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底的跷走的高”说起

从“庙底的跷走的高”说起                 文图/张占稳

在临渭区桥南镇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庙底的跷走的高,花园的秧歌水上漂”。这里的高是说庙底村的跷腿子比别村的高,庙底村的跷腿子有六尺多高,而别村的只有三尺高,人们是夸赞庙底村的跷走的好。

庙底村的走跷是从解放初开始兴起的,当时参与走跷的约有30多人。

学习走跷的都是些二三十岁的男性,练习时他们人坐在墙头上扎腿子,腿子是柳木做的,用油漆刷得红艳艳,腿子用麻辨子扎绑。他们先在场面弸上楸绳,手把住楸绳往前走,练上一段时间后,才离开绳子一圈一圈地练习走高跷。村里老人回忆说,当时村上对走跷比较重视,确定专人负责,督促大伙学走跷。不知多少次让他们踩着高跷从堡子城北门外的陡坡走上去。因为堡子北门不高,走高跷的经过时都要手把住门框弯着腰,过去后在堡子西边的墩台场面走上几圈,再往回堡子下边的村中。刚开始学时多数人都跌倒过,但均没有出现摔伤和骨折现象,多数人被扶起后继续练习,只有少数胆子小的人放弃不学了。就这样经过严格反复的练习,终于培养出了多名走跷的高手,练就了腿扎高跷到外村表演能走十里路的硬功夫。

当时,一般表演都在每年的二三月天气暖和时,南庙大院和南村口大场面子是表演的好场地。演出前都要给走跷的打扮一番,化好妆,角色有男的,也有男扮女妆的,绑好腿子,穿好各式各样的服装,用靴子、纸花等对跷腿子进行装饰,并用宽大的裤腿把脚盖住。

表演时,不说不唱,只是表演者踩着鼓点,在走上一圈又一圈的过程中,将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的呈现给观众,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社员前来观看。表演最为精彩的要数李彦贵卖水、张公背张婆、抽肠换肚等节目。张公背张婆的男性表演者上身穿女装,腿穿男装,背部露出一双女人腿(道具),怀里搂着男人上半身(道具),非常逼真滑稽地演绎了张公背张婆,其实只是一个男性走跷者在表演。抽肠换肚则是将猪肠子装在猪尿泡,然后放在走跷人的裤裆里,另一个人用刀戳,抽出猪肠子,用口吹气后继续往出抽,直至抽完,走跷者假装痛苦不堪,面色苍白,给人感觉是把人的肠子全抽出了,看得观众此牙咧嘴,唏嘘不已。

除了在本村表演,他们还时常到外村献艺,还到崇凝塬上表演过,受到人们的称赞。在当地,庙底的走跷爱好者曾在一天之内,扎上腿子从本村出发,赴岭东、南刘、邓家、大寺、岭西、烟村、清水河、花园等村逐村表演,然后返回。为了安全起见,途中给每个走跷的安排一人举拐子,需要休息时走跷者可扶住拐子。所到一村都会敲锣打鼓迎接走跷的,并摆上麻糖(麻花)作为礼物,走跷者离开各村时给他们带上,而他们回去后则要给每个走跷的分麻糖。

平时,走跷时卖吃喝最怕孙吾空的扮演者,因为“猴子”身上披着竽子毛做的服装,到吃喝摊前一抖一抖的,卖吃喝的害怕竽子毛掉落在吃喝上,就赶紧给“猴子”一些吃喝,让其尽快离开,逗得一旁的观众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庙底村的跷较高,人们表演时只出现过跌倒现象,但从没造成骨折等后果,一些走跷的跌到被扶起后继续走。一次,庙底村的一位走跷的经过岭西村槐抱皂树附近时,因地面松软,一个跷腿子陷进土中,造成另一个跷腿子折坏,被人扶起后,人腿却没伤,真是有惊无险。

据村里的老人讲,庙底村的走跷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来随着原来走跷爱好者年纪渐大和忙于农业生产,再没有搞走跷这项活动。如今,村里原来走跷的只有两人健在,“庙底村的跷走的高”成了庙底人美好的回忆。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三贤文苑   

临渭区作家协会平台   欢迎关注   期待投稿

投稿邮箱:LWQWYCZS@163.com  

514895427@qq.com  1259020912@qq.com


(0)

相关推荐

  • 高跷

    有个纪录片<皇城边的村庄>,里面有个高跷村.这些人真是幸福.高跷可以让人高贵. 其实,内家拳的腿功就是高跷.我们的小腿,大腿要往"空"里练,练到觉得自己的腿骨是根木头. ...

