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只是青铜,没想到却是王者
1976年,安阳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地,河南省考古队正在进行发掘工作。 这日复一日的挖土工作,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现场总是安静中带着几分紧张。某日,凝固的空气终于被一声高喊打破。 “不好,冒水了!” 时任考古队队长的郑振香听闻此言,立马跳入了发掘坑。观察后,下令发掘的探杆继续在坑水里往下探。突然,这探杆杵着不动了。 探铲被慢慢提了上来。 一看,竟然满是红漆皮——地下有墓葬的象征。 这一探,为后世打开了殷墟遗址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
经统计,妇好墓共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等,为研究殷墟文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料。 而当中较为完整的青铜器组群,为我们揭开殷商青铜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一对沾满泥土、有腿有把的“异形”青铜器,特别吸引考古队长的目光。 认真清洗后,这对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活了过来,最终成了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妇好鸮尊。 投以凝视,这栩栩如生的鸟形青铜器,将带我们重回殷商时代,面见那位了不起的女战神,领略殷商先民充满神性的宗教情感和祭祀活动。 在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享有如此高规格墓葬的妇好,究竟是何人? 出土甲骨资料为我们重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形象。 三千多年前,一位入得了朝堂、上得了战场的杰出女性军事统帅、政治家,生卒于这片土地。 妇好,商王朝第23位王武丁之妻。虽为帝王妻妾,却与人们一贯的认识大相径庭。
“辛巳卜,〔殼〕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登:征招兵卒)
(《英国所藏甲骨集》150正/《甲骨文合集》39902) 这是甲骨文记载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商王朝动用了一支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征伐扰乱边境的羌方国。而这场宏大战役,由妇好征集率领三千兵卒配合而成。 “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宫人呼妇好伐土方。”(《甲骨文合集》6412) 这一则甲骨则记叙了武丁征集军队后,派遣妇好率军征伐土方国。 除此以外,关于妇好率兵出征周边方国,或是指挥其他军事将领征伐的甲骨资料还有很多。 商王朝自建立以来,边境不宁,在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围绕羌方、土方、巴方和夷方等敌对方国的征伐占卜记录。而国境之内,盘庚迁殷以前经历过“九世之乱”,国力时起时落。但这一切,在武丁时期得到了解决。 武丁在位59年,对外四处征伐,保得边境安宁,扩疆数千里。对内则治国有方,平定王室内乱,农牧业繁荣发展。殷商国力在此时达到了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而这一切,少不了妇好这位女将军的辅佐。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妇好曾出现在商王朝北方、西方、西南和东方的多个战场上,是不折不扣的巾帼枭雄,出色的军事统帅。妇好墓中出土的四把青铜钺,也凸显了她可与帝王相媲美的军事权威与地位。 这对鸮尊,可看出商人对她的尊崇。 鸮,全名为“鸱鸮(枭)”,是猫头鹰一类的动物。猫头鹰昼伏夜出,目光机警,捕食时异常凶猛。在那个动物崇拜盛行的年代,人们自然对猫头鹰的力量产生敬畏之情,进而形成崇拜。
已故考古学家马承源先生认为:“商代青铜器上鸱鸮的图像,应看作是表示勇武的战神而赋予辟兵灾的魅力。”妇好作为一代军事将领,骁勇善战,以鸱鸮为形铸青铜礼器,是对其功绩、能力的肯定和赞美。 再作细看,妇好鸮尊纹饰繁复。它整体以雷纹作底,蝉纹、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交互缠绕,丰富却不杂乱,只觉工艺细致。张光直先生指出,商周铜器的动物纹样可作协助巫觋沟通天地之用。 《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宗教的政治地位极高,商王对上天的意志有着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那成千上万的甲骨卜辞便是这种宗教观念的载体。除了占卜,祭祀是商代政治生活的另一重要事务。 商朝设有专门的巫职机构,负责国家神事。妇好,也是巫师之一。她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祭神等各类祭典。商代之巫常常可以借用天神之意,对国内政事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支配作用。她这一身份,跟她的军事将领身份相辅相成。 商人祭祀,要用到当时工艺已相当成熟的青铜礼器。 “尊”便是礼器之一。尊盛行于商周时期,是一种盛酒器。“尊”字的甲骨文写法——双手捧酒器奉上的动作,会意表“尊敬”“尊卑”之意。
“尊”字甲骨文图源 | 字源网 尊在礼器中地位极高,《周礼》谈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可见,各式各样的的尊主要用于祭祀,或奉与宾客。
“妇好”二字,静静地铭刻在鸮尊内器壁上,表明这件器物为纪念妇好而作。作为礼器,尊次于食器鼎。但尽管妇好墓内也有鼎器出土,却不及这跨越了三千年仍栩栩如生的鸮尊更能让人领略这位女将领的风姿。 这昂首挺立、炯炯有神的妇好鸮尊,出土后一直在向我们叙述那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殷商记忆。 然而,不久后,殷商时代的辉煌,将在酒池肉林的商纣王手上落幕。
