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毅2015’文化之旅(三)出版《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
《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李人毅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2. 402千字
李人毅的抗日战争
文/东红
九一八对于国人来说,是挥之不去的伤痛,尤其是东北人民,更是饱尝了日寇兽行的残暴,14年地狱般的生活,让他们从骨子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强盗。
李人毅虽然出生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但是从父辈那儿传承来的对日寇暴行的记忆,让他永难忘记:新婚的父亲差点儿就成了日寇的刀下鬼,无辜乡亲被日寇枪杀、吃大米就是经济犯、后来父亲又被抓去当劳工、马小个子(马占山)的部队夜袭海北日寇等等,这成了他的开蒙教育。那时东北儿童的开蒙教育,大都是从日寇对中国人民所施的暴行开始的。
李人毅与他的父兄相比,很幸运,他一出生就赶上了新中国,但是父辈们所经历的苦难岁月,让他天然地珍惜他生活的时代。是啊,谁愿意过着非人的奴隶般的地狱生活那!他珍视父兄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日子,为了生活的更美好,他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努力、再努力。我想,这就是他后来为何总是以大的主题《平型关大捷》《新四军118将士传》《三十九军征战纪实》等来作为自己创作题材的思想基础吧。就此说来,《国难来袭》仅是其中的一部。
关于《国难来袭》一书的形成,说来话长。早在2000年,由作家李占恒推荐,李人毅担起了《勿忘九一八》专题片的撰稿人,就此李人毅踏上了寻访“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征程。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北到黑龙江省东宁,南到京城,脚踏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找寻健在的当年与日寇拼死搏杀的勇士们,他们甘愿“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精神,更加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不久,4集专题片写就,并如期在九一八事变七十周年时播出。在中央台播出后,又被评为学术一等奖。这是后话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到了京城,工作在《美术》杂志社。
当电视专题片写就后,尚沉浸在国难痛史中的李人毅,又重新谋篇布局,开笔撰写《国难来袭》一书,创作近杀青之时,他来到了北京,这一年是2001年。
跟随他一同进京的,还有未完成的这部《国难来袭》。此时,由于《美术》杂志社的诸多编务工作,已让他再无暇顾及这部书稿了,这一放,就是13年,直到退休后的2014年,他才又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
李人毅在东宁要塞考察
李人毅(右)采访抗联将军李兆麟夫人金伯文(中打吊瓶者),随同采访的有作家李占恒(右二),右三为李兆麟将军女儿
王玉楼,当年的义勇军战士,报号“草上飞”
李人毅当年的采访日记之一
李人毅当年的采访日记之二
李人毅采访向日寇发出第一声怒吼的赵毅敏(中),左一为作家李占恒
《国难来袭》,初名为《九一八战争》后又改为《九一八祭》,编辑说最好能换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书名,几经推敲,终成如今大家看到的《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
其实,在历经了13年的沉淀后,对九一八事变,李人毅又有了新的思考,他用了10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他将原来最后一节“九一八战争主谋的'归途’”,扩展至6节,并加进了“历史的轮回·沈阳大审判、溥仪出厅作证·武部六藏认罪、血泪陈述·罪证如山、正义唤醒良知、张学良·一位不能不说的人物”,作家把这6节归为一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正义千秋”。
此外,为了让本书鲜活起来,还精选了326幅照片,其中许多影像还是很罕见的。这种以图证史的编排方式,将特定的历史瞬间凝固在了那个历史时空里,呆板的历史被活化了,让历史有了温度。
《国难来袭》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首先是辽宁电视台《今夜星空之画说名家》专栏发出邀请,4月4日,李人毅以《一个画家的抗日战争》为题,进行了电视专访。
此后,6月18日家乡《沈阳日报》又将本书进行了部分连载,前后共36期;与此同时沪上的《解放日报》也进行了连载。
在七七全面抗战那天,李人毅受邀,在驻京某单位做了以《漫谈“九一八”》为题的一场专题报告。
9月16日,又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赏心悦读》栏目邀请,《漫谈九一八》创作。
2015年4月4日,李人毅以《一个画家的抗日战争》为主题,接受了辽宁电视台《今夜星空之画说名家》专栏采访
6月18日《沈阳日报》开始连载李人毅著的《国难来袭》
沪上的《解放日报》连载的李人毅著《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
7月7日,李人毅在驻京某单位做“漫谈九一八创作体会”报告
李人毅做客央广。节目播出前,与主持人海涛在交流
李人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赏心悦读》专栏《漫谈九一八创作》
《国难来袭》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我想有如下几个因素。
作家以恢弘的气势,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充分的史实,剖解了九一八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从1868年3月就已明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李人毅以敏锐的唯物主义史观,厘清了日本人一直回避、掩盖和篡改对外侵略扩张的史实。
《国难来袭》,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即有史论更是纪实文学。文学让历史多了些许情感色彩,他通过采访义勇军战士、抗联将士、曾经的慰安妇……以及当年日寇构筑的地下要塞等,使这段历史血肉丰满,成为一页活的国难痛史,这就是文学的作用。
本书以1931年9月18日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为核心,上限从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写起,下至张学良魂归何处,即以今天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止,前后共计147年。虽然九一八的销烟早已散尽,但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还在亚洲的上空游荡,正因为李人毅看到了战争的因子,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里,以一部40余万字的《国难来袭》向抗日战争胜利献上自己的祭礼。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才能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这当是作家的用意所在。他在后记中也明确的阐释了他的观点:
先是日本人将这座形式炸弹尾部的水泥碑竖起来了,为的是炫耀胜利。
后来,被中国人推倒了。……
而日本人这个倒塌了的胜利,却仍然驻足在历史时空,是座不敲自响的警钟。而主体建筑墙上这永远升腾、永不熄灭的怒火,构成一个旷世亘古的大主题:
战胜侵略者。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李人毅的后记,写得别有深意,从书的编排体例上讲是后记,更确切地说,当是本书的尾声。在此,作家通过与儿子北双两代军人的巧合传递,向我们再一次证题:什么是九一八延续的记忆。首先是家,其次是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国同构,中华民族不就是在这血脉传承中得以生生不息的吗?
这也是作家为什么说张学良的灵魂,只能在故乡徘徊的原因所在。
总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李人毅以自己的方式,透过《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一书,向世人宣告了:侵略必败,正义必胜!
从2008年至2014年,北双每一年的九一八这一天,都会与沈阳市的有关部门协调“撞钟仪式”中的诸多事宜。
九一八残历碑
在新民白旗堡列车上的义勇军战士
在辽宁大虎山战壕里准备与日寇搏杀的义勇军战士
枕戈以待的义勇军战士
下令秘密处决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的东北军人关玉衡
李人毅采访爱新觉罗·毓嶦
日本战犯一扫昔日的狰狞与狂妄,在铁证如山的罪行面前,吓得在法庭上跪地向中国人民谢罪,以求活命
父子两代军人在历史老人的安排下,在张氏帅府里,承接了国难家仇。如今已成了奶爸的北双曾写道:“知道了当爹要有什么态度,如同父亲当年对我的教育一样,我会变着方式地'传输’下去,这叫家风。和正在撰书的父亲比,我们这代人的任务可能就更重了,不单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能了解真实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太需要一代又一代理人铭记!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