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新简·《苍颉》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竹简1枚(简号EPT50:1),正反面书写。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该简是目前河西汉简中所见最为完整的《苍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末二字“赏赏”可能是习字者随意所书。简文共59字。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以后,闾里书师合秦时的《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篇,习称汉《苍颉》篇。居延甲渠候官出土的《苍颉》篇竹简对于研究汉代《苍颉》篇的版本衍变、文本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原简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苍颉作书 以教后嗣

居延新简《苍颉》篇

阅“牍”延伸

一 、《苍颉》篇简介

《苍颉》篇是秦汉时期通行的供儿童识字写字的学习教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朝时的识字教材有秦丞相李斯所作《苍颉》篇、车府令赵高所作《爰历》篇和胡毋敬所作《博学》篇。汉兴以后,闾里乡师(地方乡里教书先生)合《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和《博学》七章等为《苍颉》篇,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共计三千五百字。汉以后《苍颉》篇逐渐被废弃,以致散佚无存,亡佚千年,后人早已不知其本来面目。自清乾隆孙星衍以来陆续开始《苍颉》篇的辑佚工作,至王国维综合参订各家之辑,重辑为二卷,共收单字2488字,残句8条,其中的5条《苍颉》篇汉简来自于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汉长城烽燧所获。这是当年的王国维所能看到的全部《苍颉》篇内容。近世以来,地不爱宝,在全国各地又陆续出土了数批汉《苍颉》篇,近年来北大入藏的汉《苍颉》篇尤为珍贵。

敦煌汉简《苍颉》篇

二 、斯坦因和一堆木刨花

当年流寓日本的罗振玉收到沙畹寄来的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所获汉晋木简手校本后,他和王国维合撰了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沙畹寄给罗王二人的简牍照片里只有数枚《苍颉》篇残简,王国维已经诧其为神物了。罗王二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当年斯坦因考察所获《苍颉》篇残简数量远不止于此。据郭锋《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未经马斯伯乐刊布的部分》一书介绍,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部的敦煌汉简总计有1953个号。经学者重新统计,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在敦煌所获未发表汉简当为2398枚,加上已发表的702枚,可知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在敦煌所获的汉简总数约为3100枚。这批敦煌汉简大部分是《苍颉》篇的习字柹片。这些练字柹片可能出土于斯坦因编号为T6b的凌胡隧。斯坦因在报告中有对发现大量练字柹片的叙述:

在烽燧西北约16码处有一个奇怪的发现。这里发现了一堆木刨花,上面写有汉字,而且总字数很可能超守1000个。如果不是蒋师爷(注:蒋孝琬)当时就注意到,这些字显然是一个人写的,而且一些词组反复出现,我们就有可能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毫无疑问,他已正确地认识到,这是某位军官或文职职员练习、提高书法水平时所用的木片。他写满一面后,用刀削下来,又在新的表面上继续练习,如此反复多次。他所用的木料红柳和胡杨树枝,在附近沼泽盆地里到处都是。

斯坦因二探未刊汉简残片

斯坦因所记的这个烽燧即敦煌汉塞的凌胡隧(T6b),未刊汉简中大量练习《苍颉》篇的柹片,大概就在这里出土的。敦煌汉简所出的《苍颉》篇文字大都是篆意很浓的篆隶体。未刊布的这批练字残简也是如此。《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以小篆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作《苍颉》,车府令赵高作《爰历》,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皆小篆。汉初,闾里乡师并三篇为一篇,仍取名《苍颉》。清人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诸书皆为小篆,至贾鲂(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始由小篆变为隶书。这些《苍颉》汉简证明,汉初闾里乡师合三书为一书,仍名之曰《苍颉》篇,作为规范的临摹教本,还是采取了小篆字体。因为隶书的流行需要一个过程,汉朝初年,承秦之后,不可能一下子变篆为隶,这就是我们看到大多练字简,都是小篆和篆隶体的原因。当然其它地区发现的一些《苍颉》篇抄本,如本文介绍的这枚竹简《苍颉》篇(EPT50.1)即是隶书。

凌胡隧(T6b)

永昌水泉子出土七言《苍颉》篇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甘肃省文物局,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0)

相关推荐

  • 《出土文献》|张传官:汉简《苍颉篇》释读举隅

    汉简<苍颉篇>释读举隅 张传官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本文以汉简<苍颉篇>的释读为中心,通过旧有材料的新 ...

  • 西汉竹书《苍颉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购买报纸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的3300余枚西汉竹简,被命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其中 ...

  • 1901年,斯坦因发现精绝国

    1901年,精通八国语言的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为了打假来到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天闲逛时,他被一个孩子玩得两块写有字迹的木板惊住了,换做别人不会认识,而他马上认出了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是印度古文字佉卢文 ...

  • 史上最高清|二玄社《简牍名迹选》10倍量的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简书法运笔多灵动活泼,笔姿奇态横生,风格上看更是千姿百态,仅马圈湾出土的汉隶书简,就已经呈现出的风格形式多变,率意天真.质朴古雅.自然茂美. 1979年对马圈湾烽燧遗址及周边堆积进行的试掘共出土简牍 ...

  • 《金城书画沙龙》——张德芳“谈出土汉简与书法传承”邀请函

    张德芳(1955-),甘肃永昌人.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第一层次 ...

  • 居延新简 《急就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两行书木牍(简号 EPT5:14).长18厘米,宽 2.1 厘米.正反面书写,内容是<急就篇>第一章文句.对研究<急就篇>的版本流传.书写形式.文 ...

  • 居延新简•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简册由10枚简组成,每简长22.8厘米,前两简宽2.5厘米.其余8简宽1.4厘米.全文200字(编号为EPF22:70-79).内容为东汉建武三年(25 ...

  • 居延新简·塞上烽火品约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共17枚(简号为EPF16:1-17).松木,每简长39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每简文字前有一墨点,作为每条品约的起始处.每简容字多者50字, ...

  • 居延新简·建武四年甲渠言部吏毋犯四时禁者书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木牍2枚(编号EPF22:49.50).牍长22.8厘米,宽1.6厘米.第1枚为标题,第2枚是正文,转述府书内容,背面署有"掾谭".该简 ...

  • 居延新简·捕斩匈奴虏、反羌购赏科別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简册共14枚(原始编号EPF22:222-235),多残断,完整者长23厘米,宽1厘米.能释读者248字.中间有缺简,内容略残,但整个文书内容是清楚的. ...

  • 居延新简·建武六年尚林等被劾状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第68号探方中.木简11枚,原编号分别是:EPT68:111.109-110.113.108.112.114-105-107.116.顺序是出土后复原的.内容是候长擅自 ...

  • 居延新简·居延令移甲渠吏迁补牒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简册一共5枚(编号EPF22:56-60),这是一份东汉建武五年八月甲辰(公元29年8月31日)由居延县令签发的一份官吏任免草拟文件.简牍均长22.7厘米,其 ...

  • 居延新简·建武七年窦昭公到高平还道不通军情书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木牍一枚(原始编号:74EPF22:325),正背面两行书写,长22.7厘米,宽1.7厘米.此简是汉代官府办公所用的标准"两行"木牍.简文记载了几件不 ...

  • 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祠社祷祝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木简6枚(编号EPF22:830-832.544.835+836.866),均有残断.文意不连贯,当还有缺简.这六枚汉简均出土于甲渠候官编号第二十二号房址内(EPF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