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失踪14年,1949年儿子被省委书记叫去谈话后,才知:他是特工

电视剧《风筝》里有这样的一幕:柳云龙饰演的六哥郑耀先,被女儿狠狠地打了一耳光,因为她误以为父亲是个大大的反派。

这一幕,让多少观众落泪。

前阵子正好有粉丝问我:“咱们的红色特工,真的不能把身份告诉妻儿吗?”答案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肯定的。

对于这些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来说,不但需要长年忍受着敌人的猜疑,而且往往承受着被家人误会的无奈。但这是他们的选择,从接受潜伏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们将承受这一切。他们无怨无悔。

而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本期笔者就跟大家说一段建国后发生的往事。

1949年全国解放初期,时任安徽省团委书记的青年干部项南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任务是省委书记曾希圣亲自布置给他的,内容为:寻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任务,是因为前几天,在东北人民政府工作的梁明德,突然联系到曾希圣,希望他能帮自己寻找一下失散多年的儿子。梁明德是曾希圣的老战友,两人曾并肩作战多年,所以对于他的重托,曾希圣十分上心。

梁明德告诉曾希圣,他听人说自己的儿子现在就在安徽省青年团系统工作。于是这个“寻人”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团委书记项南头上。曾希圣叮嘱项南,老战友的儿子已经失联10多年了,一定要尽快找到,让革命功臣一家团聚。

项南对这件事很重视,回到团委后就着手开始了查找。只是曾希圣给出的条件太过宽泛,而且缺乏细节,这也让项南的寻找工作始终难以找到突破口。

一段时间后,曾希圣等得有点心急,便找到项南来询问寻找情况。项南只能据实汇报:“能不能再提供一些相关的具体情况?”

听项南这么一说,曾希圣也意识到自己之前有点操之过急,下任务的时候太过草率了。于是在一次工作会议结束后,单独把项南留了下来,准备提供一些进一步的细节。

曾希圣告诉项南两个新信息:第一个信息,老战友梁明德是福建人;第二个信息,梁明德是个地下党,30年代时他们一家住在上海八仙桥一带。

这番话让项南一时间有点错愕,因为曾希圣说的这些东西他太熟悉了。他随口说道:“我也是福建人……也在八仙桥住过……”

曾希圣听完项南的回答,也觉得很凑巧,于是便急忙问道:“你们家住八仙桥哪里?你父亲做什么工作的?”

项南接下来的回答,让曾希圣很欣喜。项南说:“家住在法租界维尔蒙路德润里24号,父亲是做生意的。”

项南口中提到的这个地点,是30年代我党地下组织在上海的一个联络点,曾希圣当年就经常到此地传递情报。于是曾希圣赶忙追问项南,问他们家为何当时会住在那儿,他还告诉项南这个地址是我党的联络点。

这下轮到项南懵了,他纳闷地问领导:“那是永安公司大老板家住的地方,怎么会有地下党呢?”

随着两人之间聊得越来越深入,曾希圣越来越觉得眼前的项南和自己要找的人很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只是过去了那么多年,他对于这种猜测也没有什么把握。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当年经常到梁明德家去,还经常和他要找的儿子一起玩。

于是曾希圣试探性地问项南:“那时你们家常有人来往吧?”项南点了点头。父亲是个生意人,平时结交的人当然很多。

听到这个回答,曾希圣便“意有所指”地问项南:“他的朋友中,是否有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人?”

这一问,项南也意识到了什么,当即回答道:“有,有,有一个大胡子叔叔常到我们家……”

事情发展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猜到了,这个项南就是曾希圣下任务要找的人,这可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一时间曾希圣也是感慨良多,他怎么也没想到一直在找的人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他细细看着眼前的项南,越来越觉得他的眉眼间和老战友梁明德是那么像。不过为了准确起见,曾希圣又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项南:“你仔细瞧瞧,我像谁?”

项南望着眼前的曾希圣,忍不住大声喊道:“胡子叔叔!”

