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冬至说冬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就存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南北在这一天的风俗也各有差异,有吃饺子的,有吃羊肉的,还有的吃咸豆花的,不一而足。然而不管这一天吃什么,我们中国人对待冬至的态度却是很认真的。
冬至,其实应该是“冬之至”的意思。《尚书∙尧典》有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汉代孔安国解释说:“日短,冬至之日。”可见,我们古人早就知晓这个道理的。按照今天地理学知识,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到最短,过了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随之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所以民间素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今天我们聊“冬至”,就不能不说一下“冬”字。提起“冬”字,多数是和季节有关,很少会想起关于它的本来含义。不过这倒也无可厚非,很多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汉字在发展中后来义越来越通行而本义却淹没不为人所知。我们考察“冬”字,必须要回溯它的最初字形。根据目前已知的甲骨文、金文记载,“冬”字字形如下图所示:
左边两个是甲骨文字形,最右是金文字形
从字形上来看,“冬”字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像在一条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到了金文里面两个结点往上移了移,但“冬”字的总体构形意味没发生大的变化。
我们据此似乎可以推断,“冬”字最初含义应该就是原始先民为了表示“结束、终了”这一抽象含义的。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本《老子》就有“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的句子,在这里,“冬”即表示“终了”含义。郭沫若在《金文丛考》中也说,(金文中)冬字多见,常用来表示终。之后他在考释甲骨文“冬日雨”时就读“冬日雨”为“终日雨”。在汉代刘熙《释名·释天》里也有记载说:“冬,终也,物终成也。”刘熙这里的“冬”字也作“最后、终了”来讲。
因为“冬”字有“终了”之意,它常常被用来表示一年之中最后一季,即十月至十二月,因此许慎在其《说文》中就说“冬,四时尽也”,所以“冬月”也就成了农历十一月的俗称。如明杨慎《南诏野史·滇南月节词·调寄渔家傲》:“冬月滇南云护野,曹溪寺里梅开也,绿萼黄须香趁马。”
也因为“冬”字常被用来表示季节,人们为了表示它的最初含义就另加了“糸”旁,专造了一个,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后起字“终”字。这“冬”与“终”之间便形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即“冬”为古字,“终”为今字。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冬,终也”。这便是“冬”与“终”互相训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