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作品应分为几个层次去掌握
文/肖旭
第一层次,是必须全面掌握重要作家的重点作品。包括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卖炭翁》。
第二层次,要抓住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去把握。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杜陵叟》、《红线毯》等。
第三层次,要掌握一些名篇、名篇中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鞑其夫家,聚剑贡城阙”出自杜甫的哪一篇作品,代表了杜甫的什么艺术特点?
第四层次,要掌握一些有关作品情况。“秋兴”是杜甫晚年的一组诗。
要全面掌握的第一层次的有三篇,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要掌握主题,要会逐句的分析。杜甫的《五百字》主题是什么,艺术上有什么特点?篇幅长,最好抓住名句去分析思想、艺术特点,如抓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几句,去分析它反映了杜甫的什么思想?抓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去分析它反映的杜诗特征,这样对《五百字》这篇文章就好掌握了。白居易的重点是《卖炭翁》,要能分析其思想艺术特点。
第二层次的作品,不要求全面掌握只要抓住某一突出方面掌握就可以了。如“三吏、三别”,抓住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现了李白的什么精神?也是一个重点。这类作品不需要对作品本身作什么分析。
“三吏、三别”,写在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正是安史之乱之中,当时进攻邺城的九节度使溃败,郭子仪退守洛阳,局势十分紧张,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当时杜甫正由洛阳经潼关到华州住所,他把沿途所见写成了“三吏、三别”。这组诗深刻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乱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杜甫支持镇压叛乱的统一国家的战争,他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取得胜利;但他所见的事实并非如此,于是他愤慨的指责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这组诗深刻揭示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祸害,特别是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愧为一组辉煌的现实主义诗歌。这是说“三吏、三别”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态度。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暴发之前,作者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政治的腐败,猛烈抨击了那些喧赫一时的人物,表示永远弃绝这丑恶政治的决心。这首诗集中表现了李白傲岸不屈、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是这首诗所反映的李白浪漫王义精神。以上两例是抓住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的特点来掌握。还有些作品要从写作特点上把握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很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的一篇名作。李白笔下的天姥山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中的意象也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它不是对生活中的游天姥山的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通过梦境、幻境的穿插,以历史故事、传说以及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捕捉表面看来许多没有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如对该诗结构简单分析,可看出这首记梦游山的诗,围绕对梦境的描写,可以分作三段:
第一段:“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段以海外仙境和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雄阔壮丽,表现诗人对名山的向往,这段写的是梦前。
第二段:“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的是梦境之中。这段写梦境、幻境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最能表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不但为我们描绘了“熊咆龙吟兮岩泉,傈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烟”的轻云寒雨,流水生烟,熊咆龙吟的奇异大自然景物,使人感到神奇变幻,而且以他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神奇的仙人洞,对那光彩夺目的洞天仙境,李白这样写道: “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六句诗是直接描写洞天仙境的句子,在李白的笔下,仙人洞景色壮丽,五彩缤纷,金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金光明媚。神仙们穿着霓虹做成的衣裳,驾着长风从云中纷纷降下,虎豹为他们鼓瑟,鸾凤为他们引车。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奇特的意境。然而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光彩夺目的神仙世界,表现自己对仙界的向往呢?在诗的第三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第三段:“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写梦境之后的感慨。梦中的仙境一去不复返了,世俗的行乐也不能使诗人得到解脱,只有浪迹名山、青崖,脱离丑恶而黑暗的现实,才使李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解脱。诗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所以要超脱现实,是因为封建社会现实太丑恶了,它所以要追求解脱,就是不愿意低声下气的侍奉权贵,而希望自己真正的欣喜颜开。由此说来,诗的第一段对名山的向往,第二段所表现的对仙境的追求,都是出于对现实的鄙弃和对现实的抗争。李白所以描绘了耀眼夺目的洞天仙境,也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丑恶杜会的鄙弃和对权贵的抗争。诗中出现那么多超越现实的形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是植根于现实的,李白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与他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不能分开的。诗中第二段对梦境、幻境的描写,对仙境的追求,要注意掌握。
白居易的《杜陵叟》、《红线毯》这两首诗,同《卖炭翁》一样,都是白的讽谕诗,这三首诗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表现作者的政治态度。在叙事方法上,这三首诗也各有不同。分析白居易叙事诗中,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几种不同方式:如《杜陵叟》是以第一人称口吻替诗中人物抒情。《红线毯》则在事情叙述完了以后,用“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样的诗句直抒胸臆,采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而《卖炭翁》则是寓感情于叙事当中,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诗人对“宫市”现象的憎恶之情和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却洋溢在叙事的字里行间。对白居易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的种种特点,要结合作品去掌握。
第三层次,要求掌握名篇中的一些名句,如杜甫的《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纹贡城阙。”不但要知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而且要会分析。因这是理解《五百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关键性句子,必须掌握。“彤庭”两句诗,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要先点睛)。分析时要注意联系《五百字》的主题思想,联系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两句诗以深刻有力的笔触,无情地揭露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残酷,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种在对比中大胆揭示封建社会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精神,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这与《五百字》的主题是相吻合的。具体来讲这几句诗可分为几层来掌握、体会:第一层,诗人客观地介绍了朝廷里皇帝赏给群臣的布帛,是穷苦人家贫寒女子一丝一缕辛辛苦苦织出来的,是官府用横征暴敛的手段夺来的,然后进贡到城里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第二层,“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织布人生活贫寒,织了布身上却不得温暖,恰如种田人打了粮食填不饱肚子一样,这在封建社会是极替遍而带典型的情况。一个“寒”字看似无意其实有情,织女们不肯放弃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官吏才要鞭挞其夫家强行抢夺。百姓的贫寒,受奴役的低下地位引起了诗人的无限同情。第三层,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残酷。要注意分析“鞭挞”、“聚敛”这几个词。这几词是客观的叙述,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这几个词、这几句诗指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人民的死活他们是不放在眼中的,他们享乐、挥霍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榨,对人民的鞭挞之上的。第四层,作者不但以“彤庭”与“寒女”相对,客观地描写了现实社会当中贫富悬殊,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揭露,而且努力地探寻、大胆地揭示造成人民贫寒的根源,在客观的叙述中揭示出阶级对立的现实,触到了社会的本质。这种面对现实大胆揭露社会矛盾的作法,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在阅读分析时尽量去体会,发掘诗的深层含义,这样分析起来才会有话可说。这样作不但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鉴赏能力。
还有一类名句只要记住:出自哪些作家,哪个名篇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名句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
第四层次,说是作品分析,实际是属知识类的,要了解有关作品的一般情况就可以了。如要了解某篇作品的作者是谁,除了解作者之外,有些作品还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体裁。如《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一组抒情诗。还包括《李娃传》,这篇唐传奇小说,它的特点是属于婚姻爱情题材,要记住女主人公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