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讲坛(二):《散氏盘》古拙风格临习分析

【摘要】
本期内容是杖藜书社学术群《结构专题:宽博与古拙》专题的第二个练习内容,目的是通过分析《散氏盘》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总结其古拙风格的形式构成特点,提炼出学习的要点,简单比较名家临摹作品以供临习做参考,最后引出专题中的“古拙”风格讨论。
《散氏盘》简介

(图1  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周厉王时期)青铜器。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cm,腹深9.8cm,口径54.6cm,底径41.4cm。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

(图2)
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
(图3)
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是一篇土地交割契约,记载因夨国因攻打散国失败,向散国割地赔偿的相关适宜,文中详细记录了交割田地的边界、违约惩罚、举行盟誓的经过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图4:旧拓《周散氏盘铭》东方大观2015春拍
《散氏盘》更加为人熟知的是其铭文书法,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晚清四大国宝”。《散氏盘》铭文线条古朴敦厚,结字奇古多姿,在同期铭文书法中独树一帜,对清末以来碑学书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清阮元《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清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等有收录。
《散氏盘》古拙风格分析
学习经典碑帖,一定要抓住其主要风格特点,必须通过解刨点画、结体和章法等形式,总结一些突出的、规律性的特征,将能够在临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碑帖的形式和风格。
下面我们从整体到点画对《散氏盘》古拙风格的构成形式做全面的分析:
1、整体风格
(图5)
西周中晚期“大篆”的风格形式日趋成熟,青铜器铭文逐渐形成纵有列横有行的整齐化、秩序化特点,字形开始纵向拉长,线条中“等粗、等曲、等长、等距”等规范化特征已经具备,是后来秦小篆的主要继承特征。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虢季子白盘》、《颂器》、《克器》、《盂鼎》等,其铭文书法都属于秩序性很强的典范作品。
《散氏盘》却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作品,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散氏盘》独取“横势”的结体,必然在点画、结字、章法布局等形式上创造出独特的特征,表现出淳朴古拙、率意自然,同时又豪迈雄劲的风格。

观察器物铭文照片,也能够发现,《散氏盘》章法形式上是纵横有序的,但字形大小错落,使视觉上打破了均衡感,有天真烂漫的拙趣;从结体上看,由于横势开张,重心下移,特别是其结构变化多端,可谓“结体魔术师”;再到点画层面,线条敦厚结实、走向任意自然,透着“稚拙”的味道。
2、铭文、字帖和拓本的比较
图6:左为铭文照片、中为经过锐化处理的字帖、右为周希丁原拓
临习古代碑帖经典作品,如果只看印刷字帖经常无法获得其真正的原貌,现将铭文照片、字帖、拓本三者放在一起,可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通过铭文照片、经过锐化的字帖及周希丁原拓的对比,可以看到铸刻的线条经过拓片的转换,铭文的立体感在逐渐消失,印刷字帖更是消失殆尽。原器物上的“线条”看起来更加圆润敦厚,结体的平衡感还是比较强的,有我们心目中的“古拙”感;周希丁拓片能够体现出圆润的线条感,结体上不平衡感得到了强化;字帖经过锐化后结体上显得更加险峻,透出更多的“奇拙”特征。
清代因为阁帖不断翻刻早已失真(有学者认为这是碑学兴起的一个原因),只有高价买早期拓片才能追摹经典,因此曾出现“贫贱不可学书”之论。现在印刷技术精良,我们可以看到比古人更加广泛和精细的资料,但通过拼接、放大或缩小的字帖依然丧失了原帖的风貌。《散氏盘》的字体大小在1cm左右,和小楷差不多,而现在的字帖都是通过放大进行印刷的,等于拿着“放大镜”来观看,这种以“大”见“小”的视角,难免会对其风格特征产生误解。由此可见,学书法也要尽可能“走万里路”,去现场体味碑帖的本原面目。杖藜书院为这次专题训练定制了用宣纸原大印刷的经典碑帖,虽不及原拓原帖,但足以用低廉的费用体会到碑帖的真实面貌。
本文的分析虽然主要基于印刷字帖,但在临习中需多对比铭文照片体会其被转换丢掉的风格趣味。
3、点画分析
点画是形态的基本构成元素,《散氏盘》的古拙风格首先体现在点画的线条上,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线条厚实,“手写感”强

