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河南 ‖ 疫情再袭,河南文旅向何处去?
文丨王双双(方塘传媒《重新发现河南》主编)
疫情爆发以来,包括文旅界在内的河南各界迅速展开行动。7月31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疫情防控紧急会议,对省直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日,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也下发《关于做好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随后,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河南艺术中心、河南省文化馆、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省内许多文旅公共场所纷纷宣布“闭园”。
(河南博物院官网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由于暴雨灾害影响,云台山、小浪底、万仙山、太行大峡谷、红旗渠等河南众多旅游场所都已经暂时性关闭。
7月20日因暴雨灾害匆匆发布闭园公告的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原计划8月1日恢复营业,并于7月30日发布了开园公告。然而,疫情突袭使他们不得不于一天后紧急发布持续闭园公告,且归期未定。
这曲折坎坷的遭遇,不仅是电影小镇所要接受的现实和不确定性,也是今年河南许多文旅场馆都得接受的现实和不确定性。
不过,通过相关情况梳理我们不难看出,河南文旅界对此次疫情的应对,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行动逻辑,都可圈可点。大家之所以可以如此迅速且沉着应对,一方面得益于去年的抗疫经验,另一方面,本次疫情在全国多地传播,从传播链来看,本就与一场文旅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息息相关,较早引起了文旅界的关注和警惕。
暑期本就是旅游旺季,加之前几个月我国疫情的有效控制和新冠疫苗的开放接种,以及从去年年初人们便积攒下的一股“报复性”旅游热情,原本,人们对今年第三季度文旅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抱有很高期待。
对于河南而言,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端午的“水下洛神”,再到历经6年打磨、今年芒种才开园迎客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河南文旅接连不断地强势出圈,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南这个文化资源大省不容小觑的源动力和创新转化能力。
就在人们期待河南文旅接下来的更加亮眼的表现时,此次新冠疫情的局部蔓延,为河南文旅的欣欣向荣按下了暂停键,无论是当期的损失,还是可能带来的中长期影响,都值得我们理性视之和深度思之,分清事件性打击和体系性短板的区别,因势利导,以事件性和暂时性打击倒逼体系性和长期性变革,提前谋划和继续推进河南文旅的系统改革和全面转型。
1
疫情对河南文旅的影响有多大?
据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具体到河南,疫情到底对河南的文旅产业影响有多大呢?
以“五一”假期为例。
据河南文化和旅游厅的公开数据表示,2020年“五一”假期,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92.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26亿元,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4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39.49万元。
而2019年的“五一”假期期间,全省则共接待游客3639.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0.37亿元,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33.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728.8万元。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接待游客数量,还是实现的旅游总收入,2020年的数据结果差不多均仅为2019年的三分之一。并且,我们要知道,2020年的“五一”假期有5天,而2019年只有4天。
而在2020年的国庆假期(8天)期间,在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这个数据与2019年国庆假期(7天)相比,虽然增长了9.09%,但旅游收入却仅为2019年国庆假期(7天)的71.86%。
也就是说,我们经过半年努力,也没能完全消弭疫情对我们文旅业的影响。
为什么疫情会对河南文旅产业影响如此之大呢?
首先,行业属性所致。细分文旅产业类型,大多具备人群密集型的特点,而这恰好与防疫抗疫的基本常识相背离。所以在疫情状态收紧时,文旅行业肯定首当其冲。
另外,较短的产业链条,也大大削减了河南文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文旅产品链条是人在文旅产品消费过程中,由市场需求链延伸出来的,包括食、宿、游、行、购、学、娱、养等方方面面。
就目前而言,河南文旅的创新型开发还处于较基础的阶段,产业链条的基础构建无论在横向或是纵向延伸上,均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就好比点、线、面的关系,当你的文旅产业还只是“点”或几条短短的“线”时,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很难不受影响;但当你的“点”与“线”足够多与长时,它就构成了“面”或一张“网”,显而易见,“网”的稳定性比“线”强。
第三,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河南历史人文方面的文旅资源较多,剩余的文旅资源则集中于“三山”(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和黄河。相似的资源属性,相似的产品开发路径,这就意味着风险来临时,大家面临同样的困境,风险消失时,大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正常情况下,这些问题会在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显现,但疫情的区域性蔓延和行业性冲击,显然加速了河南文旅短板的暴露。
那么,当整个中国文旅都在经历新一轮深度转型和迎来一个新价值时代的大背景下,河南文旅将何去何从呢?