甲子日黎明时分,周武王姬发来到商朝一处叫“牧野”的郊区。 只见他左手持黄色青铜大斧,右手执白色指挥旗帜,威武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神情严肃,大喊:“辛苦了!你们这些从西方远道而来从征的将士们!” 这支联合了众多部族的数万人军队,正准备向统治了天下六百余年的商王朝进击。 这便是西周取代殷商统治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的开端。 关于这场周武王率领数万人大败商纣王几十万人的著名战役,在许多传世文献中都得到了记载,如《尚书·牧誓》《逸周书·克殷解》《史记·周本纪》等。武王克商确有其事,但传世文献可信度有多高,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进行,学界中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一直以来,中外学者根据自己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不同理解,对武王克商的年份形成了数十种结论,其中最早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为公元前1018年。而这些争辩,终于在1976年,在一个村民在打井时无意发现的地窖中得到了答案。 经考古人员鉴定,该地窖属于西周时期。人们在里头发掘出151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了目前发现制作时间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 是它,把武王克商的年份最终确定下来。 利簋上半部位圆形、奢口,鼓腹,两侧为兽形耳,耳上还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表面以饕餮纹装饰,双目凝视前方,给人以森严、威武的感觉。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腹内底部的32字铭文。短短32字,却记载着西周统治800余年间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图源 | 网络 这篇幅短小的铭文,有力佐证了《尚书》《史记》等文献中武王克商于“甲子日”的真实性。“岁鼎”中的“岁”,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指木星,铭文记载了牧野之战的甲子日,木星当空。通过天文学知识推测,学者们把武王克商的年份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殷商灭,西周立,王朝更迭的背后是关于天下正义的讨论。 商朝末年,由商王纣统治的天下是怎样的?《诗经·大雅·荡》中,召穆公借周文王慨叹商代末王,来劝诫周厉王时是这样说的: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商王纣听信谗言,不用忠良,又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荒废政事。此时此刻,天下百姓,哀叫声如蝉鸣,如同落入沸腾的热水之中。这样的统治者,早已失去民心。
周王朝的翦商事业,早于古公亶父迁都周原便开始准备。经过数代的积累,周王朝终于在周武王的率领下,给穷途末路的殷商王朝致命一击。这一击,对天下百姓而言,确实是“惟恭行天之罚”的正义之举。 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同样也用32字记载了这场战役的宏大画面: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之地是那么地广阔无边,战场上的檀木战车光彩熠熠,驾车的骏马雄壮有力。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像是展翅高飞的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周)武王,去讨伐那殷商帝辛。到了黎明,终于天下清平。 再辉煌的国度,统治者昏庸无道,民心尽失,军队人数再多又如何?还不是“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那个曾经呼令天下的帝辛(商纣王),最后只能狼狈地逃到自己平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的鹿台,换上华服,纵火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七天过后,周武王便举行了隆重的庆功活动,奖赏那些在战争中贡献突出的将士、官员。其中,有事(司)利就是受赏人员之一。利获此奖赏,幸甚至哉,于是化铜汁,重新铸造了一座彝器,并在里边刻下铭文,记叙了这桩充满荣光的战事。
“簋”为何物? 它是盛黍稷的礼器。作为礼器的一个重要用途,簋在周王朝的祭祀、生活中发挥了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它常常与鼎相配,根据各级贵族的地位配备为不同的数量、规模,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君臣、贵贱之别在用器上得到清楚的划分,严密的等级制度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度等,有序建立,相辅相成,周王室在诸侯国众星拱月的格局中达到“以屏藩周”的效果,得到了长达八百余年的统治。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前有商纣王偏爱妲己,后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末年,礼崩乐坏,诸侯并起,开启了群雄争霸的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武公、秦襄公等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虽然周室仍在,但诸侯国各怀鬼胎。如孟子所言,“春秋无义战”,诸侯国表面上“尊王攘夷”的战争,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成为中原霸主。 在中原大地上,战争频起,青铜兵器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藏着一把让人梦回春秋的宝剑。
