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组织及其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和三个阶段

关于中枢这个词,有两个理解:广义上的解释是指中央政府机关;狭义上的意思是中央政府内以宰相的身份,或相当于宰相身份的人为首组成的官僚首脑机构。我们这里谈到的就是第二种解释。

行政中枢组织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参与朝廷决策等紧急要务之事;二是统领文武百官的行政活动。他既是天子的喉舌和辅佐,也是百官的首脑,在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中,行政中枢组织负有重大责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具体演变经历的四个时期:

秦汉朝廷行政中枢:丞相府与尚书台

秦朝、西汉时期,朝廷行政中枢组织主要是丞相府。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沿用秦朝旧制丞相分为左右二人,始皇帝嬴政统治时就有李斯和冯去疾两位丞相,不过由于始皇帝嬴政本人属于强势君主,因此,李斯和冯去疾的相权并没有对皇权构成什么威胁。而到了汉代,丞相也大多有左右二人担任。如汉文帝刘恒时由陈平、周勃辅佐汉文帝刘恒,他们就是左右丞相。或由一人担任,如西汉的开国相国萧何和后来继任者曹参都是一人担当,而曹参之后由于王陵、陈平能力皆不能独自胜任,刘邦临终前才安排由两人分任左右丞相。

那么丞相如果行使权力呢?当然不是一个人搞定,事实上一个人也搞不定。这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开府分曹治事”,丞相府的官属名目较多,配置十分齐全。不要小看了“开府分曹治事”,这样一来丞相就有了相当大的权力,因为除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外,丞相也有数量庞大的官僚附庸集团。具体来说有长史两名,司直一名,东曹掾九名,西曹掾六名,丞相征事、丞相史二十八名,还有集曹、奏曹、议曹、侍曹、主簿等十五曹,丞相所拥有的官属人员总额有三百八十二员之多。

因此在明代以前,皇帝很大一部分精力被用来制衡相权。这里提一下秦汉时期号称富甲天下的邓通,他是汉文帝刘恒的宠臣,但是差点被当时的丞相申屠嘉处死,因为西汉的丞相对于两千石以下的官员有生杀之权,不用请示皇帝后执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斩后奏。这个时候的丞相根本不用尚方宝剑,他们本身就是尚方宝剑,因为他们得到了足够多的授权,行天子之权但弱化了天子之威。汉武帝统治时期,丞相是个高危职业,很少有能够善终的,公孙弘全是一个,其他的基本上都被族灭,这背后体现的是相权和皇权的激烈冲突和对抗。

秦、西汉初年的时候,尚书只是皇帝身边负责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之人,说的明白点有点像皇帝的私人秘书。尚书台是由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尚书发展而来的,尚书们在朝堂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为了制衡相权,汉武帝的时候开始重用尚书,他们依靠皇权,发挥了制衡丞相的作用。到了汉成帝、汉哀帝的时候,中央政府设置“三公”:司徒、司空、司马,正式废止了丞相负责制,丞相也变成了司徒。直到西汉末年的时候,尚书也仅仅依靠皇帝的权力,作为辅助皇帝制衡丞相和“三公”的存在。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被光武帝刘秀消灭之后,刘秀才进一步削弱三公的权力,尚书正式取代了三公的位置,成为了新的朝廷行政中枢。

尚书台这一说法,起源于汉灵帝时期,尚书台有尚书令一名,仆射一人,尚书六人,他们合称“八座”。东汉的尚书台和西汉的丞相府是有一定区别的,具体边现在:

一、尚书台设置于宫内中朝,而不是外朝。就在皇帝眼皮底下,因此相对于丞相,尚书台受到皇帝的严格管控。

二、尚书台的属吏要由皇帝任命,而不是尚书令说了算。尚书们身边的属吏是皇帝给选的,防止他们沆瀣一气欺瞒天子。

三、尚书台主要的工作是处理机要之务,行政节制的作用并不明显。说直接点管具体事,至于人员安排这些涉及资源调配的事情,还是让天裁决吧。

四、因为有“八座”的存在,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此相对于西汉的一人丞相或左右丞相,变成了一群丞相负责制,对皇权的加强作用更加明显。

