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当心理学遇到脑科学,这些创新疗法比传统心理治疗更加高效

此前的双相障碍系列文章深入分析了该疾病的历史、病因、诊断、症状特点、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无疑,药物治疗一直是双相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但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复发,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研究发现,即使在最理想的药物治疗之下,即使患者的依从性很好,双相障碍的复发风险仍不低,这使得药物预防复发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和质疑。

因此,近年来,学者和临床医生们开始重新审视单独使用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的作用,普遍的观点是:仅靠药物来预防双相障碍的循环发作是不够的。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协会的Bethesda博士在20年前就明确表示,双相障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发展相关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上。

可见,临床心理干预、或者说心理治疗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接下来的这几篇双相障碍的系列文章,我将向大家探讨“心理治疗”这个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历史和发展,如何形成了当下的几个主流心理治疗学派。

更重要的是,我将重点介绍近20年来,脑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获取的新成果,希望能打破大家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陈旧印象。

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从何而来?

最早的心理学源于哲学,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研究者们称那时为自然哲学的心理学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把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探究。

后来,心理学进入了宗教哲学的心理学阶段,哲学服务于神学,心理学也自然逃不掉这个功能,更多地进行关于灵魂和上帝的探讨。到了14世纪末,心理学发展为意识的经验心理学阶段,探讨的焦点转向了意识经验,研究知识经验是怎么产生的。

以上这3个阶段的心理学主要由哲学家完成,所以又被称为哲学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人类对自身的思考,奠定了理论心理学的一些基础,可是它只是思辨的、抽象的,是纯理论的推测,缺乏实验的基础。

直到19世纪,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学科开始采用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学科获得巨大发展,心理学也引入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并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才正式诞生了科学心理学

于是,心理学家们利用观察、测验、调查等科学手段,对一个个心理、行为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诞生了多个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

但有意思的是,心理治疗的历史可能比心理学更悠久。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治疗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古老,传统的宗教、民间的巫术,在某种意义上就包含了心理治疗的功能。

而且,现代心理治疗始于18世纪中叶,比科学心理学早了一个多世纪。当时,一位名为麦斯迈(Antony Mesmer)的医生开始了催眠术,被称为是催眠之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世纪初,法国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 Martin Charcot,1825~1893)教授利用催眠治疗女性的癔症,并进行现场演示,被称为“总是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弗洛伊德就在这些观摩演示的人群中,他回到维也纳后,也开始试着用这种方法对患者实施催眠治疗,并提出癔症的根源是心理创伤。

不过,有记载显示,弗洛伊德承认自己对催眠不在行。随后,他放弃了催眠,并否定了过去对心理创伤的理解,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

不得不插个题外话,其实,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是以催眠拉开帷幕的,并且,利用催眠来治疗心理创伤已获得不错的进展。但可惜,或受到当时宗教、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这个成果并未能得到延续。(相关催眠的文章可点击回看:对催眠的权威解读,会颠覆绝大部分人的相关认知

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局限

心理治疗后来的发展结果,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融合,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派、认知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学派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三大主流,其余的理论虽然不下400种,但大多都可以找到这三大学派的烙印。

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中,这三大学派是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精神分析在三者中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渗透了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很长的时间内,这个方法占据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流。直至目前,我国相关部门仍要求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有最基本的了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指出精神分析的治疗效率低下,这个方法在西方国家也正遭到摒弃。我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并不适合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具体分析可以点击回看:为什么说精神分析不适合青少年患者?

在欧美国家,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心理治疗的主流,尤其是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循证医学认为,CBT是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过,从总体上虽然有效,但治疗效果仍然不稳定,容易反复,尤其是对于很多中度到重度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而言,治疗效果甚至并不明确。

我认为,这与3种心理学说诞生时的科学研究方式和局限性有关。精神分析侧重于理论和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认知行为治疗重于进行认知、行为方面的实验和观察,并将理论用于治疗;而存在-人本主义着重于从心理上激发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修复能力。

简单而言,这3种学说均从理论或实验经验中总结而来,利用外在的情绪、行为和认知来反推心理活动的规律。

但是,众所周知,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进行的,那么,不同的情绪、认知和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哪些通道或区域参与了运作?如何起作用?

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与当时的科学水平密切相关,因为之前脑科学仍未得到发展,这3个主流的心理治疗学说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而且,即使发展至今,这3种学说的核心技术大多仍是上百年前或数十年前就存在的技术,缺乏对其它科学学科的吸收和融合。虽然,CBT近十几年来出现了新的“正念”和“接纳”理念,但本质上仍缺乏真正的突破性创新。

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交叉领域

幸运的是,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看到了以上的局限和问题。

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是研究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交叉性学科。很多人以为,脑科学的研究范围是指探讨大脑的工作原理和发现大脑疾病的异常机制,事实并不仅于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技术结合心理学的实验技术,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解决诸如认知与情感的神经基础等科学问题。

脑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成就了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欧盟、日本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均启动了相关研究计划。在这样的形势下,2016年3月,中国“十三五”规划纲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的脑计划主要有两个研究目标:探索脑认知原理和攻克大脑疾病。

在心理学与脑科学早期的工作较多集中在基础认知功能,包括知觉、注意、语言等方面,而近年来对社会认知的脑机理探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近两年,两门学科的研究对于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脑认知功能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本公众此前转发的文章就曾对这个方面进行过介绍,其中有几个研究发现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心理治疗十分有价值。

比如,日本学者、诺贝尔得奖主利根川进在大脑记忆机制上有颠覆性的发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一直认为记忆首先在大脑海马区形成短期记忆,然后转移到前额叶皮层进行长期存储。但利根川进的团队在去年证实,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利根川进发现,产生记忆的神经环路与事后进行回忆的神经环路并非同一条。海马神经元确实对新记忆的形成是必要的,但负责回想记忆的是另一条通路——海马下托部分的神经元,被科学家们称为“迂回环路”。新的记忆会在两个脑区同时形成。

