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苏”姓
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四位姓氏,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当今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6%,总人口大约在606万。
苏的名义
苏,即紫苏,也称桂荏。苏的本义是一种草。紫苏属于唇形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茎方形,叶两面,或背面带紫色,夏季开红或淡红色花。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嫩叶可用以调味,种子也可以榨油。苏氏族当以苏草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苏草的形状为其氏族的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最终发展为国和姓。
苏姓起源
苏氏始祖——苏忿生
苏姓的起源与演变:
一、出自己姓
苏姓的起源主要出于己姓。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为六个姓族。陆终的长子樊,为己姓族,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
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有苏氏是以苏草为图腾,苏草即紫苏,是一种中草药。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苏州。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第一位出名的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己姓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外族基因融入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一直到清朝,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姓汉族。
苏姓分布
苏姓分布频率图
宋朝至今1000年,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的苏姓又占了24.3%。广东居住了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苏姓血型
苏姓血型图
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3.2%,A型占27.6%,B型占30.1%,AB型占9.1%。
苏姓名人
苏秦
苏秦(?—公元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攻读《阴符》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随后伪装逃犯到齐国,进行间谍事项,因齐国众大夫争宠而被刺杀,死前献计诛杀凶手。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
苏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风、河内、武邑、蓝田、洛阳等。苏姓的堂号有武功、扶风、蓝田、洛阳、芦山、嵋山等。“嵋山”堂号典出宋朝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东坡是四川嵋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同为唐宋时代古文八大家之一。人称东坡父子为“三苏”,有“三苏文集”传世。
苏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引锥刺股;仗节全忠。
片言息争;五教传诵。
嵋山三杰;沧浪一亭。
武著千秋源苦竹;功传万代念芦山。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家训格言:苏瓌是唐朝中宗时名相,他经常以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告诫其子,他认为世上的人不可能都尽贤尽愚,惟有靠自己的才华方能立于人世的道理,主张量才施训。他认为儿子苏颋有宰相之才,所以以宰相的标准加以训诫。他要求其子临大事断大义,平心以应物;崇儒笃敬,谨守制度;“毋以太刚临人”;“勤思虑,不以小事而忽机管”,“财无多蓄”,“多蓄则害义”;“远妻族,谨检子弟”;居处“在乎洁不在华”等。事无巨细,均加训诲。其子苏颋后来登相位,与宋璟合理政事,父秉承业,且以工文传名,朝廷文书多出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