(图7)

在博物馆看周代铜鼎铸刻实物,其铭文的线条基本是保持等粗的,或者一条线段的中大部分是基本等粗的,《散氏盘》的线条厚实圆润,却很少等粗,每一根线条都是粗细不一,产生很强的“手写”质感,这种“手写感”到底是铸造字范的原始状态,还是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移位造成的不得而知。当转换成拓本之后,“书写感”显得更加强烈,恣肆行进的线条产生了不同于同期秀美为主流的厚朴形态,就如同孩童初拿毛笔时写出的粗细不一的线条,只是这些线条受到了“规范”技法的控制,不再是稚嫩的,而是古朴老辣的。
(图8)
手写感还体现在线条的起收变化上,主要是平起平收、平起尖收、尖起平收,见上图。
(2)不直
(图9)
粗细是线条宽度的变化,不直是线条行进的变化。《散氏盘》绝少有笔直的线条,“直”是一种线条巧秀形态标准之一,“不直”就是其对立面,是“古拙”的一种体现。
(3)斜向
斜向是线条走向的变化,是殷商时期铭文不规范形态的一种保留,是对逐渐平均化、秩序化的一种对抗,具体来说是对“横平竖直”的一种反叛。同一个字中多个斜向线条造成的“混乱”形成了一种独特美感。
点画的厚重会产生一种线条古朴的质感,而粗细变化、不直、斜向等三个特点丰富了线条的形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拙趣”。
(4)曲线不规则
(图10)
《散氏盘》没有等曲的线条,曲线的曲度是不规则的、不对称的,甚至是奇形怪状的,这种显然是有意而为的变化,透露出一种“奇拙”的感觉。
(5)折线尖锐

(图11)

折线在《散氏盘》中比较少,除了正常作折线的“人”字头外,主要有两个变形:一是曲线变折,如“口”的底部、“东”字等,在“舍”字用这个方法有追求上下对称的意图;二是直线变折线,主要在“厂”这个部首出现。

4、结体分析


《散氏盘》的结体极尽变化之能事,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因为取横势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字势左右横向开张而风格拙朴、字形趋方扁而重心下移、左右倾斜破掉庄重整齐、大小和黑白的夸张对比创造了奇趣。
(1)横势开张

(图12)

一方面正如胡小石先生所言,《散氏盘》的横势在同期是独特的,是日趋整饬秀美风格的对立面,横向开张显示出更加古拙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在字型的气势上更加强调左右的延展,左右结构字形的两侧部首不是向中心收拢,而是在互相靠近中向左右伸展,独体字也尽可能将横画拉长,而不是像大部分金文将竖画拉长,这种横向左右开张的字势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张力和活力,可以体味到一种远古时期左右跳动、“晃头晃脑”舞蹈的远古风貌。

(图13)

《散氏盘》这种开张的势和后来的汉隶碑刻字形横向宽结不同,是一种极为难把握的形态,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见图13),需要在“力”的平衡上创造出视觉上的不平衡。
(2)重心下移
(图14)
如果说横势是一种力量上的开张,那么在形式上就需要在竖向点画形态上进行压缩处理,通过底部竖向笔画的缩短将重心大幅度拉低,很多字的底部竖向笔画缩到非常短,看起来就像“肉肉”(见图15)一样矮矮胖胖的,是一种讨人喜欢的“憨拙”趣味。也就是说散氏盘的“拙”主要是通过压缩竖向空间这种结体形式,形成了重心偏低的效果而感受到的。
(图15)
(3)左右倾斜

(图16)

