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如此抽象,真能抓到人吗?最后一句话是重点

众所周知,如今是网络时代,只要把想要的东西传到网上,都会得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像警方追捕犯人时,把嫌疑犯的照片公布在网上,找到的几率就高很多,因为总有一些人是无意间看到罪犯的,按照人的秉性,都会选择上报,除非罪犯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亲戚。所以如此追捕逃犯,相对于古代来说简单多了。

古代没有手机也没有相机,知道嫌疑犯的面目,只能利用手工来绘画,如果画的人水平不高,看起来会相当抽象,这等情况下真的能找到人吗?很多网友都是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确实有些天方夜谭,国家那么大人口又多,还不乏有长相类似的人,要是抓错的话,受害者岂不是很冤屈吗?

事实上古代通缉令抽象归抽象,但重点在最后一句,一般都是以赏金结尾的,有100两的也有500两的,如果朝廷实在想把对方抓到,直接抬到1000两都有可能。古代底层百姓生活拮据,收入非常有限,面对这样的赏金自然会心动,届时全民都在寻找犯人,那么他将无处可藏,只能躲到深山老林中不出来。

要是经常在城镇上出现,落网的几率还是很大的,用这一招有时候衙门都不用出什么力气。所以说,金钱是追捕犯罪分子最有力的武器,有些人为了钱,就算通缉犯是自己的亲人,也能够做出大义灭亲的举动来,如此情况下,画像逼不逼真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曾经有人还去钻这个办案模式的漏洞。

比如说随便找个人,通过易容改变模样,让他成为通缉犯的样子,紧接着拿去官府领赏金,一般愿意做的都是些亡命之徒,或者是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如果能够拿到钱,可以给家庭过上好日子。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都愿意去冒充,且对于各种落实的罪行,也欣然认罪连辩解都不做。

有时候一起案件办的时间过长,官府即便知道人是假冒的,也不会去揭穿,因为需要维持自己的办案效率和形象,跟完成业绩差不多,所以有冒充者来领赏金,对官府也是有好处的。假设古代多数情况都用这种方式操作,那么通缉令上的画像如何已经无所谓,即便是画一只狗,都能够逮到凶手,但这招在现代行不通,因为被发现惩罚相当严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