  • 堡子村、四圣宫、南撖东岳庙  【山西翼城】

       四圣宫在西闫镇曹公村,是翼城最偏远的国保.西闫镇在翼城的东南角,地理上沟通着绛县和沁水.走到西闫镇堡子村,远见红墙黛瓦,飞檐凌空,以为是目的地四圣宫,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不过此村清爽宁静,有菩萨庙 ...

  • 【长安村落】——兴隆街道堰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210国道21公里西侧,东与南雷村以公路相隔,北与东甘河村以排水渠(甘河渠)为界,西与西甘河村接壤,西南与张王村毗邻.4个自然村,即堰渡村左家 ...

  • 老马虎 ▏他,从200年前走来

     他,从200年前走来  南召县崔庄乡草庙庙会拾贝 马秀华  摄影报道 民间文艺,源自于生产劳动.几千年农耕运输,靠的就是这把"小车":他可以载物,还可以载人,典型的就是媳妇回娘家 ...

  • 南沙坡村

    旧时南沙坡村 陶浒 绘 许多年前,说起沙坡,我只知道那里是看押犯人的地方,人们都叫"劳改窑".其实,"劳改窑"那时是指西安监狱里的砖厂,它是一所监狱企业,专门供 ...

  • 忻府区双堡村

    在忻州城东南15里的系舟山北麓,有一个叫双堡的村落,现辖于忻府区紫岩乡.历史上的双堡村,因村里有东.北两个土堡而得名.后又在村南修了南堡(又叫"五保堂"),使双堡成为三足鼎立之势. ...

  • 朝阳喀左秧歌

    2016年2月20日.21日,应曲利明.卢英的邀请,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秧歌汇演期间于老爷庙镇平房子村.东哨镇大马架子村拍下部分照片.在我看来这些照片显属稚嫩,权当是成长的记录.现予分享,敬 ...

  • 广东台重点报道!海上风电“后补贴时代” 阳江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海上风电是我省可再生能源中最具规模化发展潜力的领域,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是全国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探索实施"链长制 ...

  •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 赵灵委1, 2, 陈海龙3, 赵虹霞1, 董俊卿1, 李青会1*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光 ...

  • [考古日报Vol.141]西安发现国内首片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 知乎

    乐正昶 定时强推阿森纳公众号:枪手往事 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源头何处寻迹?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脉是否还有时代更早的实物佐证?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史前先民如何实现"入土为 ...

  • 何鹤:笔底云烟随梦走

    笔底云烟随梦走 何 鹤 蝶恋花·夜 寂寞疏篱花几朵,午夜时分,花影窗前坐.天地之间君与我,屏前一曲东风破.俯仰诗心还好么,日子寻常,从未寻常过.明月招生门落锁,远程讲授相思课. 蝶恋花·回首 折赠当年 ...

  • 庙底沟文化在江南的踪影

    发布时间:2008-12-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仁湘 说陶话彩(9)     --由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西阴纹"彩陶说开去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自发现之初,就曾引起过广 ...

  •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上)

    发布时间:2009-08-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仁湘     摘要: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 ...

  •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下)

    发布时间:2009-08-1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仁湘 摘要: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 ...

  • 【文学时代微刊】妻子飞走了|高钢(陕西)

    文学时代微刊第1701期 妻子飞走了 文/陕西·高钢(原创) 妻子飞走了 一阵风 一辆车 一个心思 妻子飞走了 一一她去看她的老母亲了 快八月十五了 不一定非要月圆 只要舒心 平平淡淡才是老人们要的日 ...

  • 稳定性保障6步走:高可用系统大促作战指南!

    一  前言 年年有大促,大家对于大促稳定性保障这个词都不陌生,业务场景尽管各不相同,"套路"往往殊路同归,全链路压测.容量评估.限流.紧急预案等,来来去去总少不了那么几板斧. 跳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