金文中大量存在字形倾斜的现象,这种倾斜经常是有“秩序”的,保持向一个方向倾斜,比如《虢季子白盘》都是向左上倾斜,而《散氏盘》却是左右两侧倾斜全部都有,“东倒西歪”使倾斜成为一种“满盘皆活”的关键形式,使其成为难于超越的经典。
(4)大小对比
(图17)
大小对比是常见的字形造型手法,只是散氏盘让大小更加夸张,夸张到出人意料,大的往往更大,小的往往更小,结合“东倒西歪”的字势,使这种对比不像是苦心经营谋划出的“奇迹”,更像是不经意之间写出的“意外”,非常值得玩味的。
(5)错位穿插

(图18)

错位和穿插是结体构造的一种常见技巧,如果说其大小对比是任其自然,那么错位和穿插则像是刻意的创造,错位部首的安排同样像是杂技造型的设计,让人拍案叫绝,可以说展现出《散氏盘》字范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可见其恣肆率意、无所顾忌的豪放情性。
(6)布白夸张
(图19)
书法是黑白造型的艺术,用线条分割和围起来的白与黑色的线条共同组成书法的形式,在文字识读之外,白甚至比黑更重要,大面积白的空间是黑的线条存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散氏盘》字内空间的对比变化非常大,上下、左右的空白形态没有一块是类似的,本应均分的空间被分割成严重不成比例的不规则形状,产生了极富动感的形态,使其古拙中透出灵动。
5、章法分析
(图20)
《散氏盘》看铭文会比拓片更加清晰,也更有意思,由于盘的底径尺寸只有41.4cm,那么方形的布局大小只是比四尺八开略大一些,在现在只能称为一张书法小品而已。这么小的面积里有19行357字,1cm左右的小字排在围棋盘一样的格子里,要说其章法有很大的气势,应该是比较困难的。
总的来说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纵横有序
整体上是有行列意识的,只是每行基本都有明显摆动,因字间距变化太大,在水平和垂直两条线上看并没有对齐。每行的顶部也不对齐,并从右至左不断降低,底部是基本齐平的。
(2)块面对比
由于顶部从右向左降低造成对左上角的挤压,造成左上和右下两块文字相对稠密一些,右上和左下两块文字则相对稀疏一点,块面对比使章法产生了虚实变化,整体感更加灵动。
(3)大小错落
由于结体上有左右开张的横势,使纵向布局的行线上产生了一种“阻力”,使行势有了跳动感,再加上结体上的丰富变化,《散氏盘》里的每个字都像调皮的孩子,粗头乱服,在一个相对控制的空间里上窜下跳、左冲右突,使整篇看起来即活泼可爱,又拙实稳重。
临习技巧和建议
如果没有充分的分析,《散氏盘》临出古拙风格并不容易,其丰富的变化会被我们常见的书写习惯所改变,只有在点画、结体方面下功夫,才能掌握其古拙的形式要素。
1、首先要打破常见书写惯性

(图21峄山碑)

