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法——通感
通感|移觉
~海洋的形象~
01
通感,又名移觉,即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多感官的贯通,钱钟书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首次提出将看到的写得像听到的,将听到的写得像闻到的,这让表达更新颖,给人印象深刻(striking)
如:《荷塘月色》的嗅觉与听觉: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微风丝丝,清香缕缕,歌声渺渺,月夜深深
悠悠清凉拂拭面颊,淡淡清香扑鼻而入,幽幽歌声茫茫远远,黑黑深夜踏月而往,没有其他人,只有我和自然,宁静悠远
02
通感通过多感官联系联想,使受众获得沉浸式体验。通过多种感官的形容词描绘,更让人身临其境,体会其中的内涵,如《阿房宫》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视觉,听觉,触觉三感官结合
How to illustrate that picture?
Feel:冷,凉,湿润,海风,
Hear:静,
See:蓝色,旷远,蓝鲸,波痕
他的形象:冷静,沉默,浩大
03
注意,以上描写是通过多感官描写(诗歌中重要的描写方法:空动感联色中的“感”),不是通感。通感一定需要感官变换,如巍峨蜀山像黄钟大吕,这里将视觉写成听觉,进行了移觉
由于需要变换,而标志词常用:如,像,仿佛等比喻标志词,因此需要区分比喻与通感
《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比喻,将弹琴声音比作玉盘掉落的声音,也是通感,由于将声音嘈嘈切切比作看到的大小宝珠掉落玉盘情状,同时两个手法同时运用,这也能体现其能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钱钟书在论述通感时这样举例: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
以上两例皆为通感,但又有区分,因此将通感分为比喻的通感和形容的通感
比喻的通感:
苏轼:小星闹若沸
鲁迅:远处的爆竹声不断,似乎合成一片音响的浓云
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
形容的通感:
冷美人
90度的情节
钢铁音符
以及多感官结合:(诗歌中多为视听结合,但也有嗅觉等)
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01
通感,又名移觉,即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多感官的贯通,钱钟书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首次提出将看到的写得像听到的,将听到的写得像闻到的,这让表达更新颖,给人印象深刻(striking)
如:《荷塘月色》的嗅觉与听觉: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微风丝丝,清香缕缕,歌声渺渺,月夜深深
悠悠清凉拂拭面颊,淡淡清香扑鼻而入,幽幽歌声茫茫远远,黑黑深夜踏月而往,没有其他人,只有我和自然,宁静悠远
02
通感通过多感官联系联想,使受众获得沉浸式体验。通过多种感官的形容词描绘,更让人身临其境,体会其中的内涵,如《阿房宫》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视觉,听觉,触觉三感官结合
How to illustrate these 3 pictures ?
Feel:冷,凉,湿润,海风,
Hear:静,
See:蓝色,旷远,蓝鲸,波痕
他的形象:冷静,沉默,浩大
矛盾:左上的平波,看见的是深蓝色的镜,幽深得发黑,听见的是海洋的神秘,右边的白浪涛涛,看见的是海洋在翻滚,听见的是呐喊咆哮,中间,海洋触碰到了生命,蓝色的巨掌擎着一叶绿,上面,我,听见了心跳
03
注意,以上描写是通过多感官描写(诗歌中重要的描写方法:空动感联色中的“感”),不是通感。通感一定需要感官变换,如巍峨蜀山像黄钟大吕,这里将视觉写成听觉,进行了移觉
由于需要变换,而标志词常用:如,像,仿佛等比喻标志词,因此需要区分比喻与通感
《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比喻,将弹琴声音比作玉盘掉落的声音,也是通感,由于将声音嘈嘈切切比作看到的大小宝珠掉落玉盘情状,同时两个手法同时运用,这也能体现其能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钱钟书在论述通感时这样举例: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
以上两例皆为通感,但又有区分,因此将通感分为比喻的通感和形容的通感
比喻的通感:
苏轼:小星闹若沸
鲁迅:远处的爆竹声不断,似乎合成一片音响的浓云
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
形容的通感:
冷美人
90度的情节
钢铁音符
以及多感官结合:(诗歌中多为视听结合,但也有嗅觉等)
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白居易: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