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诡秘笔法之部首点

原创2020-07-02 11:41·

前几天我陆续了写了几篇心得,分别从王羲之笔法中的搭接技术、连带技术层面去剖析研究王羲之的一些笔法特点,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从后台看收藏量都很高。说明喜欢王羲之的人还是很多,也说明对临帖的人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价值的。

那么,接下来,我将抽出时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度去剖析他的一些行笔特色和习惯,但也是仅代表笔都临帖时的一点小小的理解和观点,不对之处,请书友们批评探讨。

今天来分析一下王羲之的部首点。部首点是一个字的首笔,前面我在《傲立群雄二千年,独领风骚一点间》中,分析过王羲之常用一些点法,本篇主要来探讨它的写法。

1、 鹅头点。见下图。

鹅头点主要集中在兰亭叙里。各种姿态纷呈出现。这种点法的运笔规律是:先用细微的笔锋轻轻入纸,先利用侧锋往上方向轻轻下压,做出一个鹅头的形状,再把笔尖提起来往右下方向出锋,即可完成。注意,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时候,有先后顺序,但毛笔笔尖仍然在原地不动,等鹅头完成以后再移动笔尖出锋。

2、 柳叶点。见下图。

我们找出二谢帖里面的例子。这种点以露锋入纸,笔轻轻按下去,利用侧锋原地上下摆动,做出弧度,再聚锋轻轻出锋。摆动过程也是要求笔在原地不动,仅利用侧锋的摆动来实现弧度的完成。下同,王羲之的点法无论有复杂,都是要求一笔完成的,也就是笔锋在原地不动,通过摇摆完成图形以后再移运笔锋的。

3、 蝙蝠点。见下图。

蝙蝠点是王羲之点画中比较复杂的一点。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完成。这个点的动作要领是:先露锋入纸,根据出锋的方向,先往出锋方向按下,做出半个弧度,再利用侧锋往反方向拐弯,形成2个新的弧度,最后往出锋方向出锋,这样就形成 了4个角3个面的蝙蝠图形。这些动作需要保持笔锋在原地不动,仅利用侧锋的摆动来完成。

但通过我临写出来的效果看,往往达不到原帖中的三个很尖的角度,通常情况下会有一点小小的圆弧。

4、 倒三角点。见下图。

这个点来自于他的手札丧乱帖。这个点非常独立,如泰山压顶。动作要领是:露锋入纸以后,侧锋先往下按下,再原地弹起来,往上方向和右方向摆动,最后沿下方向出锋。

5、 斜7点。见下图。

这种点是我们动用得最多的点。它的主要特点是笔锋往左下方向与下面的一笔形成连带或是呼应。这种点法比较简单,露锋入纸以后,先往右方向行走,再折笔往左下方向出锋。或者第一笔完成以后,第二笔重新起笔,运用搭接技术,重新切笔入纸,往左方向出锋。

6、 口袋点。见下图。

这个点也来自于手札丧乱帖。入纸以后,笔需要重力按下,同时往右上方向和左下方向摆动,再沿着右上方向出锋即可。

当然,还有一些部首点,基本上也是由以上几种点变形而来的。

总结起来,这些点的共同特点是:

一, 笔锋不动,原地通过笔锋的摆动来完成形状。初临的时候,很多人为了做了形状,会经常移动毛笔,这就是描图了。晋代书法都是一笔书,一个点画不会通过描来完成的。

二, 行笔要慢。这些点画出现在部首,有点统领全字的作用。不能出现明显的败笔。这就要求行笔的时候要慢,小心冀冀地摆动笔锋。如果摆动过大,点就会过大,到时候肯定收不回来,就只好描第二笔。如果点画摆动过小,需要的形状就无法做出来。

这些点画,都需要在临习的时候专门系统地训练。通过大量的临习和对比,才能掌握它的要领。

王羲之的晋书的代表人物,以严谨、媚妍、从容的书风而影响着几千年的书法史。这些风格和精神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点画的处理上。学习二王笔法,必须从每一个细节上去理解它,研究它,才能真正走近二王,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