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西的商号们
作为赤峰市12个旗县区之一的林西县,正式建县于1908年。虽说与其他的11个旗县区相比,历史沿革相对较短,但至今也已近110年的历史了。在这一期里,本报记者将通过对林西县老字号的介绍,为您展现其百年沧桑……
出拔子商
据了解,建县之初的林西,南北长200里,东西宽60里,已开垦土地3000顷,境内有大小村落40多处,人口为16000人,以汉族为主。当时,林西县除了驻军而外,还有两名外国人,为比利时的传教士(神甫)。
林西县的东边和北边是牧区,西边和南边为已开垦的土地,为农区。从林西出发,西路经过经棚、多伦可到张家口;南路经过赤峰、朝阳可通锦州。因此,物资的集散多来自东边和北边的牧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便利条件,林西的商贸活动也就逐渐活跃起来。当时,在林西街里约有六十家较大的商号,掌柜或财东大多来自山西、山东、河北、沈阳等地。其中,资金最雄厚的是山西人陈义相的庆德正,资金在15000元以上;资金在10000元的有山东人马兴堂的元和涌,河北人解进财的荣生德、河北人张林的福和祥、山西人曹树的德润成、河北人陈省三的福盛和等。此外还有德成昌、恒盛涌、恒庆成、庆德元、永顺茂、宝源德、合盛公、宝盛合、天瑞成、和记、同竹公、德兴成、福泉成、义合公、万顺成、庆德成、双庆泉、德兴原等,大的有资金2000元以上,普通的四五百元。在这些商号当中,有一半以上还经营副业,如漏粉、买卖粮食、书和文具及纸烟等,多数是前店陈列商品,后院是储存库。各店铺之间都有联系,靠赤峰、乌丹等地供给货源,多数是一至三年结算一次。除了特殊情况之外,结算时间分别是农历五月节、八月节和年终。当地当时的结算货币有两种,一种是白银,一种是大洋。比如,在当年的林西街里,有惟一一家批发货店叫同升店,它的货源情况为:从赤峰购进布匹、烧酒、麻油、煤油、洋货、砂糖及各种杂货;从承德购进纸张、茶叶、大米;从元宝山购进木材、麻及麻绳;从经棚购进酒、麻、铁器;从凌源购进粉条、香油、棉花;从乌丹购进粉条;从多伦购进砖茶。批发货栈所得手续费为买卖价格的两成,库存不再收取储存费。此外,当地的一些杂货铺,如福和祥、双庆成、恒兴成等还从事旅蒙行商经营,即“出拔子商”。
“出拔子商”的或单资或两三家合伙,前往牧区进行商贸活动。这些商号一般会在春季或秋季出发,秋季或初冬再回来,也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往返的,行商区域在巴林和乌珠穆沁旗一带。经营的商品有糜子、小米、烧酒、黄烟、布匹、月饼及其他日用杂品和日常使用的家具等;交易的方式为:将商品用牛车运到人口比较稠密的牧区居住地之后,支起帐幕做买卖。当商品出售完了之后,将兑换来的牲畜、皮张、绒毛等原路运回。“出拔子商”的利润还是很丰厚的,扣除成本及杂费,能得到二至三成的利润。后来,由于受蒙匪巴布扎布的破坏,这种旅蒙行商受到很大打击。例如,在经棚的恒兴盛,曾与林西的恒兴成共同前往外蒙古的库伦(现乌兰巴托)去“出拔子商”,生意十分红火。但不久就因为闹蒙匪而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过去,在林西这块土地上还有丰富的草药资源,其中产量最多、用途最广的是甘草等。因此,一些以收购药材的药铺便出现了,主要有福兴全、庆元永、仁增永、大德堂、德济堂、庆发玉、同春堂和正心堂等。这些药店还经营其他品种的药品且数量很多,比如在三道街的福济堂药店,最畅销的药品为仁丹、守田宝丹和硝强水。
上个世纪之初,林西县还有两家洋行,一个叫德记洋行,是美国烟草公司的代理,并为美国收购甘草;另一个叫瓦利洋行,总行在天津,每年羊毛季节,在林西地区收购羊毛。收购羊毛及驼毛的旺季为春毛六七月份,秋毛十月,一年两季,向外输出的主要是秋毛,品质优良。春毛多在本地市场销售。一年内多的销售羊毛十万斤,驼毛为一万斤,经营羊、驼毛的商号除了瓦利洋行而外,还有义记和庆昌荣商号。
