒性上,由中医药背锅,确实冤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