至此,项南的身份算是彻底确认了,他就是梁明德要找的儿子。曾希圣也跟项南详细说了他父亲的真实身份、经历,以及为什么会改名换姓叫梁明德。而这些细节,也让项南终于确定了一件事:“失踪”14年之久的父亲,真的是我党的红色特工

一下子,项南内心释然了。原来,父亲的身份真的不简单。其实早在6年前,他对于父亲的身份就觉得很疑惑。

1943年,也就是父亲离家8年后,项南跟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在苏北根据地参加革命。当时组织要审查他的家庭出身,当同志们问到项南“你父亲是干什么的”时,他一时间犯起了难。

因为对于父亲的职业,项南真的说不清楚。父亲说他是生意人,但在项南的印象里,他平时就是经常跑码头。他不开店,不知道具体卖的是什么东西,而且他做生意好像从来赚不到什么钱。

所以当时面对组织的问询,项南的回答含含糊糊,都是“可能”、“大概”这种不确定性的字眼。负责审查的同志们很聪明,他们根据项南关于父亲的描述,发现这个人很神秘,种种行为和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很像,于是不少同志就问项南:“你父亲是不是地下党?

这是项南第一听说父亲可能是地下党。对于项南来说,如果父亲真的是一个红色特工,那该有多好?作为儿子,他当然希望父亲和自己是一个战线上的同志。

只是,那时项南并没有确凿证据,而且当时他已经跟父亲失去联系多年,连对方是生是死都不知道。所以对于同志们的猜测,他只能无奈地表示:“可能吧。”

那么梁明德和项南这对父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当年他们一家住在上海时,父亲梁明德到底在执行什么绝密任务呢?梁明德“失踪”的这14年,都去了哪里?

多年后的今天,梁明德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世人所熟知,他就是:项与年。这3个字,代表着一段传奇。本期请跟着笔者一起,了解我党红色特工项与年的传奇,这是一段关于国与家的尘封往事。

梁明德,原名项与年,1894年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乡的一户农家。在成长过程中,项与年目睹了军阀混战和老百姓的水深火热,于是便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并于192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很多福建人都到南洋去做生意,项与年身边有些朋友都过去了。正好我党要在南洋等地发展建立组织,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项与年头上。毕竟他头脑灵活,又能说福建话,他去是最合适的。

就这样,1926年初,项与年踏上了前往南洋的旅程。当时项与年已经结婚多年,儿子项南(原名项德崇)也已经8岁了。这是项与年第一次离开儿子,当时他对儿子说自己是去南洋做生意。项南从小就跟父亲的感情很好,对父亲的话他深信不疑。

项与年去的地方是东印度婆罗洲三马林达,那里是荷兰的殖民地。他到当地后积极奔走在华人中间,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了一大批中共党员,还在当地建立了党支部。并以此为基础,在当地组织掀起了一系列工人运动,成为了当地华侨华工的群众领袖之一。

只是在那样的漩涡中,项与年屡屡身处斗争一线,成为了殖民当局的眼中钉,最终被当局逮捕。好在在当地华侨各界的努力下,当局释放了他,但同时他也被驱逐出境。

无奈之下,项与年只能回到老家。去南洋做生意的同村人多少都能赚到点钱,唯有项与年回来时是身无分文的,这是亲朋好友们都无法理解的。毕竟,不管是论头脑还是论肯吃苦,项与年都不比同村的年轻人差。

对此,项与年倒也没有太多解释,总是说:做生意嘛,本来就是有赚有赔的。那时,项南只有9岁,这些事他还不懂,能再见到父亲,他已经很开心了。

一家人团聚后不久,组织上给了项与年一项新任务:前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当时的上海,是敌人防控最严密的城市之一。那里表面上歌舞升平,一派繁华,实则敌我斗争十分激烈。

为了便于掩护,这一次项与年没有选择只身前往,而是举家搬迁到了上海,他们就住在八仙桥附近,这就是前文项南提到自己在上海八仙桥居住的经历。

当时,周恩来亲自在上海组建了中央特科,项与年是其中“行动科”的重要成员。行动科的任务就是惩办叛徒和敌特,所以他们有个称号叫“红队”。

这段时间,项与年成了一个“双面人”。

在外面,项与年和战友们是出生入死、在枪林弹雨中执行任务。1929年,为了除掉出卖彭湃等同志的叛徒白鑫,项与年和战友们精心策划并执行了锄奸行动。在敌人的层层防控下,了结了叛徒。

在家里,项与年是一个“市侩”的生意人。他每天早出晚归,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生意,忙不完的应酬。家里的大小事,都是由妻子作主。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胡子叔叔”等人也经常来家里。小小年纪的项南也不知道他们都在商量着什么,只知道他们每天都行色匆匆。

