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攻克卡拉马佐夫大兄弟

小说的核心部分,就是“宗教大法官”和“俄罗斯修士”。如何理解这两部分对人性、自由和爱的看法,两者如何构成呼应,作家又是什么立场?这是阅读中的最大挑战。

《卡拉马佐夫兄弟》十日阅读计划进行到第3天,2月8日,大家刚刚读完前三卷,处在初步记住各个人物、刚弄明白人物关系的迷迷糊糊状态。

人大文学院的群友拉来了师兄,侯师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老读者和铁杆粉丝」,他帮大家圈了一下重点。

以下是侯师兄的分享:

为什么《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么难: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我个人是把它放在世界文学金字塔塔尖的地位上看待的。如果把这一部读透了,那么世界文学经典,就没有读不明白的了。

这本书当然是非常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历来不局限于单纯的情节和故事:第一,他笔下的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比如伊万的“宗教大法官”,思想非常难懂;第二,每一个人物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在阅读时就有一种众声喧哗的感觉。

作品中大量的时间、场景组合成了时空聚合体。一些部分我们读的时候会感觉情节很紧张,一些部分又有大量的人物内心活动,和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刚开始读时,遇到人物在发表长篇大论,我们很容易搞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

从情节设置来看,作家也设置了一些悬念,让不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困难。我记得我第一次阅读时,最终就没弄明白老卡到底是被谁杀死的。

所以《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作品肯定要反复读,第一次能把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基本思想、个人心灵遭受的困惑等问题捋顺,这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关于译本:

耿济之的译本,语言有力,特别是“宗教大法官”那部分,他翻译得简要精炼,语言铿锵有力。

臧仲伦的译本,翻译得比较周全,读起来相对“雅”一些,但力道不如耿本更有感染力。

两个译本各有所长,都很好。其他译本不熟悉,不妄言。

耿济之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臧仲伦版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先捋清人物关系:

这本书创作于1878年初,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本书,他原本想写两部。序言里说,第一部是13年前发生的事情,这一部相当于开场白,故事刚刚展开。小说结尾,阿辽沙跟一群孩子约定,若干年后再相见。第二部还没写作者就去世了。现在一般认为,第二部将把阿辽沙刻画为一位革命者,后来被捕,被处以极刑。

读陀氏的作品,可以先列出人物关系的图表。尤其是《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最好随着阅读列出重要的人物关系图,这样便于将情节捋顺。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关系:

父子关系——

老卡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德米特里、次子伊万、三子阿辽沙,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二、三子是同胞兄弟,私生子是老卡跟臭丫头利扎韦塔所生。

情感关系——

德米特里和父亲老卡,两人因为格鲁申卡争风吃醋。

格鲁申卡又有自己的保护人,一位年迈的商人;同时她几年前受到一个军官的诱骗,这个军官现在回来了,格鲁申卡暂时离开德米特里,不顾一切跟他相见。

伊万喜欢卡捷琳娜,即德米特里的未婚妻。

阿辽沙和丽莎相爱……

其他人物关系——

比如修道院里的神父,有佐西马长老、约瑟神父、派西神父、菲拉庞特神父,他们每个人的修行、神学上的追求和观点都不同。

阅读时可以将各种关系列个图表。另外这四兄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受到的教育,都需要加以注意,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命运。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

比如老卡被杀害的场景、过程;

德米特里无意识地手捂胸口的动作;

老卡的三千卢布和卡捷琳娜三千卢布的去向;

喜欢阿辽沙的丽莎跟伊万的关系等等。

也要注意人的姓名背后的含义——

如格鲁申卡,“姓‘斯韦特洛娃(Svetlova)’,意为‘“光’……格鲁申卡迸发出来的光明是确证生命的力量,它类似于基督的神圣之光。”(莉莎·克纳普)

德米特里,这个名字跟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有关,他的个性和苦难,都让人想到这种关联。

“如果没有上帝,人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觉得《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宗教思想最浓厚的,也是最难理解的。

“如果没有上帝,人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全书的情节设计、思想探索,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小说中的所有人物,要么相信有上帝,要么认为,如果没有上帝人就可以为所以为。伊万推断出了人不再信仰上帝之后必然为所欲为的结论,斯梅尔佳科夫则用实践加以确证,他的自杀悲剧确证了这一推断的正确性。

所以,这部小说的高潮,不是最后德米特里被定罪,而是“宗教大法官”和“俄罗斯修士”两部分的对垒。伊万的无神论思想,同佐西玛长老的东正教信仰,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呼应、论辩关系。我个人的理解,整部小说中作家的基本意图,就是对这个问题持续进行探索,最终确证人是需要上帝的——如果没有上帝,人就会陷入谋杀、犯罪的堕落境地。

小说的核心部分,就是“宗教大法官”和“俄罗斯修士”。如何理解这两部分对人性、自由和爱的看法,两者如何构成呼应,作家又是什么立场?这是阅读中的最大挑战。有一些著作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比如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谈得比较好,大家可以看一下。

问答环节:

Q: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思想理念是什么?

