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法、Roam Research 与个人笔记体系的建立——拯救「写过就忘」

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


今年,我和 Struggle with me 的小伙伴们重点关注了读论文时如何更好地写笔记的问题。年初,经朋友推荐,我们读了《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书。受 Niklas Luhmann 教授的卡片笔记法(Zettelkasten/slip-box)的启发,我们都重新审视了自己记笔记的方法,并开始调整自己的笔记模式。

笔记软件方面,我们根据书中的介绍顺藤摸瓜,试用了卡片笔记软件 The ArchiveZettlrObsidianRoam Research。最终,考虑到 Roam Research 和其他软件相比能更好地解决我们以往记笔记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我们决定将它作为我们近期的主力笔记软件。

通过反复尝试,我们终于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虽然目前我们的笔记体系仍然需要不断调整,但这绝对是我们 2020 全年最大的收获!

顽症:笔记「写过就忘」怎么办

一直以来,我记笔记最大的痛点也是「写过就忘」,可能许多朋友也有类似的体会。明明论文已经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了,标记、批注、总结都认认真真地做了,可是还是会忘:要么读过的文章到用时发现某些观点或者论据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要么看着自己写的笔记不知所云。

究其根本,「写过就忘」根本原因还是笔记没记好。

总体来说,主要有三大问题。首先,理解的深度不够。阅读止于读懂,笔记止于记录,缺乏更加深入的二次加工,因而记下的笔记不是对自己所思所想系统且完整的记录。第二,新笔记与旧笔记的联结不够,知识没有融会贯通。这一点也常常受制于工具,即便我们意识到新写的笔记与之前的某篇相关,如果没有优质的检索系统,查阅旧笔记也是阻力重重。第三,定期回顾不够。「温故而知新」真的是永恒的真理。

卡片笔记法拯救「写过就忘」

根据《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书的介绍,卡片笔记法对笔记的分类主要包括四种: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瞬时笔记(fleeting notes)、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索引笔记(entry notes)。

首先,文献笔记记录文献信息,方便论文写作时引用。瞬时笔记捕捉即时想法,不拘于形式,需要进一步整理,但整理吸收后可以不做留存。整理后保留下来的是永久笔记,这些永久笔记是卡片笔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永久笔记有几个要点,一是要用自己的话总结读到的内容,消化了再写,不能简单地摘抄原文;二是要求语言清晰、明确,论述结构完整,理想状况下甚至可以直接作为论文草稿的一部分;三是笔记尽量原子化,每条笔记只记录一个观点,以便反复组合使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检索这些永久笔记,Luhmann 教授通过索引码、标签和索引笔记相结合建立起一套检索系统,将永久笔记有机地联结起来。

Luhmann 教授永久笔记卡片示例(来自 笔记卡片电子库
Luhmann 教授索引笔记卡片示例(来自 笔记卡片电子库

其实,卡片笔记法系统的元素和结构本身非常简单,但是有意识地践行这套方法改变了我对记笔记的理解,观念上的改变也随即带来了行为上的变化。同时,因为 Roam Research 等基于卡片笔记法的理念设计的笔记软件让践行这套方法更加轻松、高效。

永久笔记的完整性与思考的完整性

这一年间,我最大的变化是开始追求笔记的完整性,通过写作来帮助思考。

首先是语言上的完整性。以往做笔记的时候,无论是为了跟上课堂的节奏还是为了不打断自己的阅读思路,我总是习惯迅速记下关键词或破碎的语句,还坚信这些关键信息足以提示自己回忆起记录时的所思所想。但常常事与愿违,在回顾笔记的时候经常想不起来当初想记录的确切内容。而现在我无论是写永久笔记还是瞬时笔记,都会把句子写得尽量清楚、完整。这样在回顾笔记的时候自己的想法一目了然。神奇的是,我发现自己也并没有因为写下更长的句子而影响阅读思路的连贯性。同时,由于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清晰地写出来,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更深了,笔记在脑中的印象也越来越深。

第二是结构上的完整性。以往我整理笔记的极致大概就是把相关的笔记条目集中陈列在一起,稍作排序和分级。但是现在我会把所有的链接性语句也完整地写下来,这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发现思考中的漏洞,使得笔记内容更加严谨。

在追求笔记完整性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物理学家费曼所说的记笔记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发现写笔记本身就在不断推进对问题的思考,以至我和小伙伴们觉得写笔记成为了一件非常快乐有满足感的事情,常常一写就停不下来。

