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泉——寒热错杂的反流性食管炎案

临床辨证时有碰到症状、舌象、脉象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才能分清究竟是属寒、属热、属实、属虚,抑或是虚实夹杂。脾胃失调的疾患尤其如此。

患者付xx,男,40岁。

2013年11月27日初诊。因“胃脘部反酸、嘈杂半年”就诊。既往反流性食管炎史。症见:后半夜胃中嘈杂,前后心发热,白天胃脘偶有隐痛,反酸,喜热软食,生、硬不适,自觉胸口不适,大便平时初硬后溏,小便可,夜眠欠佳。舌体胖大,有少量齿痕,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此为中州失健证。

方药如下:党参30g,炒白术12g,茯苓15g,砂仁12g,乌贼骨12g,瓦楞子12g,厚朴12g,枳壳12g,黄芩12g,白芍15g,山药12g,川楝子12g,小茴香12g,木香12g,合欢皮30g。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12月11日二诊。症见:现夜间胃中不适,反酸,进食后好转,睡前服奥美拉唑,烧心减轻,眠差,纳食可,有时口干涩,喜热,大便初头略干,小便可,易口腔溃疡。舌质红苔薄白少。脉沉细。此为中州失健证。

方药如下:党参30g,炒白术12g,茯苓15g,砂仁10g,半夏10g,陈皮12g,川楝子12g,木香10g,小茴香10g,高良姜10g,酸枣仁20g,柏子仁12g,瓦楞子12g,乌贼骨12g,厚朴12g。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12月18日三诊。症见:症状好转,夜间腹中空,上腹疼,腹胀,肠鸣,口干,大便偏稀,反酸身热。舌红苔少,边有齿痕。脉沉细。此为中州失健证。

方药如下:吴茱萸10g,党参30g,高良姜10g,茯苓15g,炒白术12g,川楝子12g,小茴香10,木香12g,丹参30g,乌贼骨12g,瓦楞子12g,厚朴12g,陈皮12g,炒二芽各15g。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12月30日四诊。症见:服药后咽中如上火,去高良姜后好转,现食管不适,烧灼感,咽干,食米饭后胃胀,两胁胀满,胸骨后发烧,腹满症状消失,大便时干时稀,昨日口腔溃疡。舌红体胖,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此为中州失健证。

方药如下:北沙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2g,扁豆12g,陈皮12g,山药12g,砂仁12g,薏苡仁12g,乌贼骨12g,瓦楞子12g,枳壳12g,厚朴12g,黄芩12g,佛手12g。水煎服,日一剂。

2014年1月6日五诊。症见:服药后症状好转,胃中嘈杂发作一次,两胁胀,后背不适,肩背疼痛,二便正常,夜寐可。舌体略胖,有齿痕,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此为中州失健证。

方药如下:党参30g,炒白术12g,茯苓15g,砂仁10g,石楠藤15g,狗脊12g,骨碎补12g,威灵仙15g,生地12g,白芍15g,枳壳12g,元胡12g,黄精15g,炒二芽各15g。水煎服,日一剂。

按:本案患者口中反酸明显,伴有胃中嘈杂,前后心发热,无法入睡,以上症状提示胃中有热,后半夜胃中不适,喜热软食,生、硬不适,提示脾阳虚,运化失司,大便平时先干后溏,提示胃热脾虚肝郁。舌体胖大,有少量齿痕为脾虚的表现,质红苔薄少为内有热、阴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患者既有寒象,也有热象,脾虚不运,升降失和,则气机郁滞于胃,郁久化热,故前后心发热,肝属木,酸属肝,反酸,为脾虚肝乘。辨证属中州失健。治疗还是以健脾益气为主导,脾健则气机运化正常,因此,处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加砂仁以醒脾运脾,厚朴、枳壳行气;乌贼骨、瓦楞子制酸;黄芩、白芍清热养阴;山药健脾养阴,川楝子入肝经,疏肝清肝,导热从小便而出;小茴香、木香散寒理气;合欢皮化痰疏肝。纵观全方在健脾的基础上加理气制酸清热导热之药物。二诊时患者烧心减轻,仍喜热食,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高良姜以温胃,加酸枣仁、柏子仁安神。三诊时症状好转,加丹参活血养血,炒二芽健脾消食助运,吴茱萸泻肝温中止痛。四诊诉服药后咽中如上火,去高良姜后好转,食管不适,烧灼感,烧心腹满症状消失,大便时干时稀,一般偏干,咽喉干,有口腔溃疡。处方以北沙参代党参清补脾胃,加扁豆、山药养脾阴,薏苡仁清热除湿,黄芩清热,佛手理气。五诊时患者反酸烧心明显好转,大便正常。处方四君子汤加生地白芍养阴,枳壳、元胡理气,炒二芽健脾,黄精补脾,在健脾益气和胃的基础上,石楠藤、狗脊、骨碎补、威灵仙补肝肾祛风通络,治疗其肩背疼痛。

脾胃失和、肝旺克脾证,临床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治疗时要分析主次,以什么为主导,有主方、主药,同时合理配比加佐药,使药物平衡,温中驱寒但又不助热,清热理气但又不伤中。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