从丞相到三公,再到尚书台,我们可以看到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相权被一步步的削弱了,但是无论丞相还是三公,亦或尚书台,因为其权力还是很大,对皇权依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魏晋南北朝隋唐朝廷行政中枢: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尚书台的基础上,朝廷行政中枢发展成为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曹魏政权建立之后,由于内置的人选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尚书台正式从内庭到了外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中枢机构一直延续了曹魏的这种建置。到了南北朝南朝刘宋时期,由于尚书台位置在建礼门内,因此尚书台又改称尚书省。尚书省的尚书令和仆射这个时候被称为“宰相”和“副相”,其权力和秦汉时期的宰相旗鼓相当,对皇权仍构成极大威胁。

威胁到皇权的存在,一定要得到制衡为了抑制尚书省不断膨胀的权力,出现了另外一个权力机关中书省。这个部门在始建于魏文帝曹丕时代,当时魏王府的幕僚刘放、孙资担任中书监、令,作为幕僚并没有实际权力。但是随着尚书令权力的不断扩大,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魏明帝曹叡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魏明帝自己直接到了尚书省,想看一些自己关注的文书,结果被挡在了尚书省门外,当时的尚书令陈矫说:“这些事情是臣下的职责所在,不是陛下该关心的事情,陛下请回吧!”

陈矫的做派,让我想到了西汉丞相陈平,当时汉文帝刘恒问陈平国家粮食和案件的情况,陈平回答这些事情我不知道,您问的这些事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汉文帝有些生气,便问陈平丞相的份内工作是什么?陈平回答说:“辅佐天子处理政务,行知人善任之权。”西汉的丞相就是硬气,刘邦动了杀萧何的念头,也是因为相权对于皇权构成了威胁,并不是什么简单的功高震主的问题,曹参为丞相时推行的无为而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用无为的办法,来规避相权和皇权的激烈冲突。

魏明帝没办法只好原路返回,但是从这个时候期,魏明帝开始重用中书监,逐渐取代尚书省的地位,中书监也改名为中书省,尚书省反而变成了执行部门,中书省成为了新的行政中枢,俗称“凤凰池”。到了南朝的时候,中书省里的中书舍人权力变大,成为了起草诏书、秉政专权,权力反而在中书省的监、令、侍郎之上。所谓的寒门执掌中枢,就是通过中书舍人这一职务来实现的。

门下省起源于东汉,最初设立的作用是和宦官一起负责皇帝的日常服侍和文书的传递工作,当时叫做侍中寺。东汉末年宦官势力被剿灭之后,侍中寺更名为侍中省,规模和人员都有所增加。到了晋代晋哀帝的时候,侍中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又把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员加入到侍中省里来,侍中省也正式更名为门下省,所谓门下就是黄门之下。由于门下省亲近皇帝,因此逐渐也参与到朝政机要中来,于是门下省和其长官侍中也逐渐进入到中枢组织和宰相行列。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相继进入行政中枢,三省的长官相继称为拥有实权的宰相。凡是被皇帝委以机要的,都是掌握实权的真宰相,这样一来,东汉的尚书台“八座”宰相就变为了三省群体宰相制。三省之间各有侧重,实现了制衡,这样一来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隋朝和唐代早期,都沿袭了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到了隋文帝的时候,正式废罢了三公的属官,三公成为了一种荣誉,而没有了以前的权力和拥有自己庞大官僚团队的权力。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实行了宰相专职制,本来用于宰相临时议政和协调的临时机构政事堂变成了一个宰相日常办公的机构。后来政事堂演变成了中书门下,唐代中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书门下实行轮流执政秉笔的制度,每十日一更,或者一日一更,执政秉笔的宰相的权力很大。

宋元朝廷行政中枢:中书门下与中书省。

宋代保留了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建置,在宋朝初年,三省并不发挥原有的作用,真正的朝廷行政中枢是中书门下。在朝廷的行政管理方面,中书门下集三省权力于一身,权力不可谓不大。到了北宋神宗时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废罢中书门下,恢复了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复,尚书省具体执行的旧制。北宋神宗改革目的之一就是加强皇权、弱化相权。

到了南宋时期,和北宋时期并没下午本质区别,只不过换了一些称谓,增加了平章一职,负责处理军国事务,官位在正、副宰相之上。纵观宋代呢朝廷行政中枢,宰相群体议政、共同决策的政治形态一直没有变化。

到了元代,以中书省为朝廷行政中枢组织。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下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共八员,号八府宰相。这个时期尽管还会有枢密院和御史台等机构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和选官任官的权力,但大体上来讲,中书省掌控着行政中枢的主要权力。