它寒光四射,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竟无多少锈迹,锋利无比。其剑柄上缠着丝绳,刻有三道戒箍,剑格向外突出,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身上的黑色菱格花纹,精致又神秘。 在剑身上,刻着两行鸟篆铭文: “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 1965年,自宝剑在湖北江陵的楚墓出土后,铭文的释读一直是考古专家们的心头大事。 因为刚好代表人名的两个字,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使得剑主身份迟迟难以确定。 次年,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唐兰先生指出,宝剑的主人应是两千多年前的传奇君王——越王勾践,“鸠浅”是“勾践”二字的通假字。各地专家交流后,一致赞同唐兰的观点,越王剑剑主之谜终于得到破解。 该剑得名越王勾践剑。 这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将带我们重温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的王者之姿。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吴王夫差为报祖父阖闾之仇,一举打败越国军队。越王勾践投降,在威逼之下,来到吴国宫廷服役。一代君主,竟沦为牵马人,受尽屈辱。 数年后,吴王夫差见勾践没有大动作,以为他已经真心归顺,于是放他回越国。勾践的崛起事业由此展开。 勾践回国后,每天想着在吴国的屈辱日子。他睡觉躺在柴枝上,在房间座位上方挂一个苦胆,坐下也好,躺下也罢,都要抬头看看。除此以外,还在日常饮食中加入苦胆,“品尝”一番。这份吃苦的劲头,如他对自己的质问:“你忘了曾经受过的那些屈辱了吗?”他要把那受辱的苦涩感觉刻到骨子里,鞭笞自己经营灭吴的复仇计划。
勾践苦心蛰伏多年,对内“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大获民心。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复兴大业终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眼看越国国力平稳上升,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灭越,但夫差均不以为意,一心只有“称霸中原”。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无有二心的伍子胥愤恨至极,留下遗言:“一定要把我的眼睛取出来挂在吴国东城门上,好让我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
这个来自伍子胥的“诅咒”没过几年就应验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位于今当涂县东南部)会盟,只留下老弱人士和太子留守吴地。勾践抓住时机,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吴师败,吴国求和。四年后,越国再度发兵,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精锐几乎覆灭,自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473年,吴越之战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勾践攻破姑苏,夫差自杀身亡,吴国灭亡。 夫差死前,悔恨地留下一句:“吾无面以见子胥也!”事已至此,后悔无用。
根据《越绝书》记载,勾践有五把宝剑闻名于天下,其中便有出自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治子之手的宝剑——纯钧。“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釽(pī),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眼前寒光四射的越王勾践剑,会不会也出自欧治子之手? 勾践东山再起,成就霸业,除了依靠其坚韧意志和治国策略,精良、先进的冷兵器也是其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重要因素。王者之剑,映王者之姿。 春秋间的大国争霸,原本上百个小国缩减为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局面始成。
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如何在乱世中笑到最后? 变法。 各国任用贤人,在政、经、文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破除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落后因素,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都是战国历史上有名的改革者。 谁笑到了最后? 大秦帝国。 秦王扫六合,最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多亏了12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原名卫鞅)。 一个看着很普通,甚至像水瓢的青铜器,承载着那段超强变法的历史记忆——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为长方体状容器,有把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这些铭文为我们研究商鞅、秦史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商鞅方升铭文
