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鬼,借符治之!记名医善治心头病六则

俗云:“名医难治心头病。”其实并不对,许多名医“构思灵巧”,善于引导病人“移情易性”,治愈了许多心病,应该说“名医善治心头病”。下面试看几例。

双目红肿,移心于足

清时,某公子双目红肿,痛不可忍,请叶天士诊之。天士告云:“目红肿不必顾虑,可以自愈。所虑者愈后七日内,足必生肿毒,一发而不可治。”公子恐惧求方。

天士告曰:“你要安心静养,以左手擦右足心36遍,以右手擦左足心36遍每日如此7次,待7天后再来诊治。”

7日后,公子来诊,告云:“眼睛红肿已愈,不知足心之毒还能发否?”叶天士笑曰: “上次所说毒发是假。公子乃富贵中人,所虑者死也,则其它欲念皆绝,一心注意到足心。以手擦足,则引火下行,眼睛红肿故而痊愈。”

叶天士深谙疗人之疾更善“疗人之心”之理他认为,“情志之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后世将其归纳为治疗“心病”的“移情易性”大法,予人以无限启迪。

左手生疮,移心于右手

清代,有某商贾左手生疮,累月不愈。请诊于名医杨德宾。德宾曰:“此名'对疮’,必右手也同时发作,乃可治,先治左手,无益也。”

其人自此每天视于右手,数日右手未发疮而左手疮却已愈。询其故,曰:“此本来并非剧证,因其忧虑, 心注而火亦注。吾让他移心于右手,则无暇顾及左手,心火撤而疮则愈矣。”

此案与天士治目疾之法异曲同功。杨医确为名家,此症未用药石,仅用“移心”之法,即将此“累月不愈”顽疾治愈,可谓“构思灵巧”者。

小儿亦有相思症

清时,有王氏小儿1周岁,忽不思乳食,肌肉尽消,医多以为疳证。儿科名医薛东明曰: 此相思症也,众医皆嗤笑之。薛命取小儿平时玩弄之物摆于面前,其中有个小木儿,一见遂笑,病从此而愈。

一般多认为小儿无情志病变,薛医专攻儿科,熟谙此症,故能一语中的。

心里有鬼,借符治之

清时,有名医高某,为乡人季某治病。季不言其病,只伸手让高诊脉。高诊得左右手脉俱大小迟数参差不齐,因曰:“此脉在法当有鬼祟,你是否曾见过鬼? ”

季惊曰:“先生真神医也!我于某日垦荒,见有枯骨一大堆,心中疑惧。归家后即发寒热,每一闭眼便见有鬼来扰,声言索命。我走到哪里,鬼亦跟到哪里。”

高医知其病乃疑心生暗鬼,因告之曰:“此鬼甚恶,非药可治,必得画符方可驱之。”季曰:“此间无能画符者,怎么办?”高曰:“无劳远求,即我便会。因我前在上海遇张天师亲授,百发百中。”季大喜,许以豆麦酬谢。

高退入书室,随意找了紫绿两色纸,用毛笔胡乱画成。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佩戴方法。过几天,季果然自扛豆麦各一袋亲来致谢,告曰:“得符后,归途即已不见鬼,真灵符也。”

<网络图>

心病还须心药医。病人心里有鬼,药石无力驱之。高医不愧高手,随手胡乱画符,将“鬼”驱除,实为心理疗法范例。当然,能以脉测出“鬼祟”,显出名医功夫,取得患者信任,亦是取效原因。

以恐胜喜

明代,有某秀才中举,喜极发狂,笑而不止。求名医袁体庵诊之,惊曰:“病重不可为矣,不出十天必死,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路过镇江,一定再求何氏医诊之。遂以一信寄何。

秀才至镇江,何氏医以信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事,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日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肚里有虫,红线泻之

明时, 有人到女婿家作客, 喝得酩酊大醉, 半夜口渴难忍, 朦胧中看见一个石槽, 趴在上面喝了一碗多积水。

天明一看,石槽积水中全是红色小虫,心中一惊,郁郁不乐,总觉得肚子里有小虫蠕动,由此胃口痞满,饮食不下,逐渐成了脾膈病,请了多医均未见效。

于是把名医吴球找来。吴详细问了病情,知是心疑所致。他找了一团红线, 剪成小段,弯弯曲曲就象小红虫,又用巴豆2粒同米饭一齐捣烂,掺入红线,混和均匀,制成十多粒小药丸,叫病人在暗屋里服下。同时准备好便盆,里面放上清水。

不大一会,病人腹泻,吴让他坐在便盆上,于是服用的东西全都泻了出来,红线就像小红虫,在便盆里飘飘荡荡。病人亲服看到红虫已死,疑虑顿时消除,病也从此好了。

“情志之病,药饵难疗”(叶天士语)。此症亦是疑神生暗鬼,故而多医均未见效。疗其病不若疗其心,让他亲眼看到红虫已死,打消了疑虑,心病一除,身病自然痊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