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勃之《游梵宇三觉寺》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注:
青磴:石台阶。
遽忻:立即高兴起来。
延赏:长时间游赏。
解读:
这是一首游历诗,体现了王勃诗歌情词精健郞秀的特点。
诗歌以对偶起句,“披”与“控”两个动词的使用,字法句法极为老练。给人的视觉感觉好象是佛家殿宇凌驾在青山之上,极富气势,也极具动感。在极尽寺庙山林气势的同时,也暗寓佛家寺庙山林的野逸之趣。次联用叶茂花繁来印衬山路之“狭”和野坛之“深”,意蕴生动有风致,而句法与章法却极尽苍劲之能事。
前两联对寺外环境的渲染和表现,给人以“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感受,在诗歌的后半首中,诗人转而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填充库存的外墙爬满了碧绿的萝藤,即便在炎夏酷暑,也可以遮阴蔽日,屋内充盈着阵阵凉意,根本不会觉得外面热浪滚滚。栖息在寺庙山林的这份“绿意”之中,诗人恍然间感受到了“禅影”的浮现,这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之辞,但却非常传神地再现了三觉寺“萝幌”“绿天世界”的虚静,令人神往。
当诗人陷入深思时,忽然听到三觉填充中传来阵阵梵音,萦绕在林泉山水之间,飘浮在空际,安宁祥和,使人心神明澈空寂,这是典型的以声传静的写法,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悠远绵回荡。
最后一联,意流语句,笔力矫健,诗人栖于萝幌、梵音中,一切尘世中的烦恼愁闷都随着梵音钟声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王勃(650?—676?),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王勃早慧,为时所称。早在高宗时期对策高第,拜朝散郞。公元673年,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公元675年,赴交趾探父,次年流海堕水,惊悸而卒。新旧《唐书》皆有本传。王勃其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也有抨击时弊之作。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全唐诗》存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续拾》补诗16首又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