图源 | 网络 方升左壁刻:“十八年,齐䢦(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任秦国大良造,这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官职,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这个青铜升,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标准量器,也是变法的重要见证物。它规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是为国家级标准器,反映出人们当时的计量思想。 小小一个量器,结束了春秋以来“公量”“私量”的不同,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商业经营,秦国经济实力渐长。 商鞅制定度量衡标准,不过是他第二次变法的其中一项措施。为了秦帝国的崛起,他还做了很多。 建立什伍连坐制和军功爵制,削弱公族势力和旧贵族特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一家一户生产,促进私有制发展;普遍推行县制,把兵政大权集中于朝廷,进一步剥夺奴隶主贵族特权;“开阡陌封疆”,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制…… 这一系列操作,让秦国民众甚是欢喜:“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实力愈发强盛,强到足以兼并六国。
商鞅方升铸造的120多年后,器身上被刻下了另一条铭文。 方升底部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齐,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一,度量不一,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嬴政颁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秦始皇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将商鞅定好的度量衡标准推行至全国,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这场跨越百年的继承,更彰显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意义。 后来,嬴政作一量器“始皇诏铜方升”,其器型与商鞅方升相似,容积为215.65毫升,与商鞅方升略有差别,但总体仍是沿袭商鞅定制所作。 正如王充在《论衡》中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奠定了后来秦统一六国的基础,可以算得上是千古一帝背后的千古功臣。只可惜,因变法动了旧贵族们的蛋糕,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被处以车裂极刑。不过,后来西汉理财大师桑弘羊评价,商鞅如今也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了。 此后,华夏儿女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秦初并天下之时,有一天,嬴政叫来臣子们讨论自己的名号问题:“我这么个渺小的身躯,却能起兵诛伐暴乱,有赖于宗庙神灵的保佑,六国君王都向我投降,终于平定了天下。如今我的名号没有更改,没办法把功业已成的事迹传颂到后世。来,我们来讨论下帝号的问题。” 最终结论便是我们熟知的——“朕为始皇帝”。 一统天下,最重要的莫过于军权。始皇帝之权威,可以体现在一枚只有巴掌大的青铜器物上,你一半,我一半。只是,如今因年代过于久远,它们再也分不开了——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作卧形,昂首目视前方,尾曲上翘。
也有的虎符作走形。相同的是,他们的尾部必定上翘,显其生猛。
虎符亦称兵符,是古代君主调动军队的凭证,早于战国时代已有。一般而言,符节都是专符专用,被分成左右两半,左边发给地方将领,右边留在君主手中。当君主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就会派人拿着右半边虎符前往军队驻地,当左右两边符节成功验合,方能调动军队。 阳陵虎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 虎符身上左右两边,都刻着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皇帝”一词,可知阳陵虎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铸造的器物。
一方小小的虎符,背后是来之不易的大一统。晚明思想家李贽曾言:“祖龙(秦始皇嬴政)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始皇帝虽有过失,但论其功绩,千古一帝当之无愧。 而当中国被秦始皇带入了帝制时代,辉煌千年的青铜文化也走向了尾声。青铜重器,载一国之史,渐渐埋于土中,等待两千年后的一声声惊叹。 参考文献:1.[汉]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2.王世舜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1年3.李步嘉:《越绝书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4.国宝档案栏目组编:《国宝档案1:青铜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5.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文物出版社,2012年6.吴克敬:《青铜器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8年7.常新枝:《商代女杰——妇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8.齐航福:《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妇女社会地位》,《中州学刊》,2014年第12期9.陈昌远:《从<利簋>谈有关武王伐纣的几个问题》,《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10.罗琨:《利簋“岁鼎”析疑》,《考古》,2009年第9期11.上海博物馆·每月一珍·商鞅方升: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museum_files/show_files/2018090310585282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