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温胆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十味温胆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半夏9g,枳实9g,陈皮9g,茯苓5g,炒酸枣仁3g,远志3g,五味子3g,熟地黄3g,人参3g,炙甘草2g,生姜5片,大枣1枚。
【功效】理气化痰,养心安神。
【主治】心胆气虚痰扰证。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心悸,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等。
二、临床新用
内科疾病
1.心脏神经官能证
【案例】某男,40岁,于1998年7月因胸闷、心慌5天初诊。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慌,发作有先兆性,发作呈持续性,半小时到数小时不等,伴多汗、头晕、乏力、焦虑失眠,曾在家中口服硝酸甘油,疗效欠佳。舌质淡、苔白、脉弦滑。心电图、心脑彩超均正常。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治宜益气养心,安神化痰。处方:人参、茯苓、枳实、五味子各10g,陈皮、半夏、白芍15g、远志各15g,熟地、浮小麦、黄芪各20g,酸枣仁30g,甘草6g。每日1剂。
二诊:服5剂后,自觉症状减轻。继服10剂症状大减。加瓜蒌20g,再服15剂,诸症消失。随访2.年未再复发[李传杰.十味温胆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四川中医,2003,21(7):47]。
【按语】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女性和青年或中年人,此病当属中医心悸范畴。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惊悸为“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巨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治宜“宁其心以壮胆气”。心虚则神摇不安,胆怯则善惊易恐,故心悸多梦而失眠;心虚胆怯,脾胃失于健运,故食少纳呆;脾胃运化失职,津液聚而成痰,痰居心位,则使病反复发作。方中人参、茯苓健脾益气,以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枳实行气除痰,熟地、五味子滋养心阴,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甘草和中补土。诸药合用,可达益气养心、安神化痰之效。
2.冠心病
【案例】某女,46岁,2000年4月5日初诊。自诉反复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已3年,每因情志刺激和劳累发作,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自觉症状: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牵连背部,向左腋下及臂部放射,每日发作频繁,不能活动,走路即有心慌、心跳,容易出汗,夜间难以平卧,曾有过两次休克样发病,伴有头昏头痛,睡眠不佳。诊见: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舌苔薄微腻,脉沉细而有歇止。心电图检查:心律不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甲皱微循环检查:中度聚集,流速为粒缓。此由心气不足,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所致,治宜补益心气,化痰通阳。方用十味温胆汤,加黄芪、丹参各15g,桂枝10g。日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略做加减,连服20剂,胸闷、心痛未作,自觉胸部舒适,呼吸顺畅,面唇润泽,脉缓略滑,心电图检查正常,甲皱微循环大致正常,流速为粒线流。再上方加琥珀5g、浮小麦20g,取3剂为细面,每服5g,日2次,大枣10枚,煎汤送服,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武志平,等.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36例.四川中医,2002,20(2):40]。
【按语】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之分,临床表现多虚实挟杂,本虚标实是主要病机。在各种病因中,医者认为心气虚、痰浊滞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中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运化力弱,易致水湿不化而生痰浊;痰浊又可成为致病因素,阻遏气机,影响气血运行,损伤阳气,导致胸痹、心痛发病,因此以补益心气、温阳化痰法治疗本病。十味温胆汤功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心悸烦闷、坐卧不安、饮食无味等证,用本方治疗胸痹心痛症,是由于本方功用符合胸痹证的气虚痰浊的病机。方中温胆汤与远志、菖蒲健脾化痰开窍,党参、枣仁、柏子仁、茯苓补养心气而安神,再加入丹参、桂枝等活血通阳之药,使正气恢复,痰浊得化,心气充盛,血脉畅通其病自除。
3.神经官能症(失眠)
【案例】某男,22岁,初诊日期1997年12月23日。主诉:失眠4个月,加重1个月。患者自上高中后即经常失眠,每于学习紧张及考试之前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一旦人睡,则时睡时醒,醒后不能再人睡。上大学以后,经常服用地西泮,维持每天4~5小时的睡眠时间。近1个月因复习考试紧张,失眠加重,每天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近1周来彻夜不眠,无法坚持学习,焦急万分,前来就诊。体检未发现器质性异常,哈密顿焦虑量表测定焦虑分值偏高。诊见:烦躁不安,胸闷脘痞,心悸,纳欠,大便先硬后溏,舌质偏暗,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滑数。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扰心兼心脾不足,治先清心化痰,解郁宁神,佐益气养血。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法半夏、枳实各10g,竹茹、龙齿、丹参各15g,茯苓30g,陈皮、柴胡、炙甘草各6g,酸枣仁12g,五味子4g,黄连3g,5剂。并嘱自我放松,减轻心理压力。
二诊:自诉不服安眠药,已能入睡,维持3~4小时,神思转清,心悸脘痞除,余症仍在。原方加党参15g、白术10g,10剂后胸闷除,纳食增,夜寐增至6~7小时,苔转薄白,边现齿痕。原方去黄连、龙齿,加黄芪15g,当归10g,10剂;并加服归脾丸6g,每日午后、睡前各1次。
三诊:入睡已无困难,每晚上床9小时左右,能睡7小时,已能坚持正常上课。遂停用汤剂,改服归脾丸9g,午后、睡前各1次,并嘱其加强体育锻炼。半年后随访,患者睡眠充足,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症未再发[马必胜.十味温胆汤加减分期治疗顽固性失眠78例.福建中医药,1999,30(3):28]。
【按语】此类不寐患者,多系素体不足,脾虚湿盛,复遇长期高强度精神紧张的刺激,致肝胆气机郁滞,木郁土壅,一则津液不布而化生痰浊,郁久化热,扰及心神;二则脾气不足以化生阴血而养心神。两因相合,故令不寐羁延难愈。此类病证,多属虚实并见,本虚标实。治疗当分清主次先后,有所兼顾。此当清痰解郁治标为先,并酌情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医者以十味温胆汤去熟地之滋腻碍胃,易以当归,复入甘寒清热和胃、化痰开郁之竹茹。方中半夏配竹茹,清热化痰见长,配枳实,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枢机,使痰浊可消;大剂茯苓渗湿化痰,健脾宁心;陈皮行气燥湿化痰;党参、当归、甘草益气养血,枣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柴胡、丹参行气疏肝胆之郁,活血化瘀,随症略有增损。诸药相合,以清热化痰解郁为主,益气养血安神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