在民国四年以前,林西的甘草只是根据当地药铺的销量而适度采挖,还有一些来自南部的乌丹商人,在往林西运送发货的返程时也进行采挖和收购。民国五年,德记洋行林西分行受驻天津美国人富哥的委托,收购了三十万斤甘草 ,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当时,日本人用甘草做酱油的调味料,也可以放入烟草里当调味料。
车。
蓖麻子油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百业凋敝,从林西的市场上也可见一斑。当年,在林西的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洋货,洋油,洋火,洋布,甚至还有洋面。这其中又尤其以日本货为最大,约占七成。在林西市场的棉制品中,除了衬衫、袜子、手套、毛巾和腿带子而外,日本商品竟然占九成,中国商品只占一成。日本布长六尺、宽四尺、周围有花边。2.50元一条的高棉毛巾,很好卖。日本产的香皂占七成,中国货占二成,另外一成是俄国货。洗衣肥皂则被美国日光皂独占,一包两块,售价二十个铜板。还有,日本产的“打连布”和“花旗布”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位置,与之相抗衡的是上海产牛头牌打连布和牛头牌花旗布,其产品质量和单价与日本货不相上下。
在当年的中国,甚至连一个缝衣服用的针和香皂盒都生产不了。日本产的玻璃制品有洋灯、坐灯、洋灯罩、香皂盒、奶瓶和玻璃杯等,这些商品在运输中容易损失,所以出售的价格较高。其中,日本产的香皂盒日本占七成,中国占三成,日本、德国产的洗脸盆在林西市场上平分秋色。缝衣针是天津志昌洋行销售,德国制造。林西市场上的火柴,全是黄磷火柴,几乎为日本货所独占。林西的煤油市场为则英、美两国所独占。香港砂糖、外国染料也独占林西市场。
日本东亚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的商品,在林西市场上也均有出售。东亚卷烟占三成,英、美的卷烟占七成。当年,在林西出售卷烟的主要为中大街杂货铺德盛昌。它与天津同和兴、赤峰同和长是联营买卖。而销售英、美烟草公司制造的“孔雀牌”、“三炮台”等十几种烟草的是德记洋行。福建天生德烤烟厂生产的丹凤牌香烟,每箱八包,售价一元钱,在林西市场上也有销售。赤峰产的烟叶每年输入林西十余万斤,每斤售价在二至三角钱。
在当年的林西市场上,只有少量的中国产品占有绝对优势。比如日本产的陶器产品占二成,其他的外国货占二成,中国货占六成。这是因为当时的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是粗制的下等品,日本和其他外国的陶瓷因价格高,买的人很少。文房四宝中的毛笔、墨、纸、砚全是中国产品,但铅笔、红印色、石印用的印刷油、手册等几乎为日本产品独占。供奉神佛的蜡烛,全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制蜡一般为杂货铺兼营。比如有资金白银两千两的宝源德,是河北人边学顺开办的商号,为林西仅有的一家蜡铺。宝源德有两个工人,夜间制作,原料以牛油、羊油为主,有时会加入一定量的蓖麻子油。
牛皮花鞍
1908年,林西设县治。与此同时,烧锅业兴起。可以这样说,酿酒的烧锅是林西最早的工业企业。
据伪兴安西省《林西县情况》一书记载,林西的烧酒和黄酒味道纯正,1933年一1935年的产量号称25万斤。其中,比较大的烧锅有四家,最早开业的是东胜泉烧锅,其次是荣静堂、万利泉和德源厚烧锅。东胜泉的厂址在林西城西街,掌柜叫曾纪纲,辽阳人。东胜泉的烧酒,酒精含量很高,蒙古人、汉人都很喜欢,在饮用之前习惯要加温,也就是用开水烫烫。制酒的原料为高粱、谷子、糜子、燕麦、大麦、荞麦等,原料的选择因地制宜。解放前,林西县城内还有十几家的酱醋作坊,比较出名的是广茂泉、福全聚和高廷兰酱醋坊。其中的福全聚不但开业早,规模较大,历时也最长。
