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性思维有哪几种呢?

教学古诗《村居》,老师十分娴熟地指导孩子从认识诗人,到读熟古诗,再到读出节奏。然后,便进入到了理解古诗的环节。

老师提问:“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一孩子回答:二月里,青草生长,黄莺在天空中飞,杨柳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拂打河堤,那柔软的枝条令人陶醉,我们仿佛看到的是绿色的烟……

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这个孩子确实说出了这句诗的意思。

然而,正如专家说的,古诗的诗句最好不要这样理解,这样一来,古诗的美感可能减损许多。

这使我想到了语文理解性思维的问题。语文理解性思维能否这样精确呢?比如,前面那句诗,很显然,孩子作出的是“科学的解释”,它剥离了诗句的情境,使诗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生机。

我思考良久,假如让孩子这样理解或许可行:

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人高鼎可高兴了。从这句诗里哪些地方你能感到高鼎的高兴呢?

这样提问,孩子或许会说“青草疯长,让高鼎高兴,因为他看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或许会说“杨柳柔细如烟,让高鼎都陶醉了。”

这样的解释,很显然是带着场景性,也就是带着情境意义的,这样解释,可能体现语言对于世界说明性和纹饰性的统一。

然后我又思考,假如让孩子这样理解或许也可以:

请大家想象这句诗所描写到的景色,并且也想象一下诗人高鼎的心情,然后用一段话来写一写这句诗,并且把诗人的心情也写出来。

这样理解古诗,很显然一方面带着了诗人的情感,同时也带上了孩子们自己独特的品悟,真正实现了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相互融合。

其实,我们在理解别人说话的时候,也是如此,一方面说话者发出了一段话,这段话本身带着意思,然而,也许说话者也是想把自己的意思放在这段话里的,最后到了听者那里,听者也带上了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情感作了解读。这样的理解可能才是有意义的理解。

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语言理解的对话性。培养孩子这样语言理解的思维方式,孩子既能理解世界,也能彰显自己,显然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最后,我又思考,假如让孩子这样理解可能也说得通: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些语词比较关键?最能体现春天的气象?

孩子或许会回答“草长莺飞”“醉春烟”“拂堤”,并且可能会进一步解释:草儿疯长,莺儿翻飞,一个在地上,一个在蓝天,春天的生机充满大自然。“醉”可能是杨柳醉,也可能是人儿醉,春烟可能是杨柳枝条,也可能是炊烟……抓住关键的信息,可以使理解更加准确和富有想象力。

这样一来,我以为,语言理解的思维或许包括情境性思维、对话性思维和关键信息提取思维。而且,我以为,长期培养这样的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