笔记原子化与块结构软件

我的另一个变化是努力让每条笔记更加短小精悍,以符合卡片笔记法里一条笔记只记一个要点的要求。这样可以方便建立笔记间的关联,实现要点的反复组合利用。之前,我在记笔记和写论文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想顾及全面性而忽视焦点,但是当我逐渐加强了「原子化」意识之后,发现梳理材料时更有条理更能突出重点了,文章结构的组织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尽管我已经对笔记原子化的要求和好处有了清楚的认知,但是在实践早期中我仍然有些疑虑。从根本上看,永久笔记要求原子化是为了方便标记和引用。传统的笔记软件多是以单个文档为操作单位,标签和链接都只能关联到文档,而不能精细到段落,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每个文档只记录一条要点。但这样可能导致有些文档内容较少,而整个文库文档数量激增,管理困难。

如何找到文档管理和引用管理的平衡困扰了我很久,直到用上了Roam Research,这一困扰才基本被解决了。不同于传统的笔记软件,Roam Research 以大纲为基本结构,将操作精度细化到单个「块」,因此,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整个页面进行标记或引用,也可以对某个或某几个「块」进行标记、引用或嵌套。

如下图所展示的,我可以给一个页面打上 SWM 的标签,也可以只给某个独立的块打上 SWM 的标签。同样的,我可以把整个页面关联到某个页面,也可以只将某个块关联到其他的页面。

Roam Research 页面标签示例
Roam Research 块标签示例
Roam Research 块结构操作示例

这样,我可以把某个页面看作一条永久笔记,也可以只把某个块或某几个块的组合看作一条永久笔记,他们都可以直接被标记、引用或索引。在实际操作中,我现在通常会针对一个中等篇幅的问题建立一个新页面,里面记录若干个分论点或小问题,以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讨论,而每一个分论点对应一个「块」,如有需要,它们将以「块」的形式直接被引用或者嵌套进其他页面。

Roam Research 块结构与不同层级卡片示例

笔记关联与双向链接

笔记要建立关联、知识要融会贯通,这种观念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更方便地建立关联、如何通过建立关联更好地构建我们的知识网络是我们设计自己笔记系统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Luhmann 教授时代需要手工制作笔记卡片,他通过标记索引码和卡片放置的物理位置来建立笔记的关联。传统笔记软件实现了笔记的电子化,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超链接一键点击关联到另一个文档。

但是,无论是 Luhmann 教授的卡片还是传统笔记软件,笔记间的关联都是单向的。假定我们在 A 文档中设置了关于 B 文档的超链接,我们可以在阅读A文档的时候通过超链接一键阅读 B 文档,但我们在阅读 B 文档的时候并不能知道A文档曾经关联过 B。Roam Research 的突破在于补上了从 B 到 A 这个链条,让我们在阅读B文档时也可以直观地看到 A 文档曾经提及过 B,这种笔记间的链接就是「双向链接」(bi-directional link)。类比检索论文文献,相当于我们既可以看到引用信息,也可以看到被引信息。

Roam Research 双向链接示例

双向链接的自动呈现大大简化了我的工作流,也加强了我构建网状知识库的意识。在使用 Roam Research 之前,我使用了一段时间《How to take smart notes》书中推荐的 The Archive,我有时也会手动建立一些双向链接,比如说当我新建立了 A 文档到 B 文档的链接后,我可能会立即点进 B 文档再手动建立一个关于 A 文档的链接,操作比较繁琐。而现在,Roam Research 以及后起的一些有双链功能的笔记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呈现双链,我们不再需要手动操作。

除了方便以外,Roam Research 中双链的呈现方式注重强调引用语境(context)的重要性。我们不是简单地看到 A 文档关联到了 B 文档,B 文档被 A 文档提到过,我们在 linked reference 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 A 是为什么引用 B,A 这里的内容是对 B 的补充、支持,还是反对,等等。语境的呈现方便我们回顾旧笔记,也加深了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在双链结构的基础上,Roam Research 和其他一些软件还推出了图谱视图(graph view)。通过知识图谱,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我们的笔记真正联结成网了。同时,网状图谱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笔记检索方式。

我的 graph view 截图

所以,总的来说,一方面,践行卡片式笔记法,追求记录语言和结构完整的永久笔记逐渐改变了我记笔记的习惯,让我对读过的东西写过的笔记印象跟深了,笔记也更方便回顾了,记笔记的过程更好地帮助自己去思考。另一方面,Roam Research 的块结构操作和双链关联的呈现极度优化了我组织笔记和建立关联的过程,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我的笔记本是自己的第二个大脑。

逃离「写过就忘」的工作流

我的工作流包括文献管理、论文阅读与瞬时笔记写作、永久笔记写作、永久笔记管理、笔记回顾五个步骤。文献管理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Zotero,论文阅读和瞬时笔记根据情况使用纸笔、Mac 系统自带的 PDF 阅读器 Preview、GoodNotes 5,永久笔记的写作、管理和回顾都在 Roam Research 中进行。