当年,林西四周的沙地多,车行不便,又没有桥,河道经常变动,所以往来货物运输以车运和驮运为主。车运有马车和牛车,驮运有骆驼、马和毛驴。车运、驮运带动了当地的住宿业发展。在林西县城的大车店主要有长盛和、大有德、公和店、全盛店、增盛店、协和成、马家店、王家店、洪升店、同升店。同升店掌柜的是河北人,叫王会元,资金两千两白银。当时当地人称这个店为发货店,仅此一家,即货主委托车马店的人员代为推销商品,将买卖商品金额的三分之一作为手续费。驮店有三合店、忠盛店、宝元店、富源店、刘家店、窦家店、四顺店。天成源的店主人是回民,出入在这座店的也大多是回族,生意兴隆,有20多头骆驼。
那时候的平头老百姓外出时以骑马为主,加上毅军骑兵第四营在林西驻防,因而马鞍行业比较兴旺。从事这种行业的有四家,茂盛裕、双盛和是多伦在这里开的分号,另外还有玉德永和德利永两家,所经营的皮货有白楂鞍子、千斤皮、镫皮、牛皮花鞍、皮笼头、手屉、肚带根、铁镫、皮嚼子、马鞍子等。
林西街还有仁增裕、三顺成、玉德永等四家从事麻绳、皮绳销售,也兼营马具的贩买。有需增永、庆顺永两家染坊,每家都有三个染缸。当时,人们最喜欢的颜色正蓝、浅蓝、鱼白、绿色等,染料来自德国。林西的裁缝铺共12家,大成衣铺工人7至8人,小的只有两三个工人,还是招收的学徒。其中的林发永、德盛祥各有一台美国产的缝纫机,还有福聚永、龚义和、义顺成、兴永成。裁剪、缝纫衣服的价格由同业者商会协商确定,如有私自涨价的,以一罚十。
民国二年,即1913年,林西县成立商务会,会址在四道街东胜泉烧锅院内,后来曾为林西镇西街居委会址。初设时,郝勤为商会会长,曾纪纲为协理。民国四年,1915年,商会改选,曾纪纲为会长,元和涌杂货铺主人马兴堂(马东斗)为会副长,四名会董皆为东北人,即陈省三、张林、道生永杂货铺的王崇廷和恒兴成的王凤纪。林西商会有会员八十来人,缴纳会费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每年交一百元,中等交八十元,下等交四十元。
商务会是林西各商号的总代表,市面物价由商会协商确定,并负责商号之间纷争的仲裁和相互救济帮助。商会还有丁兵二十人,县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各配置三名,检查通行人员并负责征收车捐税。民国五年,1916年,共有180万斤的食盐运进林西,由三道街富源长盐坊专营,经理是河北省玉田县人杨子柔。除了在林西购买之外,还到距离林西220华里的猴头庙去以物易物,但交换的食盐在林西卖的很少,大多运到赤峰去了。在猴头庙,食盐一石(十斗)换白面80至90市斤,或换小米3至4斗。在林西,一斗食盐重65至66市斤,上等盐可达70斤。购买时一斗盐付白银六钱,用小米换时需7至8升。从猴头庙运一石食盐到林西运费为二两五钱,运盐车夫每天伙食费一钱银子,行程要五至六天。因此,一石盐原价大洋七元左右,在林西市场上,每百斤盐能卖大洋二元五角,一斤能挣三分钱。民国五年,富源长共贩卖食盐四十万斤。除富源长而外,还有二十几家杂货铺也兼营食盐。林西县对食盐贩卖者收缴营业税,一等盐课税大洋五十元,二等盐是十六元,三等盐是六元。口北蒙盐局是民国政府设地地方征收盐税的官衙,总局设在多伦,林西、经棚、赤峰、围场、张家口、隆化有蒙盐分局。此外,当地杂货铺或赤峰的商人临时购买各种兽皮,每百斤课税大洋一角四分,由卖方缴纳,买方运货出城时,征收外运税大洋一角四分。如持有三联单证实替外人代购者,免征外运税。所以,林西的商家多以外人名义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