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终局思维的理解
究竟怎样正确地让自己拥有“终局思维”?
激发了我的思考,兹录于下:
略看了一下,这个建议也看过许多次---想着自己即将面对死亡,然后穿越重生,于是重新制订前进的方向,重新反省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
现在并不能打动我,我觉得用处有限,更像心灵鸡汤,我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
1,限制条件完全不同,临近死亡与预期死亡还很远,对于行为选择影响很大
2,能力上准备不足,我们甚至不能写准明年的一年回顾,何况一生?
3,墓志铭上记录着什么,真的能够如此打动自己么?
我是唯物论者,人死灯灭,重要的不是写在墓志铭上的东西,而是我生前的经历与坚持,是我所爱的人的幸福与共鸣。这些都比墓志铭上写着什么更重要,我也不觉得自己需要操心墓志铭上写着什么:)
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粱衡写的《朱镕基不修传》,里面引用了陶渊明这首诗最后四句,文中评论是连亲人也只有短时余悲,外人能念你几时?如果你没有干成一点大事,有何理由让人记住?如果你干了大事,历史又怎能忘记?传者,写人不写己,传世不娱时。
而心灵鸡汤,在我看来有如下特征:
以思考一下鸡汤的特点:
1)喝下去感觉很温暖,很励志
2)清醒后觉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3)行为的过程与方式都不甚了了
4)情绪上非常激动,并要以之感染他人
5)对于困难挫折估计不足,容易因为受阻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6)倡导许多价值,什么都想要,没有排序,没有勇敢的舍弃,没有深刻的见地
7)常见于催眠,洗脑,传销,培训,信奉者用真金白银换取特殊的感动与经验
---------------------------------------------
我把这篇文章认真细读了一番,并看了
人生五大憾事的复盘
1. 我希望能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他人的期望生活
2. 我希望没有那么拼命工作
3. 我希望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我希望能多和朋友联络
5. 我希望能让自己过得更开心
想着人终有一死,维持这样的清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我们习惯忘记这个事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灾难,因为身边认识的亲朋好友,同学邻居,或者至少自己听过的人的逝世,而想起这个事实。
不过现象是往往唏嘘感慨一番,而后慢慢又习惯忘却,或者不将注意力放在这上面,我们的唏嘘感慨:
1,钱的重要,可以治好的病,因为没钱,所以丢了命,医院只认钱不认人
2,钱的不重要,有钱人坐飞机,发生狗血的事情,将生活弄成一团糟,天有不测风云等等
3,世事无常,多好的一个人啊,怎么就抑郁了,就自杀了?怎么就生病了?就夭折了?
4,天理循环,屡报不爽,昆山龙哥,作恶多端,自有天收;恶魔伏法等等
5,高处不胜寒,明星的私事被无限放大,官员的仕途因小事而败走
6,低处不胜凉,沉默的大多数,生活,然后死去,留不下任何涟漪....
死亡本身带来的讯息是资源有限的紧迫感,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选择?是由价值观排序决定,仅仅感受到资源的紧迫不一定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的稀缺,有时也会带来目光的狭隘,就像《稀缺》一书中讲的道理:没钱会导致视野狭窄,我们没钱看那么远。
没时间则更可怕,我们没时间想那么远!
没有那个耐心,没有那个精力,所以要速成,要搏一把,要孤注一掷,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大跃进!
但世间的规律不会因为我们急迫,而改变;反而我们因为急迫而愈发显得面目可憎,没有长期打算的人是不会在意自己的信誉与名声的,是很难对其有确定期待的。
时间紧迫还产生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会让人产生空虚的倾向。
生命这么短,什么值得做?皈依我佛,证得涅槃吗?
可是如果不信有西天极乐净土,那就求取世间的功名利禄吧,但功名利禄能持久吗?显然不能,我们会死,这些身不带来,死不带去;又何必坚持呢?
-------------------------------------
那保持清醒的我很快就会死的念头,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我想到如下三点:
1,让人活得更加洒脱,更加真实,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动容
2,让人进一步探讨自己的价值倾向,自己的目标追求,从而获得更强的意志力
3,让人更珍惜现有的美好,感恩生活的赐予,对于自己已有的更加敏感,更明了要积极体验,及时行乐
我理解的终局思维,其实没有这么狠,一下子就推到人生的死亡的层面。
我觉得放在一个时间段也许更合适。
其实就是史蒂芬.柯维讲的以终为始,明了自己某个时间段的目标,设想最好,最高效率的路径,反思这个目标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是否也值得。
---此为终局思维之一
终局思维之二在于放在更长的尺度看,人生没死,就还不是终局,目光更长远一些,就可以忍受一时的失败,损失,屈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反向运用终局思维,一时的终局不是一世的终局,我觉得这是成长性思维的要义。
终局思维之三:
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时间不能倒流,不能回到过去既是造成遗憾的源头,也是保证成绩,幸福的关键。
时间保护着已经完成的事情就是完成了,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年老一方面丧失了未来,但同样固定了过去,尽管他人的评价可能会变,有些事实也会隐没,但发生过的绝对发生过,哪怕没有人承认,没有人记录,没有人纪念!
而另一方面,终有一死的终局,也带给人坦然,从这个角度看人人终将平等,活着时计较,但同样能愿赌服输,共同面对终局-
-----尽管真的很难,很难,像我,丢弃一本书都觉得难,要不执著于生死,真是夸了海口:)
不过在生死之间的背景映衬下,让丢一本书就显得没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