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之初唐诗歌(9)
十六
西晋灭亡后,随着晋室的南渡,中国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是极度衰微,直到北孝文帝改革后,加上崔浩、高允等人的创作,使这一局开始出现转机。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差异。
就文学发展的状况而言,北方稍嫌落后,而南方优越。虽然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断绝汉文化的传统,但为了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对汉文化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各个政权的文化差异。
南北政治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还是相当频繁的,特别是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南北文学融通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南北使臣的职能,在外交场合上,主要表现为其才辩与文学修养,这在当时是一种风气,也是作为使臣人选的必备素养。也因此,因割据而导致了很多政治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才,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南北之间的交流。
十七
在这批强留的人才中,庾信、王褒就是被宇文氏政权而强留北方,终身未归故国,如此刻骨铭心的遭遇,“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内心巨大震撼,使得他们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痛,怀乡之情,但又不能真切地表达出来,再加上涂了北方特有的色彩,使得诗作显得苍茫刚健。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到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受北朝文学的影响,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与庾信有同样经历的如鲍照、谢朓等人,他们的努力,为唐诗的风格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