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拉片(二):影片介绍与剧作简要分析

《惊魂记》拉片(二):影片介绍与剧作简要分析

影片介绍

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惊魂记》是希区柯克为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在此之前,希区柯克刚刚为米高梅拍摄了《西北偏北》,之后则转入环球公司拍片。
影片虽在环球片厂拍摄,由环球公司出品,实际上是希区柯克自己的“沙姆雷公司”制作,由派拉蒙发行的。

希区柯克不仅是《惊魂记》的导演,也是该片的制片人,因此,希区柯克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意念。

希区柯克为了节省开支,仅用了一个电视摄制组进行拍摄,且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按照电视剧的拍摄进度完成摄制的。对此,他曾说过:“我能不能在像拍电视片那样的条件下拍一部大型故事片?”因为是低成本,才花费了80万美元,所以当时并不为派拉蒙公司所重视,谁能想得到,影片最后的收益是1200万美金!!

这部影片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高票房并不一定取决于投资、制作的规模。而是艺术理念和制作水平!!!
好莱坞从1982年到1990年又先后拍了三部《惊魂记》的续集,其中的一集是由片中扮演诺曼的安东尼·帕金斯亲自导演,而且投资都远大于当年,但无一能和希区柯克的原作媲美。

影片故事梗概
亚历桑纳州的凤凰城【地点】。某房地产公司的漂亮女职员玛莉莲【人物】,与男朋友萨姆·卢米斯都工资微薄,没有经济能力结婚【重要故事起因】。一天,玛莉莲的老板要她带四万元的现金到当地的银行存款【故事契机】,一时冲动之下【后期叙事变化依据】,她把这四万美金据为己有,然后驱车前往加州【空间变换】。在中途遇上暴风雨【故事合理依据】,长途驾车的劳累加上犯罪的压力,让她决定在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过夜【故事主要空间】。汽车旅馆的老板诺曼·贝茨对她十分殷勤【引入人物与故事转折依据】,但楼上他母亲的言辞却十分刻薄,而性情古怪的诺曼·贝茨对他卧病在床的母亲是又爱又怕。就在玛莉安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之后,回到房间洗澡的时候,一个穿老妇人服装的黑影残忍的将玛莉莲刺死在浴缸中【故事悬念】。随后,诺曼闻声赶到,大惊失色,匆忙的将尸体和遗物装进玛莉莲的汽车后箱,并把汽车沉入池塘中【故事悬念】。不久,追讨巨款的私家侦探也找到贝兹旅馆,就在侦探走进他妈妈住的房子里的时候,也被一个清瘦的老妇残忍的杀死【故事悬念】。

玛莉莲的姐姐和萨姆也进行了调查,他们得知诺曼的母亲早在八年前就已经去世了,顿觉事情蹊跷【故事悬念】。于是他们亲自来到贝兹旅馆。终于让他们找到证据,真相也得以大白天下:八年前,诺曼目睹了母亲和她的情人被杀的恐怖场面,精神受到创伤,变成了精神分裂症。从此他一人分饰两角,而杀人凶手就是诺曼扮演的母亲身份【故事悬念解开】。

【影向主讲:观看影片后,要做的一个重要练习就是影片剧情的梗概总结,简明扼要的把影片的故事梳理一下。在梳理的过程中要留意影片的情节和细节,对于模糊的地方要加注一笔,以便在二次观影中特别重视,也为二次观影后更好修复完善故事梗概。故事梗概的写作也是为将来学习剧作故事编写做基础储备练习。故事梗概字数控制在500-600字间,这实际上是3分钟的讲故事的长度。】

第一节:关于剧作的简要分析
剧作:悬念故事是怎样编织的
电影剧作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就是要写好"第一本"。
"本"这个量词,是指摄影机装入一卷胶片所能拍摄的段落,大约10分钟左右。所以,所谓写好第一本,也就是写好前10分钟的剧情。对于一个剧作者而言,前10分钟的戏已经可以决定导演或制片人是否采用他的剧本,观众是否要看这部电影、是否能很快进入影片的情境。所以写好第一本至关重要。对商业电影来说,要尽量在前10分钟以独特的剧情吸引观众;对艺术电影来说,要尽量在前10分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对于悬念电影来说,写好第一本的要求就是在前10分钟要抛出第一个小悬念,或者第一个小高潮。

