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献|石东旭:自然的生命馈赠

艺术文献|石东旭:自然的生命馈赠


2021年5月29日,“眼前世界”—— 石东旭作品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青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杨飞云任学术顾问,全面展出了石东旭近几年的代表作品100余幅,涵盖油画、丙烯、水彩等,全面呈现了其近期创作面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对展览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石东旭的绘画贴近现实,而每一个笔触都在提醒我们色彩和形式的无拘无束,技法自由圆融。加上展陈效果的精心设计,给人非常好的观看体验。

本次展览与油画院目前正在展出的“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相呼应,展出了两代油画家的孜孜探索。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纪录片,2021年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对谈现场,2021

Looking at shidongxu's painting in recent years, we can see his vivid extraction of life scenes,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image text, and also written by him in the form of direct and powerful painting between canvas and paper. The image description of ordinary objects forms a real clue of his dialogue with the real society“ The micro part of fragmentation becomes the carrier element of its self emotion.The change of identity from the portrait of emotion to the miner series shows the confusion of youth memory and the time span of City builders in the social process; The change of space from "south of the clouds" to "journey to Japan" records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landscapes he experienced in his free body and mind in a foreign environment.

石东旭的绘画面貌是以现实景观作为母体参照,“景与观”呈现出来的画面图式则是他对特定参照物的深入观察,以及在面对当代信息化迅速发展而带来的个体焦虑,甚至是画家于社会环境变迁下的一种无言纠结和青春彷徨。

纵观石东旭近几年的绘画创作,我们能看到他对生活场景的鲜活提取,具有叙事性结构的图像文本,也被他用那直接而有力的绘画形式书写于画布和纸本之间。平常物象的意象描绘方式,形成一条他与现实社会对话的真实线索;“碎片化”的微观局部成为其诉说自我情绪的载体元素。

从《情绪》肖像到《矿工》系列的人物身份的转变,彰显着青春记忆的迷惘和城市建设者在社会进程中的时间跨度;从《云之南》到《日本行》系列的空间挪换,记录着他在异域环境下,自由身心体会到的不一样的情境景观……

(文/惠书文)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当我们从不同系列的作品中再次观察他的绘画时,亦能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文风景的热爱。现实表现主义风貌大抵可以概述石东旭的绘画特征,“行走的绘画文本”将这些轨迹动向如日记一般紧密相连,不同空间带来的生命体验感,和反复观察对象的频率、强度,构成了一种对客体物象表达而流溢的主观情绪,继而影射其情感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另一层语言表述。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就像德波的描述一样,生活的每个细节几乎都已经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反观其之,这种表征形式也是画家本人内在心性的客观显现和外放。在《日本行》系列里,状如天际之外的“冻雨”,以恣意轻快的画面节奏,输出着对生命物的深入描绘和精神提炼。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抵至远方的尽头,它不再是一个谜。诚然,比这个谜更动人的便是画家在这一未知迷雾中拨拭的过程和行为方式。几近夕阳黄昏时的色彩氛围,划落着空中悬浮的每一颗粒子,而它们在此时也变得柔顺而静谧。即将来临的星光,照亮天空中所有的实体图像,如梦如幻般地接近我们的视网膜,至极之处,闪烁地跳跃着。天际之外的景观,远近之处皆以各自的方向生成,在汇入支流边际的两侧,或化为一缕青色,最终飘散的神秘踪影,并趋向于魅蓝的星辰。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石东旭的最新创作中,有着对自然景观一如既往地深入描写和洞察。不管是从植物、食物里截取出的“细枝末节”,还是到室外环境整体气氛的控制力,都来源于他内心对万物生命的真实体悟。《万物其时》则将物象在微观视角下的构图表现的更加灵动,写意性的笔触和场域调控也越发更显来自自然的生命馈赠。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石东旭绘画语言的着力点主要在于现实景观的主体表达,这种表述形式是个体性的直抒胸臆,带有即时性和生动性的情绪气质。他以坚实的造型结构与松弛的丰厚色彩浸于画面之中,物质的意象形态是他对现实图景的二元解构,衔接或是移植的物象原型,穿梭于图象碎片的叠层中,在空间透视的距离错位上,亦成为他体会风景景观的主要源动力。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自然性的色域组织和转折起伏,轻盈且丰富,在指向远处的色彩密度中,勾连起社会景象带来的生动气息,体现了他对历经这一片区域的实际感受,以及在面对时代语境前的生命症候的精神释义。

2021一甸艺术对话石东旭:  

一甸艺术:谈谈你的学画经历。

石东旭:从小喜欢画画,有家人从事绘画行业,对我鼓励很大,得以一直坚持。然后就是考大学,来油画院学习,之后一直持续向前推进。基本是这样。

杨飞云在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这次个展的主题是如何考虑的?

石东旭:最近几年画了很多我周围的生活。眼见为实,觉得我们都在这个时空中存在过,那些动人的场景画下来我觉得就有意义。主题“眼前世界”就是从这里边出来的。我虽然看到的有限,但大致可以代表这个时空下的生活百态。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现场外景,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你的作品小尺幅居多,尺寸大小会影响你的视觉感官吗?

石东旭:不大会,大小只是尺寸,绘画道理是一样的。小画更多的是灵动,没有压力,更随性一些。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绘画艺术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石东旭:意味着人生的价值?我不知道,从小到大为它付出太多,有时会在画布上的几个笔触找到慰藉。

一甸艺术:有想过通过艺术的另一种语言方式进行创作吗?