   由于书法入门练习的训练和印刷体的影响,大部分人有着“等长、等曲、等粗、等距”等规范化的思维惯性,动手临写时非常容易将丰富的变化丢失,所以在开始临写前要警惕出现均等处理点画和结构的习惯。
2、用笔:用技法写出基本的“拙形”
《散氏盘》有着浓厚的“书写感”,对线条质量要求极高,仅靠结构上取巧无法获得“质”上的突破。从金石铸刻转换为毛笔书写,建议运用三个笔法技巧:绞转、平动、涩行。
绞转:笔尖入纸后,轻微扭动笔管产生一股侧向力,使笔锋稍稍裹起来,绞转的笔锋与纸的摩擦面会加大,拉出的线条比较厚实。
平动:绞转后下压笔尖,调整笔锋角度并打开后,用腕部平动推动毛笔前行。
涩行:采用绞转和平动运笔,由于摩擦面加大,用腕部平动推动毛笔前行时自然产生阻力,这个阻力就造成笔毫行进的涩感。如果运笔极其滑溜,则很难写出极富厚重质感的线条。
另外,不建议为追求“金石味”而故意抖动产生不自然的线条变化。
3、点画:丰富的变化创造“拙味”
《散氏盘》线条特征是厚重结实、长短不齐、不平行、斜向、粗细对比等,其中厚重结实是对用笔技巧的要求,长短不齐、斜向、粗细对比等是对点画处理的要求。
要特别留意点画上的丰富变化,下面所选例字都是相邻的字,相同的偏旁和字型有着不同的形态变化,如图22中三点水部首在水平上相背、在垂直方向上相向,曲线和点的位置和形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图23中相邻的三个“于”字,横的走向也极富变化:
(图22)
(图23)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铸造工艺或者长时间锈斑造成的笔画断开,临写时可实连上。
4、结体:下降重心形成“拙势”
《散氏盘》结体整体重心偏下,横向取势,是古拙风格的主要表现型态,要突破常见的思维惯性,加深对其结构变化的认识,多读帖细观察后再动笔临写。
结体方面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竖向压缩、线条走向和黑白关系。
(1)竖向压缩:横势并不代表字形是全是扁的,而是整体上将竖向笔画缩短,特别是底部的竖向或斜向笔画不要拉长,大部分字要能看出重心是靠下的。
(2)线条走向:散氏盘通篇很少有平直的字,绝大部分都是倾斜的,所以在下笔时要谨慎处理平行的线条。
(3)黑白关系:黑白是对立关系也是对比关系,主要表现在:不等比分割字内空白;通过错位对比产生不稳定性。
总体上要把握好字的形态,在展现出字形张力的同时要获得字势的平衡。
5、章法:在格子里跳舞的“拙趣”
章法是由点画、结体逐次形成的,天然烂漫的感觉需要加上点画上的精细处理、结体上的丰富变化才能完整体现。
《散氏盘》尺寸较小,我们现在都是放大书写,从根本上会破坏原铭文的气息。临习时可参照原铭文行列相对规矩的布局,但在字的上下左右间距上做出变化。
另外在临写时中可参考清末及近现代名家临作的章法。

名家临摹作品分析

名家临作主要选了王福庵、王大澂、吴昌硕、王个簃、黄宾虹、李瑞清、曾翔等人的作品。见下图:

(图24)

(图25)

对名家临作的分析主要基于和原帖的对比角度,对其自身的临帖的出发点和艺术性不做讨论。
(图26)
为了便于比较,从名家临帖中选择“用”字和原帖进行对比分析:
1、大部分名家临作的点画平正,结体变化变少,特别是字形重心普遍靠上,形态上没有或减弱了原帖的古拙特点。
2、吴昌硕采用石鼓文风格书写,字纵向拉的过长,但因用笔水平高超,金石味十足。
3、吴大澂整体字型偏方正,用笔和结体偏小篆,笔画圆润。王福庵则是以小篆来写散氏盘,这种以小篆写大篆的方法,点画会缺乏趣味性。
4、黄宾虹笔力强劲,章法在各家中最好。
5、曾翔深得散氏盘的古朴拙趣,点画较近原帖,结体则夸张了原帖的对比关系,更好地体现了拙味。
关于古拙风格的形式构成
胡抗美教授在《书为形学》中提到“一种风格的构成,首先是由它的形式决定的”,所以分析书法作品的风格,根本上要回到其形式构成上去,全面探究代表某种风格的笔墨形态及布白造型,也就是要在点画、结体、章法等诸多方面都找到代表其风格的各种形式,通过总结这些形式,就可以基本掌握某种风格的创作规律。但这是相当复杂、工作量巨大的一项研究,需要书法、美术、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去构架,本文只能以点代面,以例证的方式,从《散氏盘》在点画、结体和章法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古拙风格的形式构成特点,试图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古拙”是一种艺术风格,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件作品的风格,但查阅资料,却鲜有专门对其进行论述的,古代书论中也较少提到这个词。风格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感受是主观的,其形式却具备一定的客观性。
对于古拙风格的分析,肖文飞老师在《古今之辨——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刘备两耳垂肩与书法的关系》两篇文章中已经做了非常精彩、充分的论述,结论是“从隶书演变到楷书,结构上总体经历了从平到斜、从宽到紧、从横到纵的变化,而字的重心也开始从低到高,完成了从'古’到'今’、从'拙’到'秀’的转换”,通过“平画宽结”形成的“重心下降”是古与今、拙与秀的重要区分。本文认可这个观点,通过《散氏盘》的分析,“重心下降”产生古拙风格也是成立的,是其结体横势开张的重要体现。肖文飞老师也鼓励放开思路,所以也想狗尾续貂提出一些观点以供讨论。

