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能接受多少“不完美”,就能免去多少痛苦

《道德经》:接受人生苦痛与嘈杂,才是远离痛苦的根源。

白岩松老师说:“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

人生最大的夙愿就是十全十美,这是人生的共性,但是人生的很多痛苦却因这样一种共性而生。

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可怕的是追而不得的后果,那一种发自心底的失落感,以及失去生活的那一份光芒,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

然而,人生的嘈杂就是因为不能接受嘈杂而生,人生的痛苦就是因为不能接受痛苦而起。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人生完美的时候,便难以容下人生的遗憾和缺失,当自己的人生中出现一些与人的矛盾纠葛,遇到一些愿想未能实现时,自己满是遗憾,内心满是沮丧,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内心的过度求满而导致的。

这个世上,只有相对完美,没有绝对完美。

所以,当一个人沾沾自喜的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时候,其实他就已经错了,他给人生完美的状态定义了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一定是高于现实的。

因为,当一个人过度期望完美的时候,他一定会背离现实,那么这样的人生已经不再完美了。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遭遇有顺利和不顺利,所处的境况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如何要求特别幸运呢。自己的情绪有平静的时候,也有烦躁的时候,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要求别人时刻都心平气和呢?那么用这个道理来反问自己,将心比心,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进修品德的好方法。

所以,这个世上最完美的状态就是能够接受不完美,能够接受人生的痛苦与嘈杂,这样的人生自然免去了痛苦。

当你不去刻意追求完美的时候,一旦出现了失落,自己也不会出现沮丧和懊恼的情绪。

《道德经》中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和谐状态,人之所厌恶的孤单寡和不圆满,王公却能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所以事物有损必有益,有益必有损。

《道德经》的这一番智慧告诉我们的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永远以和谐的状态去看待万事万物,即便是生命中出现了那些“不完美”,也能以一种包容之心去容纳。

正所谓说“上善若水”,水能容纳万千河流,容纳万物,甚至污秽之水,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博大。而人生如果能接纳那些人生不完美的嘈杂与痛苦,才能成就人生之伟大。

所以,真正完美的状态是在于能够包容,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树立一个所谓“完美”的标准而和人生“较量”。

而且“天道忌满”,《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到达一定顶点,也就是所谓圆满的状态时,接下来一定会走下坡路。

如果生活真的将你放在完美的位置,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道你心里有多少安全感,你确定你能够长久守住这完美的状态吗?

天道都忌满,更何况是一个人呢。

所以换一种心态面对这世间万事,接纳自己应该容纳的事物,不给这个世界定义标准,就不会感觉到太多的痛苦,这是符合天道的一种运行法则。

文|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