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这部美食纪录片的文案能馋哭你100遍!
《风味人间》带着各种“下饭神器”又双叒叕来啦!!
第二季一播出,豆瓣评分直接飙到9.4,简直就是开挂。
还记得第一季那些让人疯狂截屏的文案吗?真爱粉们恐怕人人都能来上一句——
如果说早餐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那么宵夜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本季的文案更是高开高走,遣词造句极尽美感,把食物写得活色生香,为画面注入灵魂一笔。
那为啥《风味人间》的文案如此优秀?今天我们就带你走进阅读理解版《风味人间》。
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
《风味人间》的文案如此优秀,正是人家语文学得扎实。
拟人、比喻、排比、通感、夸张、对偶,各种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语文老师看了也得疯狂给满分。
第二季首先采用了回溯的手法,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千年以前。
从最原始的“险境”开始探索,尼泊尔“崖蜜”、深海“帝王蟹”、喜马拉雅“生牦牛肉酱”。用一趟趟人在自然的探险,揭开食物最纯朴的状态。
第一集开篇镜头从山川湖海转入一道道具体的食物,一句——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
把我们的感官从远方调到近处,犹如时空穿梭般,开启一场奇异旅行。
在描写第一集的主角甜味时,将其拟人化,用对偶的手法,读起来韵律十足——
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牵动滋味江湖。我们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甜一次又一次相逢。
将甜味描写的好似一位隐世高手,仿佛在指点人间,招式万千,生动活泼。
而第二集的主角螃蟹,则如一位意气风发的将军,在叱咤风云——
它身披锐甲,霸道横行,内里却软玉温香……不管是经久不衰,还是昙花一现,蟹的每一次亮相,总惹得江湖多事,风韵开阖。
第三集照样也是大手笔写酱料,句式工整,四字成语随性使用——
在风味的大戏里,酱一人分饰两角,时而是食物的调味剂,时而又是食物本身……可以简单直率,也可以不着痕迹。它里应外合,行踪不定,却经常被我们遗忘。
《风味人间》写食物的形态和味道更是一绝,在描写崖蜜这种古老的食物时,侧写了环境,烘托出崖蜜的清甜——
让每一阵风都吹来蜂蜜,让每一条河都流淌着蜂蜜。
清朗的山涧,甜润的蜂蜜。读到此处,对仗工整的文字仿佛化身微风,吹开了身上的每一个毛孔。
在写婚礼上的川菜“甜烧白”,生动刻画了食物的动态形象——
白肉油脂尽出,服帖地瘫软在清甜的糯米上,只剩下又沙又糯的口感,和柔顺缠绵的酣甜。糖早已化为醇香,无需显山露水,它是今天的绝对主角。
糖犹如“化骨绵掌”,把一道平淡的菜肴催生的滋味无穷,也把婚礼的幸福滋味无限延长。
澳门水蟹粥也可以在《风味人间》的笔下化作一双“璧人”——
一番相濡以沫,原本贫瘠空洞的水蟹,在粥水温柔滋润下,曲径通幽,出落得鲜美丰润。
描写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蟛蜞豆腐,运用比喻,让其形象立马鲜活起来——
外形似带风的团扇,质地如藏雨的云朵,鲜味渗透每个空隙。
除了这种十分讲究的文风,《风味人间》里偶尔还能冒出一两句亲切的表达——
不必说香脆的焦馍,也不必说焦酥的麻叶,单是炒焦芝麻粒擀压成的芝麻盐,就让满屋香气弥漫。
这句对芝麻的香味夸赞,虽没使用修辞或华丽词藻,却让人觉得芝麻的香气似乎就在鼻息之间。
总的来说,《风味人间》的文案真是下饭!下饭!下饭!
