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漂白?染厂通常的漂白方式有哪些?
经过煮练,织物上大部分天然及人为杂质已经除去,毛细管效应显著提高,已能满足一些品种的加工要求。但对漂白织物及色泽鲜艳的浅色花布、色布类,还需要提高白度,因此需要经过漂白。漂白的目的是去除天然色素,赋予织物必要的白度,同时可以进一步去除煮练过程中并未去净的天然杂质。氧化型漂白剂
次氯酸钠(氯漂)
过氧化氢(氧漂)
过醋酸
亚氯酸钠(亚漂)
过硼酸钠
氧化型漂白剂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前两种,并以过氧化氢的使用最为广泛。氧化型漂白主要通过氧化作用来破坏色素,需注意漂白剂在破坏色素的同时,还可能造成纤维的损伤。还原型漂白剂其漂白制品在空气中长久放置后,已被还原的色素会重新被氧化而复色,导致织物的白度下降,所以已经很少使用了。漂白方式有平幅和绳状、单头和双头、松式和紧式、连续式和间歇式之分。浸漂是将织物浸在漂液进行漂白。淋漂是将织物均匀地堆在槽内,用泵将漂液循环不断地喷洒在织物上。淋漂是非连续性生产,目前已很少采用。连续轧漂是织物在浸轧漂液后,在大型容布器中或其它设备中堆放一段时间进行漂白。棉印染厂广泛使用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氧化性漂白剂。对棉及棉型织物漂白,过酸类化合物如过硼酸钠、过醋酸、过碳酸钠等也偶有应用,亚氯酸钠多用于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漂白。一般采用次氯酸钠在较稀的漂液(有效氯在2g/L)和较长的时间条件下进行,氯漂后用H2O2脱氧,可获得良好的漂白效果。蚕丝织物是否需要漂白要根据蚕丝的种类及最终产品的需求来确定。可用于蚕丝织物漂白的漂白剂有氧化型漂白剂和还原型漂白剂两大类。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分子式为H2O2。双氧水漂白简称氧漂。在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很差。因此,商品双氧水呈弱酸性。用双氧水漂白的织物白度较好,色光纯正,贮存时不易泛黄,广泛应用于棉型织物的漂白。氧漂比氯漂有更大的适应性,但双氧水比次氯酸钠价格高,且氧漂需要不锈钢设备,能源消耗较大,成本高于氯漂。目前印染厂使用较多的是平幅汽蒸漂白法,此法连续化程度、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都较高,工艺流程简单,且不产生环境污染。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流程如下:轧过氧化氢漂液→汽蒸→水洗。漂白液含过氧化氢(100%)2~6g/L,用烧碱调节pH值至10~11,加入稳定剂及湿润剂适量,于室温时浸轧漂液,95~100℃汽蒸45~60min,然后水洗出布。次氯酸钠漂白多用于棉织物及维棉混纺织物漂白,有时也用于涤棉混纺织物漂白。但不能用于蚕丝、羊毛等蛋白质纤维的漂白,因次氯酸钠对蛋白质纤维有破坏作用,并使纤维泛黄和损伤。在漂白过程中,除了天然色素遭到破坏外,棉纤维本身也可能受损伤,因此,必须控制好漂白的工艺条件,做到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都合格。次氯酸钠制造容易,成本低廉,次氯酸钠漂白操作方便,设备简单,但由于次氯酸钠漂白对环境保护不利,因此目前逐步被双氧水所替代。次氯酸钠漂白工艺流程如下:轧次氯酸钠漂液→堆置→水洗→脱氯→水洗。漂白液含有效氯3~5g/L,用烧碱调节pH值至10左右 ,于室温时浸轧漂液,室温堆置30~60min,然后水洗,脱氯,水洗出布。棉织物经次氯酸钠漂白后,织物上尚有少量残余氯,一般采用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过氧化氢进行脱氯。亚氯酸钠用于棉织物漂白时的最大优点是在不损伤纤维的条件下,能破坏色素及杂质。亚氯酸钠又是化纤的良好漂白剂,漂白织物的白度稳定性比氯漂及氧漂的织物好,不适用于羊毛或其它的蛋白质纤维。但是亚氯酸钠价格较贵,对金属腐蚀性强,需用钛金属或钛合金等材料,而且亚漂过程中产生有毒ClO2气体,设备需有良好的密封,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多用于涤棉混纺织物的漂白。亚漂与氯漂、氧漂不同之处是在酸性条件下漂白, 一般pH值为4~4.5左右。亚漂对前处理要求不高,甚至织物不经过退浆即可漂白,工艺路线较短,对合纤织物特别合适。但不经过退浆煮练直接亚漂的织物,一般吸水性较差,在漂液中加入适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织物吸水性能。亚漂后再经过一次氧漂,对织物的白度及吸水性均有提高。若织物在先行退浆、煮练后再进行亚漂,就可适当降低亚氯酸钠用量,但工艺流程较长。亚漂常用工艺与氧漂类似,可以用平幅连续轧蒸法,也可以根据设备情况采用冷漂工艺。亚漂连续轧蒸法工艺流程如下:轧漂液→汽蒸→水洗→去氯→水洗。涤棉混纺漂白织物亚漂工艺:漂白液含亚氯酸钠12~25g/L、硫酸铵(活化剂)5~10g/L、平平加O 5~10g/L,室温时轧漂白液,100~102℃汽蒸1~1.5h,水洗后脱氯 ,堆置后充分水洗。棉织物的漂白以去除天然色素为主要目的,但在漂白过程中,棉纤维本身也可能受到损伤,所以在评定漂白效果是,既要漂白织物达到的外观质量(白度),又要兼顾纤维在练漂过程中说受到的潜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