石东旭:想过,也尝试过,但现阶段还是想用写实的方法描绘对象。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聊聊此次个展的布展思路。

石东旭:这个是由策展人石磊老师来主导的,我负责配合就可以了。基本是一个视觉为主导的思路,然后按题材和主题区分,这次展览布展时间很长,更多是在细节上一点点推敲推进。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你觉得绘画能对当下社会起到作用吗?

石东旭:应该会慰藉一部分人的心。

朝戈、石磊在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不同媒介的创作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石东旭:新鲜感,我常常能抓住这种冲动,尽量画出不同味道的作品来。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目前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人和事有哪些?

石东旭:最近在油画院的个展得到了非常多的老师和朋友的认可和支持,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所以觉得还可以向前继续走下去。

石东旭个展《眼前世界》展览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

一甸艺术:接下来有什么展览计划?

石东旭:计划今后五年每年可以推出一个像样的展览。

(0)

相关推荐

  • 【油画】贾新光绘画的精神秘境

    没有人再从大地和粘土塑造我们,也没有人给我们的尘埃施法,然而,一个和天地人神建立起自由关联领域而因此有信仰.有担当的艺术家,信然能够使得"故园"的灵魂在无地之境复活.在有关&quo ...

  • 「艺术传承」—— 韩旭成书画作品鉴赏

    韩旭成简历 1962年 出生于河北邯郸 2000年 定居北京,职业画家 2002年 <澳门回归油画展>----中国澳门 2002年 <上苑画家工作室开放展>----中国北京 2 ...

  • 陈春妃 绘画作品

    陈春妃 CHLOE CHEN 1980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县 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艺术系 现居工作与上海.独立艺术家 关于<风景的凝视>系列作品:风景艺术在中国拥有十分特殊的传统并延续至今.风景 ...

  • 【油画】罗敏个展 |“幸存的诗意”

    花丛中 200x160cm 2017 2018年 布面油画 梅兰竹菊150x150x2cm 2017 2018年 布面油画 与强调透视和交点的西方绘画传统相比,中国绘画思虑用形式来表现一种精神品格.正 ...

  • 【油画】2021博鳌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艺术家代表徐旭

    徐 旭,浙江省绍兴诸暨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美院客座教授,孔子美术馆美教中心客座教授,中央美院<少儿科学绘画实验>教研组长,中国汉画艺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汉画儒道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乡 ...

  • “惟肖”还要“惟妙”一一浅谈如何品评写实油画作品的好与不好

    有句成语叫"惟妙惟肖"."惟妙",可以解释为美妙.奇妙.精良.极致.恰到好处."惟肖"即逼真.酷似之意,通常是指人们模仿.仿制.绘制某一物象 ...

  • ARTIST|石东旭:云之南

    SHI DONGXU: SOUTH OF CLOUDS 云 之 南 学术支持  惠书文 Academic support  Hui Shuwen 展期   2020.11.15 - 12.15 Dur ...

  • 刘旭光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 2017》提名艺术家

    1958  生于北京 2004  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美术学博士 现居北京,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艺术家 衍场一小雁塔  2018 易经演算.方位.空间.数字推演.宣纸.墨. 矿物质颜料. 铁锈. 骨胶. ...

  • 牛浩东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 2017》提名艺术家

    1990 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 2011 毕业于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职业绘画系油画专业 现居北京,职业油画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甘肃文化产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 ...

  • 赏石,从自然到艺术,必看!

    赏石是在何时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 对石头的这种挚爱,只有中国才有吗? 一般认为,我们赏玩石头,至少从唐代就已开始,而达到高峰,且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则应该是在宋代,确切地讲,是在北宋,它有以下几个 ...

  • 李隐龙:赏石是对自然艺术的表现活动

    李隐龙是一位有独特视角的赏石写作者,激烈的言辞之下,是深入的思考,甚至是对潮流观点的直面式批判. 多年前,<中华奇石>杂志曾经发起过一场讨论--奇石究竟就是发现的艺术还是表达的艺术.在那个 ...

  • 谢华业雷州石狗/用鲜血与生命浇筑的艺术作品

    谢华业 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1986年出生于广东雷州,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当代艺术新风格开拓者. 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有强烈的中国元素.中国韵味.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 他认为中国 ...

  • 广雅艺术|卓越芝:亲近了自然的生命气息与情韵(文/黄少青)

    作家书城 卓越芝的太行山写生,大体上是用水墨语言作为与太行山对话的形式,体现了在走近大自然的零距离学习中,追求着有笔有墨的笔墨丰富性的虔诚态度和努力.值得强调的是,笔与墨的问题,显然也是千载之前的荆浩 ...

  • 【远方杯·全国诗文大赛】福建《春夜鸟鸣》作者·赖东梅 主播•生命的舞者

    参赛详情请点击 关于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和中国远方诗人协会联袂隆重举办首届"远方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的公告 春夜鸟鸣 文/赖东梅 一如既往地和煦风畅 春夜乘着大树的天梯,直话玉镜 窗外, ...

  • 北面部落--疫情过后带孩子从围墙里走出去,重新认识自然与生命

    本文导读这段时间整个社会在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也提到了生命教育.保护野生动物这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在过去属于小众的保护工作者和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但是现在因为疫情波及了全社会的人,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