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汉墓:厚德流光宜子孙
三月份去汉墓村的时候,花树始发,原野萋萋,田地似乎还在沉睡,油菜花却开得烂漫。从梅林集镇出发,原想抄近道从赣中储运经池塘村斜插过去,不想正在修路,只得折返,转而从石溪经巷岭,绕了好一大圈才到达汉墓村。好在一路春光作伴,正是踏青时节,倒也不觉得寂寞。
汉墓村村北,有一座规模较大的万寿宫,乃是由先前的“道化坛”(又叫“济文圣坛”)改建而成,每年上元节、中元节都要举办醮典(祭祀典礼),吸引周边信众前来朝拜,盛况空前。道化坛先前只是一座家庙,因香火旺盛,1924年酝酿重建,三年而成。1941年,在道化坛旁新建同德堃堂,增设观音堂、三宫殿、弥陀殿、文昌殿、玄姥殿、玄房等。后又在白富买下一幢民宅,移至道华坛后面,改建为关公殿。道化坛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圣地,香客信士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敬献虔诚。
现在的万寿宫乃是在道化坛原址上复建于2002年,前殿为万寿宫正殿,后面一排三殿并立,中殿横额为“镜岭古寺”,上竖两匾为“貌若西祗”、“证果园”;左殿横额“忠义参天”,上竖一匾“南极宫”;右殿横额“慈航普渡”,上竖一匾“东极宫”。从字面意思看,中间古寺乃是佛家圣地,左侧有儒有道,右侧则为道家圣地。儒、释、道并存是普遍现象,这里也不例外。特别的是数块匾额均为笔法遒劲老道的颜体正楷字,如“忠义参天”四字,笔法厚重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很显然是从前所遗之物。
汉墓村呈三角形,由北向南分布,有260余户1000余人。综合傅氏各支《族谱》,丰城傅氏始祖傅秦曾为德安县主簿,为避兵乱隐居曲豆镇(今剑光街道)。傅秦二传天旺,迁钟山岭前。天旺生“三延”(延嵩、延峰、延岑),延嵩生杰、琛、仁、伉,傅杰迁居甘棠村(今曲江甘棠),四传而生刚、毅。傅毅即傅汉,便是汉墓傅姓的开基祖了。
傅毅字才杰,名汉,宋初时辅佐太祖手下大将曹彬伐江南有功,赠安抚使,封武功大夫。晚年入仕,官至国子监主簿。相传,傅汉好堪舆(看风水),年老致仕(退休)后,就四处优游,看山观水。有一次处出来到八坊兴仁乡的汉峰堆,觉得这个地方山水秀美,民风纯厚,是个很好的风水宝地,叮嘱子孙要把遗骸葬在这里。傅汉病故后,他的儿子傅圣按照父亲遗愿,把父亲安葬在兴仁乡汉峰堆(当地人称作“传山记”),时间大约为宋太宗在位时期(976-997)。
古人都有结庐守墓的传统,以尽仁人孝子之心。傅汉病逝后,傅圣便携家人离开甘棠,在父亲墓旁搭建茅屋,为傅汉守孝。后来,干脆在此定居下来,世世代代守护在傅汉的墓旁。这样就有了汉墓村,汉墓亦即“傅汉之墓”的意思。据称,傅汉墓至今墓堆隆起,四周有块石圈砌,墓前石碑尚存,可惜没有亲往拜谒。
关于傅汉的生平,族谱上没有更多记载,不过从历修谱序的描述中,还是可以了解大致轮廓。如“佐伐江南有功”、“官至国子监主簿”、“好堪舆”等,可以知道傅汉是个文武兼备且通杂学的人物。傅汉病逝后,其子孙“庐而世居”,亦足见傅汉的家教甚严,家风道德谨守法度。傅汉子孙“率高会之规矩,续祖妣之弓裘,子与子言孝,孙与孙言顺,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诗书礼乐道德文章习矣”,终于成为“剑西望族”,闻人贤达辈出。如傅汉之子傅圣袭封“宣武将军”,其孙傅亮“诗易兼通,授翰林承旨”,越三世松窗公任隆兴教授,竹窗公任分宜县尉,梅窗公授儒学司训。又九世弼公任福建建阳县尉,十世试朝公任广西桂林县令……一姓数代云蒸霞蔚,簪缨蝉联,“莫非毅公(傅汉)之厚德流光”。后来,汉墓傅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分出上房和下房,“两房并峙,居然二陵一气流传,视同手足”。汉墓傅姓曾合族在村口建立“兰署流芬”牌坊,让后世子孙得知“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据此可见先世诸贤在教育子孙方面的良苦用心,只可惜这样的遗迹只能在族谱上看到了。
汉墓村前有一口偌大的池塘。池塘一侧有石质栈桥,一直延伸到池塘中央的六角凉亭。凉亭为花岗岩材质,亭中有石桌石凳和花岗岩靠座。池塘四周用大理石围栏围砌着,塘中波光潋滟,清澈碧翠,垂柳楼房,相映成趣。
村中虽然新建了许多高大楼房,但还是保留着不少青砖黛瓦马头墙的传统建筑,让人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往事,快乐而温暖。大约很多青壮年去了外面打拼,除了门前广场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之外,村中能够见到的人并不多。门前院落空旷,藤蔓恣意纵横,悠然自得,却也别有一番情趣。村庄原本建在丘陵之上,房屋依地势而建,井然有序。由于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比肩接踵,上下两房俨然一村。
村庄四周是丰饶的旱地和肥沃的水田,千百年来,傅姓后人们辛勤耕作,友爱互助,把这里经营成丰衣足食的富庶之地,耕读传家的书香之邦。后世科甲鼎盛,从商从政者甚多,礼乐道德享誉乡邻,大约也是受惠于先辈之遗训,毅公(傅汉)之流光。
(据汉墓傅氏谱序等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