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中药——泽漆

【别名】

猫眼草、五凤草、灯台草、倒毒伞、烂肠草、绿叶绿花草。桼茎(《广雅》),猫儿眼睛草、五凤灵枝(《履巉岩本草》),五凤草、绿叶绿花草(《纲目》),凉伞草(《质问本草》),五盏灯、五朵云(《贵州民间方药集》),白种乳草(《福建民间草药》),五点草、五灯头草、乳浆草(《江苏植药志》),肿手棵、马虎眼(《山东中药》),倒毒伞、一把伞(《四川中药志》),乳草(《泉州本草》),龙虎草、铁骨伞(江西《草药手册》)。

【出处】

《本经》

【药用】

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泽漆,以全草入药。

【采收和储藏】

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入药。

【性味】

辛苦,凉,有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别录》:"辛,无毒。"

⑧《唐本草》:"有小毒。"

【归经】

入大、小肠,脾。

①《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气分。"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行水消肿,化痰止咳,杀虫,解毒。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癣疮,结核性痿管,骨髓炎。

①《本经》:"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②《别录》:"利大小肠,明目。"

③《药性论》:"治人肌热,利小便。"

④《唐本草》:"逐水。"

⑤《日华子本草》:"止疟疾,消痰退热。"

⑥《本草备要》:"止咳,杀虫。"

⑦《植物名实图考》:"煎熬为膏,敷无名肿毒。"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内服可除风湿,止疼痛。"

⑨《四川中药志》:"治一切恶毒、梅疮。"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淋巴结结核。"

⑾《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骨髓炎。"

【各家论述】

①《纲目》:"泽漆利水,功类大戟,故人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盛,不相侔也。"

②《本草汇言》:"泽漆,主治功力,与大戟同,较之大戟,泽漆稍和缓,而不甚伤元气也。然性亦喜走泄,如胃虚人亦宜少用。"

③《本草述》:"泽漆利水,既与大戟相类,然时珍谓大戟泄人,而泽漆之利水,乃更谓其利丈夫阴气,即《本经》亦云治丈夫阴气不足。《经》云:水者,阴气也。注云:邪水之阴,非真阴也,即此思之,如他味之利水者,又岂非行邪水平?而真阴未能不伤。独此云行邪水而真阴反以受益也,是遵何故哉?愚阅方书之用兹味,唯水肿上气与痢后浮肿,然观其必与白术、桑白皮、郁李仁同用,则必有以为益脾之助,而化气开结者,亦兹物相助为理,尤借其前导以为功耳。即治痢后肿满,气急喘咳,小便如血,逐诸队且同参、术以行之,则其非瞑眩之剂可知。治水之用,此味其善物哉。"

④《长沙药解》:"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泄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熬膏,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煎水洗;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②《得配本草》:"气血虚者禁用。"

【复方】

①治水气通身洪肿,四肢无力,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泽漆根十两,鲤鱼五斤,赤小豆二升,生姜八两,茯苓三两,人参、麦门冬、甘草各二两。上八味细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滓,内药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二合,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千金方》泽漆汤)

②治水气:泽漆十斤(于夏间拣取嫩叶,入酒一斗,研取汁,约二斗)。上药以慢火熬如稀饧,即止,放瓷器内收。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下一茶匙。以愈为度。(《圣惠方》)

③治水肿盛满,气急喘嗽,小便涩赤如血者:泽漆叶(微炒)五两,桑根白皮(炙黄,锉)三两,白术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炒熟)三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干)一两,人参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黄水三升及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泽漆汤)

④治肺原性心脏病:鲜泽漆茎叶二两。洗净切碎,加水一斤,放鸡蛋二只煮熟,去壳刺孔,再煮数分钟。先吃鸡蛋后服汤,一日一剂。(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葶苈二两(熬),大黄二两,泽漆四两。捣筛,蜜丸,和捣千杵。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服,稍加。(《补缺肘后方》)

⑥治脚气赤肿,行步作疼:猫儿眼睛草不以多少(锉碎),入鹭鸳藤、蜂窠各等分。每服一两重,水五碗,煎至三碗,趁热熏洗。(《履巉岩本草》)

⑦治瘰疬:猫儿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锅内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葱、槐枝,煎汤冼疮净,乃搽此膏。(《便民图纂》)

⑧治骨髓炎:泽漆、秋牡丹根、铁线莲、蒲公英、紫堇、甘草。煎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⑨治癣疮有虫:猫儿眼睛草,晒干为末,香油调搽。(《卫生易简方》)

