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边陲 神秘奇境
来源:民生周刊2020-06-23 11:32:59
富蕴县,祖国边陲一个面积3.37万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却被“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光环笼罩着。在许多人眼里,它是一个旅游胜地、文化圣地,更是一个红色宝地。
“如果说富蕴美了新疆,那可可托海一定是这幅壮锦上最耀眼的一处。”可可托海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牧色人文、淳厚的红色基因享誉八方,如今已成为中国西北边境线上的一块休养胜地。
画廊之色 山奇水秀
可可托海的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总能唤起人们对它的向往。夏秋之际的可可托海更是处处充满了生机,随手即可拍摄“大片”。
相比之下,春冬之际的可可托海则四处洁白,从山的最高处俯瞰,像极了传说中的广寒宫殿。
现实中的可可托海也是被超凡入幻的风貌包围着,这里有可可苏里、伊雷木湖、额尔齐斯大峡谷、钟山、宝石沟、白桦林、夫妻树……柔美和刚硬的自然景观,让可可托海显得与众不同。
契丹才子耶律楚材就曾对可可托海有过如此称赞:“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山腹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光风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
穿行在额尔齐斯大峡谷之中,花岗岩地貌特征鲜明,可谓独树一帜。神钟山独石成峰,成为可可托海著名的景点之一,堪称阿勒泰山景之最。钟山高365米,坡度89度,被誉为“中华神州第一钟”,来此观景者无不发出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感叹。
可可托海的冬季有着优质的冰雪资源,也因此,这里建成了目前国内海拔落差最大的滑雪场—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
该雪场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雪道面积193万平方米。滑雪场共规划建设各级雪道44条,其中有3条为全国之最:一条是全国第一的最长雪道“宝石大道”,可滑行9公里;一条是全国坡度最陡的黑钻道,高差227米,平均坡度71.28度;另一条是目前全国能够满足高山滑降国际比赛的“钻石道”,最大落差900米,在雪道里号称“王冠上的钻石”,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雪道海拔落差最大的滑雪场。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罕见的地貌特征、优质的冰雪资源,可可托海被冠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风景区的美誉。
牧色人文 世外风情
塔拉特村,是可可托海唯一的村落,这个小小的国家AAA级景区位于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村中184户哈萨克族居民用最真实的生活演绎着最美的牧色人文和世外风情。
站在相对高差约50米的观景台俯瞰,塔拉特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尽收眼底。
而在2016年以前,村里的人们还主要依靠传统的农牧业维持生活。从这一年开始,塔拉特村搭上了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建立属于可可托海的哈萨克族特色民俗文化村落,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产业链。
与此同时,塔拉特村目前已初步形成主题民宿,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在全疆同级同类景区中形成一定的差异性,“如同待嫁的新娘,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竞相一睹她的美丽容颜。”
民宿如今已成为塔拉特村的重点发展产业,民宿文化的深入挖掘,带动和盘活了该村的优势资源,实现了“民房”变“客房”、“资源”变“资本”、“村庄”变“景点”,目前塔拉特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这里俨然成为全县农牧民搭乘旅游快车实现脱贫增收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的民俗文化村。
塔拉特村,一年四季都美。
她的魅力源于她的“风光无限”。来过塔拉特村的人,总喜欢站在屋后小山坡上俯瞰全村,一排排暖黄色的农舍掩映于绿水青山或是冰雪世界中,丝带般的袅袅炊烟,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就像一幅唯美画卷。
她的魅力还源于她的“八珍玉食”。哈萨克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游牧民族,塔拉特村就居住着许多哈萨克族人,他们热情好客、善良友爱,招待宾客无微不至。手抓羊肉、奶茶、炕锅肉、包尔萨克、野生果酱……这些餐桌上的必备美食,不仅广受各地游客的喜爱和推崇,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哈萨克美食文化。
她的魅力更源于她的“民淳俗厚”。风光和美食从来不是塔拉特村的全部,根植在人们心中的民风民俗文化,才让这里更加充满了无限活力。春秋冬夏、昼夜交替,这里的人们都会以阿肯弹唱、民族歌舞、赛马叼羊、露营大会等不同的方式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该有的模样。
村庄美了,“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村镇等名号也快速响亮了起来。塔拉特村已经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民宿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村落。传统的服饰、悠扬的琴声、飘香的奶茶、洁白的毡房、肥美的骏马、雪白的羊群……这些哈萨克人游牧生活中的特殊符号,巧妙地融合进旅游文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思路,构成了可可托海的一幅“壮锦”。
神秘奇境 傲世归来
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可托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直到21世纪的曙光照来,它才从一个隐蔽之处缓缓走进人们的视野。
“三号矿脉”逐渐盛名,但它确实曾经又是没有名字的,一个“Ⅲ”代表了它的全部。可可托海的神秘,正映射在“三号矿脉”,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研学基地。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是新疆首个国家级矿山公园,内有三号矿脉、阿依果孜矿洞、苏式风格的木桥及建筑物、收藏珍贵矿石标本和企业文化史料的陈列馆、机械厂、选矿厂、被誉为共和国水电史奇迹的地下水电站,这里涵盖矿业开发史籍、矿产矿业遗迹、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及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等六大类优势资源,这也正为可可托海发展研学实践教育、培育爱国情怀、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课题。
资料显示,“三号矿脉”曾经在偿还苏联外债、助推“两弹一星”等强国强军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誉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英雄矿”“功勋矿”。
由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早期的“三号矿脉”在外界看来一直是不解之谜。这座有着半个多世纪开采历史的矿山,为可可托海小镇增添了无穷魅力,也铸就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这里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股份公司合资过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外交困条件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时代精神。
走进可可托海中心位置依旧泛着鲜黄的俄式建筑,这就是记载了可可托海以及“三号矿脉”发展历史的陈列馆,走进陈列馆,堆砌的历史瞬间冲撞而来。
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老人说,可可托海的冬天,寒流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就像黏稠的液体一样。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一批批建设者们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相继从四面八方奔向这里,在这里付出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和生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工人们饿着肚子在超低温下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矿山建设者们用火一样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冲天的革命干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修平了通往大山深处的路,拦河筑坝建造了电站,盖起了厂房、学校、医院……他们为这里带来了文明、光明和勃勃的生机。
半个多世纪过去,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前仆后继,他们中的许多人静静地安卧在了可可托海的山坳里。但是山水不会忘记,可可托海的一草一木都不会忘记,曾有那样一批人,把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挥洒在这里,铸就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而这一精神如今已经成为可可托海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正是基于可可托海精神的淬炼,可可托海才从一个矿业小镇向红色文化旅游小镇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华丽蜕变。
近年来,可可托海先后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红色教育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闻名而来的10余家文旅企业的落地迅速成为印刻着红色历史文化内涵的新地标;各大影视企业也将目光锁定在可可托海,迅速创作起主旋律影视作品……
如今,一张张亮丽的红色文化名片,正为可可托海的不断崛起增添动力,在新时代的今天,它将以新的文化形象重塑原有的辉煌,“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来一次的地方”。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