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人生之“尺”和“称”
文丨杨德振
我写的《比较与计较》、《比较的比例》两篇文章在《广州日报》上发表后,在熟人读者中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有人说:“最好的人生是不比较,更不计较。”我觉得这当然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有人说:“在比较中知足,在计较中懂得分寸、放下和退守,才是人生常态”。这无疑也是相当睿智的人。还有人说:“人生做到不比较、不计较很难,除非不食人间烟火;凡食人间烟火的人,总是在比较中进步的,在计较中明辨是非和得失的;不比较不计较,可能就是天生的一个弱智……”这句话咋琢磨起来似有一定道理,也是现实中很多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和看法、做法。若要把这些问题“谈透”,我觉得在我原先诸篇谈“比较与计较”文章中再须补充一下:人生如果确实要比较,有些事非得要计较的话,我建议每个人需用好人生之尺、人生之称,这样才能不至于走向狭隘、偏颇和固执,走进自己误设的人生“死胡同”。
所谓“人生之尺”,就是丈量别人和自己的那把尺子。大家知道,“尺子”的准星和刻度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丈量别人还是丈量自己,应用同一把尺子,这样就会得到公平公正的答案;如果用两把尺子来丈量自己和别人,势必产生误差,得到不同的答案;在“丈量”过程中,加之人性嬗变,一些人“丈量”别人时横竖到边,无比认真,在“丈量”自己时马虎了事、丢三落四,因此“丈量”出自己一大堆的“荣耀感”、“尊崇感”、“倨傲气”,而对别人“丈量”出一大堆的怨恨气、戾气,不屑一顾,甚至责备求全,以一概全,全面否定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最后伤人自尊,影响情感而不知,还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因而自高自大,狂妄有加,甚至飞扬跋扈,到处惹祸酿灾,现实中,持这种心态和做法的人大有人在。说白点,这是这些人做人做事的失败。
所谓“人生之称”,就是在心中有一杆公平的“称”,既“称”别人,又“称”自己;知道别人的重量与份量,更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这杆“称”在称重时,对人对己,做到“称”平“砣”直,一视同仁,而不是对别人“缺斤短两”、对自己“四舍五入”,或对别人“模棱两可”,对自己锱铢必较、精度到“几两几钱”;“人生之称”称出的是人生份量,得到的却是人生精神方面的数据;一个人的品性、德性、素养、能力、成就、荣耀等诸项“指标”,可以通过“称”这个计量单位得出正确的答案。“称”本无邪,邪的是人心人性;一些人的人生“不称心”,便是在“称量”自己时过多的把“称砣”往大的量度上“硬掰”,总想“打肿脸充胖子”,结果数据虚假,泡沫破灭,理想落空,因而埋怨时运不济、愤世嫉俗,郁闷难受、寡寡欲欢。一些人贪婪,不知足、不知止,最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很大程度上是他(她)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造成的;如果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心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就不会作出误判和盲动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人生之尺”和“人生之称”,是值得每一个人一生携带的两种“实用工具”,这两个“工具”,一个管修正人生的方向,一个管修正人生的方法。人生的尺度把握得好,生命的宽度就会增加,幸福的美满度就会提升;人生的称量把握得公正适当,就会包容别人的缺陷、知道自己的劣势和短板,原谅和包涵这个那个“不称心”的人和事,它们两者都是我们人生行为的指南针、定盘星。
二0二O年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