⑩治神经性皮炎:鲜泽漆白浆敷癣上或用楮树叶捣碎同敷。(《兄弟省市中草药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⑾咳嗽上气、脉沉。用泽漆三斤,加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最后煎成药汁五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

⑿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进食)。用泽漆四两,大黄、葶苈各三两,捣烂筛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一天服三次。

⒀水所蛊病(按:此病的病象是腹满,湍息、浮肿)。用泽漆晒干,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如腹中觉暖、小便通畅,即为服药见效。

⒁脚气赤肿,走路疼痛。用泽漆鹭鸶藤、蜂窠,等分为末。每取一两,加水五碗煎成三碗,熏洗痛处。

⒂牙痛。用泽漆研为末,开水泡汁漱口。

⒃瘰疬。用泽漆一、二捆,加水二桶,熬成一桶。去渣,再熬成膏一碗,收存瓶中。用时先以椒、葱、槐枝把患处洗净,然后用膏涂搽,几次之后好可见效。

⒄癣疮。用泽漆晒干,研为末,调油涂搽。

【备注】

原植物泽漆首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别录》载:“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本草经集注》曰:“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日华子》曰:“此即大戟花,川泽中有,茎梗小,有叶,花黄,叶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本草图经》载:“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并附有冀州泽漆图,根较粗大,叶为卵状披针形,中脉明显,花序既有顶枝发出,又在侧枝上发出。上述特征与今之大戟特征相同,而与泽漆不符。可见明代以前泽漆与大戟有混淆现象。

李时珍纠正了上述文献的错误。曰:“《别录》、陶氏皆言泽漆是大戟苗,《日中子》又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泄人,不可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宝藏论》诸书,并云泽漆是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一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眼,故名猫儿眼。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凤草,绿叶绿花草。掐一茎有汁粘人。”

《纲目》所绘之泽漆图较粗糙,然花序初伞梗五条,次级伞梗二三条皆与今之泽漆相符。《植物名实图考》所载之泽漆图则与今之泽漆完全一致。

(0)

相关推荐

  • 甬城草木记64:泽漆|绿叶绿花五朵云

    八骏湾园区草地里,小河边,常常会长出一些陌生的野花野草,不知道是风吹来的,还是鸟带来的,常常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比如紫叶李树下的那些紫色小精灵长萼堇菜.又比如本篇的主角泽漆,它们就在靠近民安东路的河岸 ...

  • 泽漆(历代本草汇言)

    泽漆 泽漆(漆茎.猫儿眼睛草.五凤草.绿叶绿花草) 泽漆为大戟科植物泽漆的全草.我国大部分丢均产,以江苏.浙江产量最多.原植物生于山沟.路旁.荒野及湿地.味辛.苦,性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功 ...

  • 三秦中药——椿白皮

    [别名] 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考证] 椿,<新修本草>始著录,谓:"椿.樗(臭椿)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 ...

  • 三秦中药——地笋

    [别名] 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笋子.地蚕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

  • 三秦中药——木贼

    [别名] 木贼草(<木草经疏>),锉草(<盛京通志>),节节草(<植物名实图考>),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擦草.无心草(<山西中药志>) ...

  • 三秦中药——柳枝

    [别名] 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垂柳.杨柳.清明柳.水柳.青丝柳. [出处] <本草拾遗> <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 ...

  • 三秦中药——鸢尾

    [别名] 乌园(<别录>),乌鸢(<纲目>),扁竹(<植物名实图考>),蓝蝴蝶(<广州植物志>),亦利麻(<广西中兽医药植>),扇把草(&l ...

  • 三秦中药——鼠妇

    [别名] 伊威(<诗经>),蟠.鼠负(<尔雅>),负蟠.蛜蜮(<本经>),委黍(<说文>),负蠜(<广雅>),蜲黍(<别录>), ...

  • 三秦中药——蒲黄

    [别名] 蒲厘花粉(陶弘景),蒲花(<江苏植药志>),蒲棒花粉(<新疆药材>),蒲草黄(<药材学>).香蒲.水蜡烛.蒲草. [出处] <本经> 1.陶弘 ...

  • 三秦中药——药墨

    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 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除. 这是一首清人吟诵"五胆八宝药墨"的诗篇.乍看,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此诗,其实这首诗正道出了以药制墨和以墨入药的双重 ...

  • 三秦中药——枣树皮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树皮. [采收和储藏] 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 [性味] 苦:涩:温 性温,无毒.(<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