用文化写食物
如果说修辞手法只是写作境界最浅层的运用,那么刻画其环境与文化,则又上升了一层高度。
在介绍中国人家常菜对于糖的使用时,《风味人间》选取了扬州名吃——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
在描述其口味时,用了“温婉细腻”一词,说其“暗合扬州人的口味”。
糖无处找寻,而甜却无处不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两道点心作为早茶,恰似扬州人的生活哲理,糖融于味蕾,甜化于生活的细碎里,润物无声。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出自李白的《侠客行》,本意写侠客为人仗义,却不慕名利,是一种朴实的哲思,用在糖身上,让中国人的行事风格与食物融为一体,用食物呈现人的精神风貌。
食物有时候是为了口腹之欲,还有一些时候,食物是人们的谋生之道。
第二集里有一对养殖黄油蟹的夫妇,他们从故乡来到台山谋生。
黄油蟹的养殖过程时而惊险,时而惊喜。在经过台风考验后,或许能收获价值千金的黄油蟹。
无谓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马辛杰·菲利普 「英国」
夫妻俩早年来到台山谋生,如今儿女双全。曾经的背井离乡化作现今的内心安定,从异乡之中找到关于幸福的最佳诠释——
衣食丰足,儿女识礼,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关于幸福的所有想象。
这句话正是中国人用一辈子艰苦的奋斗换取子孙福乐的真实写照。
还有香港深井村的华姐,父母早逝,五兄妹撑起一家小店。起早贪黑的食客店,要用日夜辛劳换取一只只晶莹剔透的烧鹅。
香港人吃烧鹅喜欢用蘸料——酸梅酱,华姐的配方源于她的故乡潮汕。
浅浅一碟橙色酱汁,看上去平常无奇,却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撬开风味的大门。
一句话道明酱对于食物犹如画龙点睛般的作用。然而,酸梅酱对于华姐一家来说更是拨动生活千斤重的存在。
这一碟碟蘸酱,是故乡赋予她关于食物的文化基因,这味道刻在她的生命里,不会因为远走他乡而被抹掉。
第三集里还介绍了犹太人的传统食物胡姆斯。在犹太人的传统中,胡姆斯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每个重要的时刻都不应缺席。
而耶路撒冷让这道传统食物有了特殊的寓意——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
耶路撒冷是一座命运多舛的千年古城,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族群汇聚在这里,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一种美味。
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追忆,所有人的眼睛都在闪亮、流泪。——耶胡达·阿米亥
当人类普遍命运的悲悯融汇在食物中时,让整个城市的文化因为交融而更加动人。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那些风物、气息、过往的岁月与记忆,共同聚成一个名字,我们称之为味道。
家庭是食物的最终归宿
除了写食物与文化,食物与家庭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风味人间》的文案在对家庭的刻画上同样着了不少笔墨。
每一集都会选取一个家庭作为结尾。
人的命运因为家庭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也因为家的处事哲学而迸发出生命的多彩活力。
命运有时是无常的,甜中带苦,苦中作乐。
新哥是个普通的香港烧猪作坊师傅。热浪袭人的工作间,需要足够的耐心。
烧猪是焦甜的,普通人的生活是辛苦的。新哥成绩不错的女儿高考失利,沮丧的心情弥漫在一家人头顶。
工作间隙,新哥和工友用一碗苦瓜汤解暑。苦瓜可以降燥,人生的挫折帮助我们解读命运的无常——
与甜相反,苦味是一种预警信号,但中国人却从中找到甜的线索。
天然苦味化合物在口腔中缓缓沉淀,此时却有一丝甘甜,仿佛自舌根袅袅泛起,口舌生津,余韵绵长,中国人称之为回甘,这是甜味体验的另一番境界。
从苦瓜讲到高考失意的一家人,食物的味道正是生活本身——
原本让人望而却步的味道,凭借巧思和忍耐,加上一双手和一些时间,竟能使人们巧妙地抵达它的对岸。
低谷和不如意,才能让我们回味平常滋味的珍贵。甜与苦的对照,让我们看到:菜肴是风味,更是人生。
由心而生的甜——回甘,是人生最好的写照。
对于每个人来说苦与甜的体验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过程,对于家庭来说生命的延续就是其存在的意义。
第二集的结尾先是用鲁迅《祝福》的开头,将我们的思绪引向了过年的气氛中——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浙江花岙岛的盐农年底还在忙着晒盐,忙碌间隙一道简单的蟹糊就能解决温饱,蟹糊做法源自古代,用盐腌制生蟹,杀菌,激发鲜味。
而儿女们则爱炝蟹,在岛外安家的孩子们春节回家,盼着吃上一顿老家的滋味。盐水腌制的螃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偏爱的比例。
炝蟹的祖传配比,从祖母传来,再传给下一代,这是食物的传递,更是生命的传承。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当中。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物是人非,家庭在变老与新生中不断轮转,味道却永远留在心尖。
家庭因为一道风味而得以延续,人们却因为迁徙碰撞出新的味道。
从明清开始,陆续有一种迁徙被称作下南洋。而有一种食物跟它密不可分——沙茶酱。
沙茶酱本是福建广东一带的酱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公里外印尼的沙嗲酱。
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回归故土,饮食口味和生活习惯一路相随,在福建、广东,沙爹酱落地生根,拥有了新的名字——沙茶。
沙茶酱用花生酱和多种香料炒制,冲入高汤,香醇直击口腔。漂洋过海的沙茶酱,入乡随俗,有了自己的地域特色。
回到故土的刘瑞兴和老伴莫兰花的小店——瑞兰,正是继承了这种漂泊的味道。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余光中
食物跟随人的脚步,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这种漂泊的味道最终安顿下来,作为一个家庭的延续继续下去。
人生活在时间和时间的延续中,曾经年少的刘瑞兴操着一口爪哇语回到故土,如今,他已是儿孙满堂。
在人们命运的波动中,有亲人长足的陪伴,熟悉的味道每日如约而至。这大概是对漂泊命运的最好关照。
《风味人间》的最后总是会回归生活的日常:小麦又开始新一年的生长,食客店的生意依旧繁忙。
人们因为食物而生活圆满,在历经命运的跌宕起伏后,生活汇成酸甜苦辣的错综滋味,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