《惊魂记》的剧作基本符合这个要求,第一个悬念出现在11分05秒左右,即女主角玛丽安携款逃跑。从这时起,观众开始关心玛丽安会不会被抓到,从而进入电影的情境中。

剧作结构的试验:转移观众注意力
  《惊魂记》的剧作结构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具有特殊性。
  希区柯克的影片剧作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一浪高过一浪,一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者是指一个大的悬念统领全片,在悬念的破解过程中剧情不断发展,最后出现高潮,悬念随之解决。这样的例子很多。后者是指一个悬念还没有解决,又产生另一个悬念,很多悬念交织在一起,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这些它们依次解决或者在高潮部分一并解决。惊险片往往采用这样的结构,比如《西北偏北》。

《惊魂记》基本上属于前一种类型,"玛丽安是被谁杀死的"这个悬念在全片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在影片的前50分钟,观众被另一个悬念所吸引:携款逃跑的玛丽安会不会被抓到。在这个悬念即将解决时(玛丽安决定第二天返回凤凰城),女主角突然被杀,剧情急转直下,主要的悬念出现了。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前50分钟的剧情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当观众看到玛丽安被杀时就会受到更强的震撼。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希区柯克还安排了警察跟踪玛丽安以及换车等情节,并不断强调纸包里的四万美元,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观众不会猜出后面的情节。

希区柯克很乐于和观众玩这样的心理游戏,他说:"该片的结构是极其有趣的,其内包含着我要以极大兴致同观众玩耍的试验。在《惊魂记》里,我无时不在驾驭观众的注意力,其劲头不亚于我玩管风琴。"

另外,希区柯克让女主角在前三分之一多一点的时候死去,这也很需要勇气。好莱坞电影制作实行明星制,一部影片的全部目标往往就是把一个明星拍得好看、光彩照人。让观众所瞩目的女明星在前三分之一处就销声匿迹,其他的导演大概很难这样做。

剧情设置要"一波三折"
悬念电影要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剧情的一波三折是很重要的。"一波三折"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希区柯克在解释"什么是悬念"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三个人坐在椅子上聊天,椅子下面有一个定时炸弹,5分钟后爆炸,怎么拍这个故事?第一种拍法,只拍三个人聊天,没有交代炸弹的事,5分钟后炸弹爆炸了,观众只在爆炸的一瞬间感到震撼,其他时候并没有紧张感。第二种拍法,先告诉观众有炸弹,开始观众会感到着急,但是他们的耐心是有限的,既然知道炸弹早晚要爆炸,过一会儿就没有兴致了。希区柯克采用的是第三种拍法,先告诉观众有炸弹,然后拍三个人坐在椅子上聊天;聊了3分钟,一个人说走吧,这时观众特别高兴,但另外两个人说不行,要再聊一会儿;又过一分钟,两个人说要走了,观众在心里说你们赶快走吧,第三个人说再等一会儿吧;剩下的一分钟,不管炸弹是否爆炸,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的拍法就做到了一波三折。

《惊魂记》的情节就符合这样的特征。当私家侦探亚伯盖茨在贝茨家被杀害以后,马里安的姐姐莱拉等不到亚伯盖茨归来,执意要去贝茨家察看情况。这时观众已经知道了去贝茨家是危险的,再加上莱拉是个柔弱女子,就会在心里说莱拉千万不要去。玛丽安的男友山姆劝住莱拉,自己去了贝茨家,把莱拉留下。观众总算松了一口气,但还是会为山姆的安全担心。山姆终于安全归来,并且决定去找警察。观众想这下总算没问题了,警察应该能把事情解决掉吧。但是警察偏偏不愿意追查下去,还透露说贝茨的母亲十年前已经去世了。这时事情更加扑朔迷离,而莱拉再次执意要去贝茨家,这让观众更加为她担心。还好这次是莱拉和山姆两个人一起去的,总比莱拉一个人去要好一些。当他们两人察看过玛丽安曾住过的旅馆房间后,决定由山姆留在旅馆稳住诺曼,莱拉去贝茨家的房屋里和诺曼的母亲谈话,因为他们认为诺曼的母亲只是一个虚弱的老太太,莱拉就可以应付。但是观众知道,其实诺曼的"母亲"才是最危险的,所以这时紧张气氛达到了最高点,高潮呼之欲出,而观众也必然把全副注意力投注到真相大白的一刻。整个过程中,总有一些信息是观众知道而剧中人物不知道的,观众就会为剧中人物担心。这样的剧情设置确实是一波三折,每一刻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待续】

▓▓▓▓▓▓▓▓▓▓▓░░░░努力加载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