2
全面推进数字文旅发展正当其时
近年来,伴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已经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价值增长的重要体现,甚至是引擎。而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是加速了我国文旅产业从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向科技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去年3月份由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联手共建的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现状与趋势调研报告》显示,疫情期间,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互动化的生产方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2020年年底,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也明确提出借助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以上种种皆说明,文旅数字化和数字文旅化不仅在趋势上越来越明显,而且,已经成为市场投资和政策支持的重点内容。
比如,去年由故宫博物院、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和腾讯集团联合制作的小程序“数字故宫”,一经上线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该小程序不仅集文物数字化成果、新文创产品、知识普及、功能性导览于一体,还能让人足不出户,云游故宫。三星堆博物馆为响应抗疫工作,弥补闭馆遗憾,紧急组织综合馆数字化采集,推出沉浸感十足的三星堆云展厅,一时间也是火爆全网。包括今年河南火爆全网并成为现象级文旅产品的《唐宫夜宴》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背后也充分体现着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
(数字故宫小程序截图)
据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20年3月中旬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消费影响问卷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在疫情期间都参与了至少一种线上文化活动,其中,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景区的占比仅为7.7%和4.7%。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数字文旅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将客流资源转化为消费资源的道路上,数字文旅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所谓的“数字文旅”,已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包括的产品和服务形态也非常多元,甚至可以说,没有边界正是数字文旅所具有的巨大发展空间的直接体现。
那么,具体到河南应该怎么做呢?或者说,哪些内容和方向是河南推进数字文旅发展过程中至少要做到的呢?
首先,进一步在数字化方向上延伸产业链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河南文旅IP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双向深度开发。以线下为基础,以技术为纽带,从智慧运营、在线营销、线上看展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开发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提升消费群体的参与感,从而占领市场,扩大品牌价值。
以出道即火爆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相对而言,“只有河南”已经是河南数字化程度较高的文旅场所。园区在产品开发和服务上,很多地方都借助于数字技术达成较好的用户体验。
但略感遗憾的是,其消费场景的营造还略偏传统,成本回收的压力大部分都放在了票务营收上。针对这一点,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故宫,加强文创产品的创意性开发,提高服务型消费场景的营造,注重各消费渠道和宣传渠道的结合、保护和运营。
其次,以更开放的态度,更优惠的政策,创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沃土。从政策环境到投资运营,再到人们的观念认知,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模式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目前,人们对数字文旅的理解和接受水平相对还较低,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些导向性意见和政策性优惠,一方面提高人们对数字文旅的认知,另一方面,加大对具有发展数字文旅潜力和能力的团队进行引导和扶持。
当然,也不能忽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其中包括本地化人才的培养和开放资源外地人才的引入。优秀的文旅产品和服务,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平台进行生产与运作,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是文旅业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支撑。
各专业高校可增加相关专业的确立与教学,并与各大文旅平台合作,针对河南本土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课题研究,通过多方接触,培养更适合的人才。
同时,要多与外部优秀团队进行交流学习,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准确的判断自己,以坚定的意志、真诚的态度、宽松的创作环境和优于同行业的待遇水平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
当产业链条完备、外部环境成熟、人才资源到位时,便是水到渠成之日。
所以说,河南文旅虽然身处疫情之中,但并非寸步难行,超车虽不易,但疫情是危机却也是契机。
大势已成,未来已来。在我们看来,全面推进河南数字文旅发展正当其时,并以数字文旅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打动河南文旅更系统更全面的转型,这时候,认知和行动都是生产力。
加油,河南!加油,河南文旅!
编审:张梦欣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