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9)

十六

西晋灭亡后,随着晋室的南渡,中国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是极度衰微,直到北孝文帝改革后,加上崔浩、高允等人的创作,使这一局开始出现转机。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差异。

就文学发展的状况而言,北方稍嫌落后,而南方优越。虽然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断绝汉文化的传统,但为了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对汉文化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各个政权的文化差异。

南北政治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还是相当频繁的,特别是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南北文学融通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南北使臣的职能,在外交场合上,主要表现为其才辩与文学修养,这在当时是一种风气,也是作为使臣人选的必备素养。也因此,因割据而导致了很多政治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才,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南北之间的交流。

十七

在这批强留的人才中,庾信、王褒就是被宇文氏政权而强留北方,终身未归故国,如此刻骨铭心的遭遇,“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内心巨大震撼,使得他们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痛,怀乡之情,但又不能真切地表达出来,再加上涂了北方特有的色彩,使得诗作显得苍茫刚健。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到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受北朝文学的影响,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与庾信有同样经历的如鲍照、谢朓等人,他们的努力,为唐诗的风格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0)

相关推荐

  • 王导――王琳(王方庆),王绲(Gun)琅琊一支

    王褒 其他含义 南北朝文学家 王褒(约513~576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第三子王洽一脉),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上)

    一说到唐朝,自然会说到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唐诗.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足见其在鲁迅看来,诗歌到了唐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3)

    四 汉诗中关于社会民生的诗作中,都是在质朴的文字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与真实的内容.有的描写战争,有的表现饥寒,有的写孤儿病妇的悲哀,还有的描写家庭男女问题的悲愤.这些诗作中都反映了民众呼喊的声音. 这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5)

    八 正始以后,就是太康,这一时期,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是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亚讲坛以陆机和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司马氏夺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6)

    十 整个东晋诗坛虽被玄言诗所占据,使诗歌偏离了正常的艺术轨迹,成为老庄思想的另一种解读,乏善可陈,但就在这时陶渊明出现了,他就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一时期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由于陶渊明的先祖陶侃尴尬的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7)

    十二 由于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混乱,使得当时的文人们转而寄情于大自然,这种思想在左思.王羲之那里已初露端倪,并到陶渊明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但严格意义上讲,陶的诗充其量只是田园生活与情趣的表现,不能算是山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10)

    十八 时间总算到了公元589年,这一年,南朝最后一位后帝陈后主投降,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的混乱局面,但稳定只维持了不到30年. 但就是这短暂的30年,发生了影响后世很多的事情,就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11)

    二十 初唐时期,北方文人多以关陇人士为主,他们的文学主张自然是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对声辞之美却没有持否定态度.这种对文学特色清醒认识,使得唐太宗及其属下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12)

    二十二 武则天主政时,上官仪被诛,这应该算是从行政命令将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的六朝诗风结束,而与上官仪同时,其作品虽然也继承齐梁,但还不能算是宫廷诗人群就是初唐四杰. 这四个人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此 ...

  • 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13)

    二十四 经过杜.李.宋.沈等人的不懈努力,从武后至中宗时期,唐近体诗各种声律体式已经定型,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这也标志着初唐诗坛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之前我们反复所说的六朝诗风的结束. 如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