1933年10月,此时项南已经15岁。项与年又一次接到组织任务:前往江西德安,在国民党江西德安保安司令莫雄的队伍里开展情报工作。

莫雄虽然是国民党的将领,但他却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和我党人员也素有往来,在上海时曾提出加入我党。不过考虑到莫雄的特殊身份,继续留在国民党内无疑更利于开展工作,所以党组织并没有直接让他加入我党,而是让他以国民党将领的身份为我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正好在1933年10月,蒋介石任命莫雄为江西德安保安司令,让他自己组建班子。这也就给了莫雄和我党一个好机会,我们可以趁机派自己人到其中任职,协助莫雄从事地下秘密工作。项与年作为中央特科的骨干,这个任务自然少不了他。

就这样,项与年又一次离开了妻儿,踏上了革命征程。不过对于家里人,他只说自己是去九江和朋友一起做生意。这是他和儿子的第二次离别。

项与年的这次潜伏是非常成功的。

当时蒋介石任命莫雄为保安司令,其实主要任务就是“剿共”。为了配合莫雄的工作,项与年等地下党员一边派人和当地红军和游击队取得联系,减少了这一地区的游击活动,另一边还让莫雄主动出兵,和当地红军打了几场仗,每次红军都是佯装败退。

这其实就是双方在唱“双簧”,在这些“剿共”的战斗中,项与年等地下党员想方设法为当地红军提供了大量物资补给。蒋介石不知其中的内情,还以为是莫雄有能力,又尽职尽责,于是还专门通报表扬了莫雄“剿共得力,全省第一”。

所以在接下来的牯岭高级军事会议中,蒋介石专门点名特邀莫雄前往芦山参加。这是一次,级别很高的重要会议。

会议全程都极为保密,经过一周的商议研究,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蒋介石最终制定了一个名为“铁桶围剿”的计划。

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会很清楚这个计划。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纠集150万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形成一个以瑞金为中心、半径达300华里的包围圈。为了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会议讨论出了很多细节,比如如何吸引我军的注意力,如何布置碉堡线。

莫雄听完这个计划后,直接吓得捏了把汗。如果这一计划真的成功,对我军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情况十分火急,必须把这些细节全部传送出去。

这一关乎生死的任务交给谁,成了莫雄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自己出面,目标太大,肯定是不行的。想来想去,他想到了项与年。

项与年当然知道这一情报意味着什么,这不只是莫雄和他自己的性命问题。他当即和同志们一起做出了两个明智的安排:首先,他们把计划的大致内容用电台汇报给了中央苏区;其次,他们又弄来了4本学生字典,用特制的药水把情报的细节写在其中,由项与年送往中央苏区瑞金。

从德安到瑞金,中间要经过8个县市,通过几十个关卡,难度可想而知。好在,项与年本身长得就文质彬彬,所以他一开始扮装成了一名教书先生。

当他到达南昌附近的一个关卡时,遇到了搜查的敌人。敌人见他背着一个袋子,伸手就要检查。

虽然字典里的情报是用特殊药水处理过的,但如果他们详细翻看,难保不会被发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与年急中生智,当即捂着嘴对检查的敌人说:“老总,我的牙痛又发作了,让我先找点牙痛水点上。”

同时他就在袋子里开始翻找牙痛水,一边翻一边随手拿出那几本字典在检查的敌人面前晃了晃,说:“袋里几本字典,本人教书用的。”

检查的敌人看项与年的袋子里除了字典也没啥东西了,而且看他文质彬彬,也就没有过多纠缠,便放行了。可以说这一次能够“逃出生天”,项与年完全就是靠自己的机智。

到了南昌我党的地下办事处以后,项与年考虑到这几本字典实在是有点显眼。于是他赶忙找到几位地下党员协助,将字典上的机密情报全部缩写誊抄到了一张薄纱纸上,然后将它们藏进了布鞋垫层里,穿着继续赶路。