明清朝廷行政中枢:内阁与军机处。

明初承袭了元代的制度,设置中书省为朝廷行政中枢。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废黜中书省,由自己直接统领六部,从制度上取消了皇帝之下的宰相中枢组织。但皇帝凡事自己亲力亲为,年轻力壮的时候还可以,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已经没有精力自己掌控,就任用了少数翰林院官,加殿阁大学士衔,在宫内辅助皇帝审阅批复大臣们的奏章。

到了明成祖朱棣夺位后,任用了很多自己的心腹耳目入阁,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这些人的品阶越来越高。内阁大学士内分为首辅、次辅、群辅之别,其下还有中书舍人等少数属吏,这些人一起组成了皇帝的御用秘书班子。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草拟诏旨和奏章的“票拟”,什么是“票拟”呢?内阁大臣审阅大臣们的奏章之后,用一个专用的小票写上初步意见,然后把自己的这个小票和奏折一起呈交给皇帝。因此,内阁成为了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的中枢组织。明朝中叶以后,六部秉承内阁的旨意行事,六部退居到了从属地位。

清朝沿用了明内阁辅政制,但内阁始终不是完全的朝廷行政中枢。康熙、雍正之前,朝廷的军国大事往往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其常设机构议政处议处。雍正继位后,在康熙南书房的基础上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作为皇帝御用秘书班子的内庭部分,主要充当了朝廷行政中枢组织的角色。

和明代内阁相比,清代的军机处无官属、无专官、无属吏,其成员由皇帝从亲王、内阁大臣或者六部中选出,也就是说军机处的人是兼职。军机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们始终听命和附属于皇帝,没有什么独立性,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奴才。清代中国君主专制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候的内阁尽管还有一定权力,但已无法和皇权分庭抗礼,和秦汉时期不能相比,已经成为了军机处的外围和附庸。

行政中枢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特例

从历代行政中枢组织发展的趋势来看,官僚行政中枢组织经历了宰相开府辅政,群体宰相辅政以及御用秘书班子辅政的三个阶段。从发展进程上看,皇权专制逐步得到加强,相权逐步弱化。到了清代的时候,皇权专制统治更是达到了顶峰,曾经风光一时大权独揽的宰相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凡事都有例外,秦汉尽管相权和皇权不相上下,但在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强势的君主面前,相权得到了极大的遏制。而明代内阁尽管附属于皇帝,但也出现了张居正这样手握重权的首辅,其权力一点不比秦汉的宰相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并不影响行政中枢组织的演进发展规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相关推荐

  • 历史复习(2021年4月1日)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

  • 2021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与必备知识梳理(1)

    高频考点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科举制度) 一.高频考点详细统计 二.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一)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制)  (1)含义: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 ...

  • 话说宰相(01)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

    (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宰相(01)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 余大中 宰相,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历史上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 ...

  • 一场血腥杀戮与一个王朝的盛世基业

    题图: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张丰毅饰演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史上极为血腥残酷的一场宫廷政变.玄武门前,李世民布局精密,执行果断,一箭射穿兄长咽喉.在中国古代,用暴 ...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结束于清.科举历经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改变了寒门出身的学子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quo ...

  • 以“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浅析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影响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明起源的根基,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发展中传承和革新,这使得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仍是现今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传承最紧密的国家.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得知,人类的祖 ...

  • 浅析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和演变史,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历史

    鞋作为现代人类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人们自从发明了鞋,人类奔跑的速度与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可以说鞋的发明是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古代鞋的发展与演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发展缩影.其实中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货币历史-银锭的发展历程

    中国用银作为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扶沟县博物馆公布了一批在该地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的金银币,其中以楚国铸造的银布币最为珍贵,这是把美银布币是我国最早的银铸造币 楚国银布币 ...

  • 浅析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其农业发展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和创造,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是大有益处的.农业工具的产生与发展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认为 ...

  •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 ...

  • 中国古代货币形式演变及制度发展丨参观辽宁博物馆记

    前言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中国早期货币以海贝为主,商周时期贝币的使用达到鼎盛期,无文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各国铸刀.布.圆钱等多种形式的货币.秦统一六国,半 ...

  • 浅析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每个朝代都有其高光的历史时刻,而这些高光时刻的造就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帝王或横扫六合八荒,实现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