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離憂”在心頭

----- 端午節懷屈原

一般地說, 節日是歡樂的。

這到底讓我唱起童年唱過一首歌謠: 粽子香/香四方/艾葉香,/香滿堂;/香袋香/保平安/桃樹枝/插門上;/出门望/麥子黃/端午甜/端午香/端午時節好風光

而端午給我們這個民族的烙印,是悲傷的。

儘管這個節日裏小孩子也喜歡看劃龍船、紮粽子,觀“龍花會”,多是好熱鬧的層面,但長大了,就不只是像小孩子那样,外行那樣,看熱鬧了,自然把這個節日作更多的思考。

我所知道的思考中,有對龍的崇拜與信仰,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論文中考證認為:先民以“龍”為圖騰,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關於龍的傳說,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關記載:“天皇氏驤首、鱗身”。《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河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榮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春秋命曆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說(聞一多《端午考》)。

這些龍的歷史傳說,其實即是源於上古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

而主導流傳的信仰是一種愛國情結。據太史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西元前339年—約西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有人說他姓“”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宣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但古往今來人們普遍認同是紀念屈原的。

懷著一顆景仰屈原的心,我曾一次去汨羅。

走近汨羅,我才知道,那只是一條的小小的江,沒有什麼驚濤駭浪,沒有什麼亂石穿空,平靜流淌着。江畔有屈子纪念馆,馆名是董必武题的,端庄而肃穆,内中有屈子墓,據說為屈原修築的衣冠塚,離墓地不遠是屈子祠,祠堂三進兩廂,正殿裏安放著屈原的塑像。

我心生敬畏,這就是“彭鹹之所居”嗎?

第一次,我在萍鄉高中讀《離騷》的時候,還不能理解騷體詩爲什麼是那麼長?抒寫的情志为什么是那樣回繁往覆?後來上師院,听劉方元教授曬背《離騷》,他爲我講;"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離騷,尤離憂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民生之多艱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之後,介紹過一民間史料,屈原在漵水修改《離騷》的。

我的頭腦裏想像起來,深夜的汨羅水,還有淒厲的猿啼,如泣如訴,一字一淚,一淚一字,是怎麼個意猶未盡,怎樣個離憂?

“屈原辭賦懸日月“,後人紀念,是因爲他是我們民族的精英、詩人,是具有美政理想的忠臣、是中國人民愛國精神偶像,是中華民族魂!屈原之後雖有文天祥、嶽飛、林則徐,至今天,如彭德懷,一個個相繼,不少忠贞爱国的精英,但也不乏民族敗類,他們为一己之私、口是心非、吃裡扒外、數典忘祖、貪贓枉法,鋌而走險、侵吞轉走國有資產,给我們國家民族帶來巨大的傷害恥辱。

也難怪大史公感慨了,他也想到了宋玉,宋玉或許能把詩寫得像屈原,可是宋玉哪有屈原的人格。誰又還在紀念宋玉,惟有屈原,才是身和心都浸透了神話的思維和情感,又體驗了戰亂之苦的民生之艱,神格和人格雙重兼備的愛國精英。

我曾注意到網上的一些說法,說端午節也是快樂的,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的,還有說岳飛的,說林則徐的,說彭德懷的----如果能那樣說,我們能給孩子的信仰什麼?我們民族愛國傳統、靈魂抽掉了,變得“子虚乌有”!我們民族古往今來的靈魂還剩下什麼?我不否認新時代的愛國形式如愛崗、敬業、美政、創新,那也是傳統的愛國精神的發揚光大。

值得指出的是對於屈原的死,歷來眾說紛紜。但不是否定紀念屈原,不是否定屈原以身殉國,而是猜測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懷石沉江,投水而死,又偏偏選擇在五月五日,這個不吉祥的日子,五月五日可是楚俗的凶日啊!

中華民族,淵遠流長,多少想头?多少災難?多少悲歌?

如同端午節,悲傷十分,至少有一分“離憂”在心頭。

於是詩意上來:七言绝句

咏屈子

節期端午溯渊源,

擊鼓飛舟為屈原。

曾叹汨羅龙上水,

不能洗盡太多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