只是随着项与年逐渐靠近瑞金,国民党反动派的盘查也越来越严格,如果继续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前进,很有可能会引起敌人的怀疑。项与年思虑再三,决定扮成一个乞丐继续前行,毕竟当时正值乱世,很多老百姓颠沛流离沦为乞丐,这样的身份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不过项与年本身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即便蓬头垢面伪装成乞丐,和这个身份也有点格格不入。于是他钻进路旁的僻静处,找了块石头,用力往自己嘴上招呼,一下子就敲掉了自己的4颗门牙。虽然项与年强忍着,但突如其来的巨大疼痛还是让他昏倒在了路旁。

等他醒来,便强忍着疼痛继续前行。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昼伏夜出,饿了就随便啃两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河水,困了就在树底下短暂休息一会儿。此时的他早已是蓬头垢面,身上的衣服和鞋子也是破破烂烂,和真的乞丐已无两样。

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遇到了敌人的盘查,在经过一个关卡的时候,敌人凶狠地盯着他问:“你的嘴巴怎么肿得这么大?”项与年心里早就打好了腹稿,他假装怯懦地说:“我在一大户人家要饭时,主人不但没给反而放出恶狗来咬,我奔跑中跌倒时摔的。”敌人见他衣衫褴褛、满身血污的样子,嫌弃地赶他快走。

就这样,一路奔波一路被人嫌弃,项与年终于艰难地抵达了中央苏区。当他把鞋子垫层中的情报取出来,交到周恩来手中时,在场的众人看到他满身血污的样子,无不感动。

而他送来的绝密情报,也坚定了我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决心。可以说,这份情报对我党是极为重要的。3天后,红军开始了长征,这距离国民党庐山牯岭会议制定“铁桶围剿计划”还不到一个星期。

此后项与年就跟着党组织开始了长征之路,不过在途中,为了反击敌人的围追堵截,项与年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带领爆破人员到南浔铁路炸毁桥梁和南昌机场及油库,破坏他们的补给线。

不过这次任务并不顺利,他们在南京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了,虽然项与年最终凭借过人的智慧逃了出来,但他的身份已经暴露。为了项与年的安全,也为了我党地下组织的安全,党组织暂时让项与年回到上海的家中,不要有任何行动。

当时项与年在上海家中待了一个多月,这是项南记忆里父亲在家里待得最久的一次,那也是他记忆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只是这幸福过得太快,一个多月之后,1935年春节刚过,项与年接到组织任务,又匆匆离开了家人。这是项南和父亲的第三次离别,此时的他已经17岁。

在此后的革命活动中,为了隐蔽身份,项与年改名成了梁明德。而原名项德崇的项南也参加了革命,把名字改成了项南。他跟父亲一样,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我党的优秀青年干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此时,这对父亲已经失联14年了。

解放后,项与年开始寻找儿子。但父子皆已改名,所以这才有了本文开头“项南找项南”的奇事。

好在,他们最终找到了彼此。得知父亲的真实身份后,项南激动得一夜无眠。他没想到,父亲是这么伟大的一名红色特工。原来当年他多次匆匆离家,不是去做生意 ,而是执行重要的革命任务。他为有这样的一个父亲而骄傲。

当晚,睡不着的项南拿起笔,给远在沈阳的父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他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全部告诉了父亲,他想让父亲知道,这些年他没给父亲丢脸。

不过当时正值全国解放初期,他们各自的工作都很繁忙。直到1953年,项南到北京参加会议,这对阔别18年的父子,才终于得以重聚。

那一天,看着长大成人,还这么有出息的儿子,项与年硬是不敢认。他们面对面地站着,都没有说话。许久后,项南主动走过去,叫了一声:“爸爸”。两人都哭了。

此后为了新中国的建设,父子两始终聚少离多,再加上他们都很低调,所以他们的关系知道的人也不多。

1978年10月2日,84岁的项与年因病去世。他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领导,项南作为家属站在前排。追悼会用的是梁明德这个名字,当时有同志还把项南拉到一旁,问他:“你是怎么认识梁老的?”项南这才告诉大家,梁老是他的父亲。众人听完,无不感佩。

项南是幸运的,因为他在父亲还健在时,就知道了对方的真实身份。他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但还有一些红色特工,他们身份至死都没有为妻儿所知。比如我党传奇特工阎又文,他至死都没有机会堂堂正正告诉儿女:你们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直到他去世29年后,儿女们才意外得知。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有一种伟大,深埋于心。敌人不知道,战友不知道,妻儿也不知道,但山知道,江河知道,祖国不会忘记。谨以此文,纪念隐蔽战线上的所有英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