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中国古代食玉传说
食玉,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传说,也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相传距今4500年,黄帝在峚山种玉,以玉为食,精力充沛,仁德高尚,智慧超绝,在他的领导下,各氏族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先祖,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最早的见诸文字的有关食玉避邪、保平安的传说。黄帝为后世子孙树立了食玉健康长寿、百病不侵的典范,于是食玉就是远古先民们求健康、求平安的必然选择。食玉之风大兴,玉之神奇也被广泛传播,最终食玉、佩玉、品玉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文化,绵延千年。
自黄帝以降,历代君王无不崇玉,食玉者也不在少数,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西汉武帝。西汉初年盛行黄老哲学,求仙问道、长生不老是西汉帝王追求的。汉武帝听说古人“服玉”的故事,非常兴奋,汉武帝对长生成仙很着迷,尤其到了晚年更甚。他在建章宫修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柏梁台,一个天女举着一个硕大的“盛露盘”用来承接上天赏赐的甘露,用甘露与玉屑制成的玉丸就是长生的仙丹,服之则可祛百病,长生不老。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留名千古,他的寿命在古代也是长寿的,因此,汉武帝的“食玉”做法也是推动食玉传说更具生动性的重要因素。从此,食玉有了更具操作性的内容了。
《本草纲目》记载,有106种玉石可以“内服外用,治疗癫痫”,在《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玉石可以“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
在古代,贵族们对于长生不死,进而成仙的追求始于战国末期,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其中的代表。以汉武帝为例,除了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身之所”和“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数万外”,食玉也是必不可少的,《史记·封禅书》就记载:“于未央宫以铜作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取云表之露,拟和玉屑,服以求仙。”
汉武帝是不是因食玉而长寿,而雄才大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汉武帝食玉了,汉武帝以文韬武略留名青史了,这是一个显见的事实。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中国人第一次以勇武昭示天下,驱匈奴于漠北,收河西于一役,播威名于四方,凿空西域,连通东西,玉石之路再以丝绸之路通达世界,中国的玉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达至中亚、西亚,乃至西欧。汉朝也是将中国玉文化推向新高峰的时代,“汉八刀”玉蝉亦是那个时代玉雕技艺的最高峰,“汉八刀”出土时一般是含在口中的,在古人看来,蝉是清高声远、洁身自好的象征,因此蝉的造型很早就为中国先民所使用,生以为佩,死以为琀。“汉八刀”其简洁的艺术风格影响后世几百年。汉朝不仅皇帝食玉、崇玉,王公大臣、平民百姓也争相效仿,帝王不仅生前以玉为荣,死后也要玉衣裹身,以求尸身不腐,灵魂升天。汉朝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框架,将玉文化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
汉之后,玉文化更加地走向大众,在唐宋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人们对玉的崇拜更加具体了,赋予了更加具体的内容,有求学的,有求富贵的,有求功名的……总之,人们将食玉演变成了佩玉,将各种期望付诸于玉,通过佩戴玉器,以达到人与玉心灵相通,乃至健康长寿。
几千年过去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不仅仅局限于寿命的长短,生命的厚度、生命的质量更是今天的人们审视的重点。将生命活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是当下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回答生命的价值所在,玉始终是人们对生命美好的寄寓。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玉佩,被不同的人所喜好、所佩戴,人们选择与自己气质、性格、外貌相匹配的玉式,与玉肌肤相触,从而达到人玉的完美结合。放眼望去,每一个佩玉之人都是那么神情悠然,那么自信超然。在人们的意识世界里,黄帝的食玉之法虽然远去了,但黄帝的食玉之道却永存人心,沉淀在中华文化的最深处。
作者:杨建平:新疆兵团党校,教授。 新疆五家渠市迎宾路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