【文飞说书】(八):古今之辨——九宫格与米字格背后的玄机

【文飞说书】(十):刘备两耳垂肩与书法的关系

一种艺术风格会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进行演变,也经常在同一时期并存,西周时期金文的普遍纵向变长的趋势,可以说是逐渐变向巧秀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影响了后世各个书体的发展。通过将“古拙”分开进行分析(如“古”与“今”对立,“拙”与“秀”对立),的确会更加直观和容易些。“拙”与“秀”的对比通过“重心下移”得出相应的结论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古”与“今”分析则难度比较大,毕竟“古今”首先是一个时间维度,两者的分界线非常难于界定,西周晚期同时存在着重心偏高的《虢季子白盘》以及重心偏低的《散氏盘》,那么这两个青铜器是否有古今之别?建立在现代审美角度去分析古代作品,会使“古今”的区分非常容易引起争论。
“拙”反义词是“巧”,比如成语有“弄巧成拙”,所以也可以将“拙”相对的风格说成是“巧”,只是“巧”不太像一种风格更像是形容技术手段的高明,所以用“秀”来代表与“拙”相对的风格确实是比较合适的。但“巧”能够更好地从形式上与“拙”对立起来,“巧”代表着规范、精致、协调、匀称等规范性、规律性的形态,这种形态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产生的形式美学是秩序美,这种秩序美经过社会各种应用的强化,形成了广泛的认知,非常容易吸引到没有艺术素养的普通人。而“拙”则是没有秩序性的一种形态,或者说是出乎普遍认可的规范之外的形态,就像《散氏盘》这种不符合普遍审美的风格在普通人眼里甚至会被认为是丑的。由于喜欢“拙”这种风格的人较少,创作者和作品保留的人也会少,造成这类作品流传下来的数量没有巧秀风格的多。通过肖文飞老师文中举例的常见作品,可以看出的“拙”的作品甚至很少有相似的感觉,他们形态各异、天真烂漫、造型夸张,为总结风格特点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就《散氏盘》而言,“拙”的形式构成必然要在点画和结体上同时具备相应的形态,在结体上的横势开张形成了重心靠下的拙形,同时点画线条上的厚重也是必须受到重视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除了结体横势外,我们还需要重视线条的厚重,也许“古”与“今”的区别可以从这里找到些答案。
相对而言,我们可能比较难找到一个重心靠下却线条纤细的古拙风格作品,这可以从一直被认为是古拙风格代表的《张迁碑》、《西狭颂》、《泰山金刚经刻石》等作品得到验证,他们的线条无一例外都是比较厚重结实的,这种厚实感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巧秀的审美。孙过庭《书谱》中认为钟繇、张芝要比王羲之更古(“古质而今妍”),这里的“古”一定不是说钟张比王羲之在时间上要早,而是其点画从质(点画厚重而质感强)变成了妍(线条更加纤细)。由此可见,古今之别可能是点画线条形态上的区别,是厚重和细滑的区别,厚重的线条被认为是有“古意”。
(图27)
以上单独分析古与拙,再汇总出“古拙”,会遇到“1+1≠2”的逻辑问题,所以“古拙”可能并不适合拆开分析,“古”不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拙”也不能单纯是矮胖的形象,“古拙”风格是由结体上的“重心向下”和点画线条的“厚重结实”两种形式特点共同组成的。
形态各异的点画、复杂多变的结体所形成的无秩序感,是“古拙”风格的加分项,《散氏盘》中357个字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发生着不可预知的“意外”,为其古拙风格增加了非常多的拙趣。
从一个经典作品展开的推论是单薄的,尚需要更加系统地寻找相关作品进行实例图形比对,也需要增加书论、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提升,可留待日后有能力时再做深入研究。由于学识有限,此浅薄之见,能对专题学习有所启发已是奢望,现要发表出来,颇感惶恐,还望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指导老师:肖文飞)
主讲人简介
张剑涛
杖藜书院学员;
常以书法为解闷之余事,随意挥毫故技法拙劣,从不参与展赛故无功名;
近来始以专业之标准进行学习,请教同好,读书读帖,渐悟书理,然而改弃恶习耗费时日极多,仍在学习阶段;
幸有杖藜书社良师益友,唯愿更加刻苦,更进一步。