文献管理

首先,相对应于文献笔记的文献信息我全部保存在文献管理软件 Zotero 里,按项目和话题通过文件夹建立了双重分类体系。除了明确为了某个项目下载的文献,我通常会先根据话题分类将新下载的文献归档;每当要新起草一篇文章或思考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会另建一个相应的项目文件夹,将分散在不同话题文件夹中的相关文章复制进这个项目文件夹中。

我的 Zotero 分类系统示例

论文阅读与瞬时笔记写作

我记录瞬时笔记选用的媒介比较简单:纸笔、GoodNotes 5、Mac 系统自带的 PDF 阅读器 Preview。因为现在会更注重把瞬时笔记整理成语言和结构完整的永久笔记并统一管理,就不再纠结于 PDF 阅读器的功能了,所以尽可能地选择了简单的 PDF 阅读器。

一般来说,我用 Preview 搭配纸笔手写,在 Preview 中做简单的高亮标记或旁注,方便通读全文后写永久笔记时找重点。纸笔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理解和思考,我可能会画一些简单的流程图、脑图,也会摘录一些特别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来加深印象。

我发现在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使用纸笔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专注,或许因为写字的速度正好匹配当时的思考速度。但当我意识到自己写字的速度跟不上思考的速度的时候,我就会立刻转向电脑。有时候遇到影印版的文档不太方便做即时标注,或者需要就着文本做较多标注的时候,或是认为日后重读还是很想看到一些瞬时笔记的时候,我会在 iPad 上使用 GoodNotes 5 阅读、做标记。

永久笔记写作

我的永久笔记目前全部记录在 Roam Research 中,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重要文献的阅读笔记,主要记录文章的观点;另一类是记录自己观点的「笔记卡片」(My zettels)。首先,我会为每篇重要文献单独建立一个页面,记录文章核心观点和整理后的瞬时笔记。

在记录文章观点时候,我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文章原本的结构去梳理,而是尽可能遵从永久笔记的原则,将重要的核心观点总结为简洁完整的小点。我的「笔记卡片」主要来源于整理后的瞬时笔记,每一条「笔记卡片」我都会尽可能地做一些标记或与其他笔记建立关联,方便以后查找、使用,并根据体量考虑是否新建一个专题页面。

永久笔记管理

我还为阅读笔记和我的「笔记卡片」分别建立了索引。当读了与某个课题相关的几篇核心文献后,我会建立一个关于前人研究的综述页面,充当关联这几篇核心文献的索引笔记。这时候,其他相关的非核心文献我通常不会再新建页面来做阅读笔记,而是直接将文中的重要观点、分析或材料分条总结,记录在这个综述页面中了。这个综述页面的大部分内容之后就可以直接应用到论文草稿中。「笔记卡片」的索引我以「知识树」(Knowledge tree)的形式通过话题的关联性和层级关系建立,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思考进展到了哪一步。

我的知识树图示例

永久笔记回顾

我的工作流最后一步是间隔复习,也是在 Roam Research 中进行。这一步的操作非常简单,我用 Roam Toolkits 插件给每篇永久笔记设置了一个间隔复习的命令,到复习日的时候,该笔记就会以反向链接的形式自动出现在当日笔记页面,我点进去回顾即可。

图11  我的间隔重复设置示例

总体来说,我目前的工作流尽量精简了使用的工具,但也没有执着于追求 all-in-one 的工具,尽量让各个软件各司其职。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永久笔记的写作和笔记间关联的建立,这一部分主要在 Roam Research 中进行。

从 2020 走向 2021:拯救「写过就忘」以外

过去的一年里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笔记体系,通过使用双链笔记软件切实践行卡片式笔记法,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论文和笔记的印象更深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写过就忘」的三个问题都得到了改善。

首先,在写笔记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论文观点,同时在记录过程中也更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些有效促进了对知识的进一步加工,改善了第一个问题。第二,卡片笔记法强调建立笔记间关联,设计有效的索引系统。因此,我在写笔记的时候也会更加关注现在写的是不是和之前的某些笔记相关,仿佛一条笔记没有几个链接就缺了些什么。同时,双链笔记软件从技术上帮我们更容易地建立起关联和检索系统。意识上的加强和工具上的突破帮助我改善了第二个问题。第三,以 Roam Research 为代表的双链呈现方式本身就帮助了我们在关联到旧笔记时即时回顾旧笔记。此外,我也逐渐在笔记体系中增加了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随机笔记(random notes)等要素,这样有意识地建立起笔记复习体系帮助我慢慢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这三个方面的改变拯救了我「写过就忘」的顽症。

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能够不断完善这个系统,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优化记录自己观点的「笔记卡片」系统,建立更好用的索引笔记;其二,近期由于工作状态的变化,我也在同步调整自己的任务管理体系,尝试将文献阅读和任务管理相结合。期待一年后的年终总结可以谈一谈这两个问题的心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