A:作家是1821年出生,1881年去世,他从1846年发表《穷人》开始步入俄罗斯文坛。1849年因为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受到审判,1850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了4年苦役,释放后又在西伯利亚做了5年列兵。学界通常把他1859年回圣彼得堡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他思想的前期,认为他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是出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他的信仰以无神论为主。而在西伯利亚期间,他跟监狱里的囚犯待在一起,接触到最下层、最底层的人,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俄罗斯民族根基的精神成分,之后才逐步确立非常虔诚的东正教信仰。

我最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也是这样想,也将西伯利亚十年之前和之后截然分开来看作家的信仰。但是后来我觉得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因为整体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持守东正教信仰,未曾中断。他从小生活在一个东正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家庭,受母亲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年年少时常去教堂,或在东正教节日去修道院朝拜。他自身的宗教气质非常强,对宗教问题非常敏感。比如在彼得堡的尼古拉军事工程学校读书期间,同学就给他一个外号,叫“修士福季”(福季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修士),当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读《四福音书》,也常跟人谈论神学问题。

从幼时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一直是很虔诚的。包括他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也是基于他的宗教理想——同他对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关。

所以我觉得他偏向无神论是非常短暂的,只是他1846—1849年期间思想探索的一种体现。当时他被法国傅里叶主义、圣西门学说所吸引,对无神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但他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改变。

1859年从西伯利亚回来之后,他的信仰越来越坚定,在1870年代,包括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他的信仰非常虔诚,据说常常夜半时分长跪祈祷,甚至痛哭流涕。可以说,东正教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

但他对无神论的思考非常深刻。他把它跟社会主义学说联系到一起,也常常将一些现实人物“嫁接”到作品中无神论者形象身上:比如说巴枯宁、别林斯基等等——伊万的身上就有别林斯基、赫尔岑等真实人物的影子,具有无神论、无政府主义的特征。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季赫温公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墓

Q:巴赫金的文学理论,是基于他对陀氏的研究吗?

A:巴赫金的理论和巴赫金的诗学,肯定主要是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其中讲到复调特征和对话体,都是建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巴赫金的时空体和狂欢化理论,也跟陀氏关系非常密切。

巴赫金的研究焦点,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是拉伯雷。陀氏是巴赫金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他的对话理论主要是依托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狂欢化理论跟拉伯雷的小说关系更密切一些,当然,狂欢体在陀氏的小说中也常常体现。


一些花絮:

1.公历与儒略历

2月9日正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40周年纪念日。这个日期在历法上有两个记录方法,一个是公历的1881年2月9日,一个是儒略历的1881年1月28日。后者是俄国古代采用“创世纪年”制定的俄国历法,在1918年被苏俄政府宣布停用。

因公历和儒略历的区别,在出版物上陀氏的去世时间会有不同写法,如遗孀安娜的这个记录,采用的就是儒略历:

2.读完“宗教大法官”一章后

群友超什卡,推荐《群魔》中斯塔夫罗金的自白:篇幅和宗教大法官差不多,也是小说中独立的一部分。

群友然什卡认为, 宗教大法官这章尤其好玩的是阿廖沙否认大主教是个东正教人物,而称之为耶稣会士。耶稣会特别讲究组织和下级干部对上级领导的服从和看齐。前几年的电影The Two Popes《教宗的承继》里就有几个方济各早年在阿根廷当耶稣会小干部和下级闹矛盾的场景。

群友超什卡又问了:今日份的困惑:佐西马长老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听的圣经故事,是约伯的故事。这里的上帝是孔武有力甚至是残暴的。这个形象在【旧约】是统一的,亚伯拉罕杀子献祭也是面对这样的上帝。那么,这是宗教大法官所说的神秘么?为什么业务水平这么高的长老,大觉悟者,大相信者,人生与上帝初见,要安排这样的场景呢?自述中也提出了几种对上帝这么做的怀疑看法。

3.相互搀扶的一个群

群友为了不发红包你追我赶,出现了凌晨4点、凌晨6点打卡的场景。

群友青什卡心路历程:“ 实不相瞒我昨天半夜有一瞬突然在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啊我到底为啥每天连滚带爬11点多到家还得看他写的小说到凌晨3点多”“但今晚还是乖乖在看”。

群友们纷纷附议:“ 我也好久没有这么执着去做一个不知道为啥一定要干的事情。”“ 催命似的,我昨晚加完班都两点了,愣是撑到了大清早……也不是不想发红包……”“我昨晚业务大酒喝醉,睡前还是看了几行,心里全是落后负罪感。”

一位本已经决计放弃的群友亮什卡被此场景感化:

“我打算明天悬梁刺股啥也不干追上大家,发过一次红包之后立刻贤者时刻一切索然无味, 我也是从来没干过这么有意义的事(流泪emoji)”

群友诞什卡提出意义又消散了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大海,不看大海大海也在那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