张剑涛习作选

临米芾张季明帖李太师帖 60x32cm 2020年  宣纸
临散氏盘 32x70cm 2020年  宣纸
临散氏盘 36x42cm 2020年  宣纸

临散氏盘 36x88cm 2020年  宣纸

散氏盘 36x88cm 2020年 宣纸
散氏盘 36x88cm 2020年  宣纸
临散氏盘 42x36cm 2020年  宣纸
临散氏盘 42x36cm 2020年  宣纸
临散氏盘 2020年  纸箱
临散氏盘 对联 2020年  宣纸

临王羲之 138x32cm 2020年  宣纸

临王羲之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70x32cm 2020年  宣纸
(0)

相关推荐

  • 聂国强:商周金文的风格演变

    古人将铜称之为金,所以后代常把青铜器的文字统称为金文.在商周时期,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又因钟和鼎在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商代金文主 ...

  • 碑帖解析|《西周散氏盘铭文》临习浅解

    锦绣横陈,随势生发 --<西周散氏盘铭文>临习浅解 杨  剑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重21.312 千克,高20.6 ...

  • 杨剑:《西周散氏盘铭文》临习浅解

    锦绣横陈,随势生发 --<西周散氏盘铭文>临习浅解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重21.312 千克,高20.6公分,腹深 ...

  • 十天干、十二地支,风水轮流转

    原创 / 小诺老师 我六月份即将大学毕业,就业方向是IT编程,大部分同学都去实习了,可我去年.今年找工作均未成功,内心焦急. 这段时间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想去学炒股,但又不甘心放弃所学专业.女,农历1 ...

  • 专题国画之二十五——风竹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7-10-25 07:00:24

  • 百年炬光组诗之一四二【蒲风】

    献给建党一百周年组诗之一四二 百年炬光 (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 蒲风 蒲风 著名革命诗人 是现代现实主义诗派代表  时任皖南文联 副主任等职 在艰苦的环境中 他一手拿笔 一手拿枪 随军转战 坚持抗日 ...

  • 十二花田 ‖ 风马驴 ‖ 有花翻如雪,随我陌上衣

    十二花田 风马驴专辑 --五绝-- 苦学三篇 麟儿呀呀语,日日入园门. 亲友偶相见,识字不识人. 苦学廿余载,徬徨出校门. 剩得书千卷,卖与拾荒人. 禾田勤松土,根叶自伸张. 岩下歪脖树,虽坚非栋梁. ...

  • 画家鹿高攀作品之二十:风松高隐之情怀

    鹿高攀,号咏溪堂主,祖籍河南沈丘,颖滨书画院研究员,上海市闵行区美协会员.浙江宁波鄞州美协会员.出身于酿酒世家,幼时家中酒坊为当地文人雅士常聚集之地,耳闻目染,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得当地书画名家王达生 ...

  • 阳气不足,身体会“露出马脚”?夏养阳,吃二物,戒三习,做四事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言"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 当人体内阳气充足时,对于维持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也会拥有健康的体魄,当阳 ...

  • 在生活中禅修﹙二十九﹚请修习四圣谛

    " It is only when we suffer that we find a way out of suffering. " - Godwin Samararatne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