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种境界:“无”、“空”、“静”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视听,有时候让人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迷茫、不安。如何让自己回归自然,保持一颗安宁、祥和的心。我们不妨从古代思想中获取智慧。

保持常“无”的视野,善于发现“有”之外的世界

“无”是道家修心的境界,正如《道德经》上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世界之妙在“无”,自然之始也在“无”。

人们总是把视野放在“有”的世界。比如春天到了,去野外踏青寻找春天,也总是从花草树木和小河流水中寻找春的脚步;或到陌生的地方,从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和熙攘的人群去发现城市的存在……从“无”感知事物的存在似乎很难。

“道之用,反之动”。从“有”中找“无”,是一种智慧。而从“无”中获得“有”更是一种智慧。比如门窗,因为有了门窗的框架和墙的存在,我们才感觉到了门窗的存在,而门窗的“无”正是人所需要的有用之处。可见“有”和“无”是一体两面。“有”是“无”之体,“无”是“有”之用。

如果善于从“有”中发现“无”的用处,你就拥有了一个智慧的眼睛。比如春天来了,姹紫嫣红、鸟语花香都是“有”,而这种绽放给人的感觉则是春色“无”处不在给人的感觉,进而让你赏心悦目,浑身充满“春”的勃勃生机。

保持“空”的状态,不因满足欲“多”欲“少”烦恼

“空”是佛家修身的智慧。我们所处的社会到处都是“满”的,有时候会感觉到社会拥挤,信息太多,大街上车流拥挤,“满”会让人产生焦躁。如果说“无”是从“用”的角度寻找,“空”就应该从“欲”上发现。为什么我们觉得世界太拥挤,为什么觉得太喧闹,因为“欲”。

对于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或许闹能给他更多的激情和灵感,因为不“欲”,哪怕一点的闹都会觉得多。而喜欢的事物,我们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欲”。

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控制“食欲”就是“空”,对于喜欢权力和金钱的人,控制对钱和权的“欲”就是“空”,可见“空”就是去“欲”。佛家把“去欲”称为“放下”,放下欲望让自己回归本真,这是佛家思想中“空”的智慧。

现在社会各种物欲横流,在金钱、权力的角逐场上你追我赶,互相攀比,人人都沉浸在“欲望”泛滥的世界,以“人”为本成了以“欲”为本,通过手中的权力、金钱,把自己的主观欲望强加于社会,肆意践踏,僭越社会“道德”底线。各取所“需”成为各取所“欲”。各尽所能成为最大限度的资源交换,这一切都是因“欲”而起。

如果放下“欲”,保持常“空”的状态,多也好,少也好,顺其自然,而不再为多为少自取烦恼。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不必管其真假,也不必辨其虚实,只当作纷繁世界的一种声音,一种风景,在没有见到“实锤”之前都无需太认真。放空心灵,放下一时得失之欲,也不失为提升智慧,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

“静”是一种高度,更是远方

大音稀声是静的智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一种静的智慧。如果说“无”和“空”都是视觉所能及的,而“静”则是听觉。

“心之官则思”。古人认为,心是主宰“思”的器官。心与外界的交流是通过“视”和“听”来获取信息的。随着“视听”的信息而思绪万千、心潮起伏。

静有三个层次。“静为躁君”是第一个层次,想静下来,就要控制自己浮躁和烦躁的情绪,平静心情。“致虚极”才能“守静笃”则是第二个层次。说的就是放空欲望,才能守住心中的“静”。“归根曰静,是为复命”是第三个层次。只有静下来你才能发现万物的根本,从而看清其发展规律。

静是高远的智慧。我们常说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个飞的过程就是静下来的过程,子弹落下来一切就会尘埃落定。面对纷扰的世界,保持一种豁达的高度,耐心的静下来,你会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是增加知识的过程,“修”则是通达事理的途径,减少“视听”对“欲”的干扰,去“欲”而致心“静”,就是修心。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不仅学习日进,善于做减法也是独善其身的智慧。

(0)

相关推荐

  • 首愚长老:“慧日孤悬融命门”统摄三纲九要

     今天 首愚长老2020年10月西安禅茶会开示26.mp300:0006:12 朗读:善普瑄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七七真言".七七真言的第一句,"慧日孤悬融命门" ...

  • 为什么说人一定要学会让自己“静”下来?

    老子曰: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这里老子给我们确立了我们修行的标杆,他说古时候的士,对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都达到了非常精微高妙的境界,甚至能 ...

  •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成为一个智慧的女人首先要静

    上个月的一天,一个朋友很晚给我电话,火急火燎,口不择言.说清楚才知道是第二天要办理一个业务,而身上的证件和财务文件都遍寻不到.电话里,她都快哭了. 我微微一叹,遂帮忙起了一卦,就回复叫她平静下来.然后 ...

  • 想静静?读老庄智慧悟清静之道

    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出品,<洞察>杂志读者服务公众号 业务咨询:市场部  010-58752828转863,编辑部  010-58752828转817 加入粉丝群及杂志读者群:syli ...

  • 散文||静是如此美好

    静是如此美好 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智慧.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庄子的静,是"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不迷本 ...

  • 卓越人生的三种境界:一静、二愚、三无敌

    成功与卓越造就忍让,成就淡泊,站得高总能看得远,从不用涵养去挑战浅薄,人性收敛总能沉淀三种境界:一静.二愚.三无敌. 一静 1:做思想与情绪的主人 卓越从驾驭管控情绪开始.古人云:喜时不诺,哀时不语, ...

  • 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 ...

  • 庄子的三个段子,揭示人生的三种境界

    作者:国粹君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ID: gxjhshys)[整理摘编:时英平] 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大智之人,庄子绝对算得上一位. 庄子的思想既有丰富的哲学思考,又 ...

  • 苏轼临终前写给儿子一首诗,全文28字,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说到庐山,大家会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会想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它告诉我们看实物不能从一个 ...

  • 中国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

    11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实&q ...

  • 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实" ...

  • 王国维描述人生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二十六条的一段论述,让我们奉为经典.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 ...

  • 晨读·人生的三种境界和五个纬度

    囗 人生的三种境界:知.行.得.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众 ...

  • 易经 | 人生的三种境界:简单成大美,应时而进退,不变是初心

    <易经>中的"易"这个字,古人总结它有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这三个含义是贯穿整本<易经>的总纲,也是三种人生境界. 1.简易:简单成大美 一阴一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