他的团队还进一步通过小鼠实验得出,有一些记忆虽然被储存在神经元里,但其不能自发地激活(即小鼠不能回忆起来);此时,通过注射一种名为PAK1的细胞蛋白后,被隐藏的记忆便会恢复到意识层面。

研究人员称,“将来,注射 PAK1 蛋白分子并使其进入大脑记忆细胞中同样有可能可以唤醒人类的记忆”。

其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个体在意识层面不能回想起来的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外界手段予以激活。

在这里要解释两个名词,什么是内隐记忆?与此相对的,什么是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也被称为“无意识记忆”,是指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而“外显记忆”是指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才能使信息恢复的记忆。

这个定义还包括了深层次的意义:对于一些事件或感受,个体以为自己“遗忘”了,但并非如此;其只是不存在于意识层面,即不属于外显记忆,但可能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

还有记忆再巩固理论。

传统记忆巩固理论认为,记忆一旦巩固形成,便无法改变。但近年来, 研究者们发现已巩固的长时记忆被重新唤醒、激活后,可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在大约6小时的时间窗内,可通过药物或行为干预的方式可以将原始记忆增强、减弱或改变,重新巩固。

而且,进一步研究表明,远期恐惧记忆再巩固更新机制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也可以通过在提取后的再巩固时间窗内进行消退训练而成功削弱,再次确认了提取消退作为一种记忆再巩固的行为干预手段的有效性。

再巩固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记忆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专家提出,如果能够结合相关病理记忆,如成瘾性记忆、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PTSD) 、恐惧症等,在临床治疗的有利时机,施加干预,原有病理性的记忆痕迹将可以改变或者彻底消除。

2012年,现在的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现任北大六院院长)课题组发现了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的条件性线索唤起—消退心理学方式,可以有效消除病理性成瘾记忆的再现,该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

陆林教授,图片来源于网络

沉睡记忆可唤醒、长期记忆可修改、病理性记忆可修复……可见,结合以上关于记忆的脑科学发现,临床心理干预可迎来开创式的飞跃和发展,这将远比传统的心理治疗流派更加精准、科学和高效!有望开启精准心理治疗的新时代!

目前,我们临床上就是基于记忆的最新发现和机制进行深度心理干预。我们的大量临床案例证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的根源往往是病理性记忆(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且这些病理性记忆可能隐藏在内隐记忆层面。

而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可以精准化地唤醒患者已经遗忘的内隐记忆,接着可利用高效化的心理干预可对该记忆进行再巩固,从而修改患者的病理性记忆,可有针对性地快速缓解情绪、行为等症状。

而且,临床实践还发现,病理性记忆的组成部分包括情绪、思维、当时的情景和躯体上的感受,要更全面地修复病理性记忆,必须对这四者都进行处理。

当然,我们的发现和实践仍有待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尤其是,我们利用在深度催眠下对患者的病理性记忆进行修复时,其大脑中负责储存、提取、处理的相关神经元和区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具体机制是什么?

这是一个迷人的领域,我们现在还没有科研条件去解答这些疑问。但我期待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许会通过临床科研去证实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这种高效化精准化心理治疗的脑科学机制!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陆林主编

2、心理学与脑科学:进展、思考和展望,刘勋等,科技导报,2017,35(19)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李萌萌,2016

4、戒除“毒瘾”:给你一块记忆的“橡皮擦”,贾婧,科技日报2016年6月25日

5、Light-Triggered Genes Reveal the Hidden Workings of Memory,Elizabeth Svoboda,Quantamagazine,December 14, 2017

6、远期恐惧记忆再巩固更新机制的线索选择性特点,胡静初等,2019

7、药物成瘾记忆再巩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陈静,2014

8、情绪唤醒影响记忆巩固过程的神经生理机制,李雪娟,2017

(0)

相关推荐

  • 让神经科学回归弗洛伊德,意识不过一种感觉?

    在马克·索尔姆斯(Mark Solms)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痴迷于宏大的存在主义问题: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我们?后来,他开始学习神经科学,却很快发现神经心理学对关于心灵的这些开放式 ...

  • 心理学被科学和人文拉向何方?

    最新的具身认知研究不再将心智视为脱离身体的东西,认为心智过程必须依赖于与外部环境相接触.相作用的身体过程.鉴于具身认知的理论框架,科学心理学已然容纳和融合了包含历史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人文思考,从而为疏通 ...

  • 网上黑白颠倒的“喷子”到底是什么心理?情绪滞后是种什么体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是喷子吗,黑白不分强行逻辑的那种? 如果你见此问句,内心即刻就涌出反感,甚至怒气,那么80%的可能性,你在网上喷发过情绪,留下过极端激烈的言论. 如果你的内心是否认的 ...

  • 校园抑郁症筛查势在必行,学生如何通过这道“心理大考”?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希望广大学生在每次"心理大考"来临的时候,理性面对,积极应对:不要将这看作"揭丑布",而要趁此机会尽早树立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意识! ...

  • 今日分享 | 你的大脑是如何坑你的?

    2021.10.10 为何人们经常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 为何金钱买不到幸福? 为何领导者通常坚持错误的决定? 为什么葡萄很甜,有人非要说是酸的? 为什么明明认识的人,见了面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 这些 ...

  • 《怪诞脑科学》你的大脑会骗人!这样做,才能过有智慧的人生

    文/凤池竹萧萧 前言 为什么葡萄很甜,有人非要说是酸的? 为什么明明认识的人,见了面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 为什么心里想的是一个意思,说出来的话又是另一个意思呢? 为什么当一件1000元的衣服优惠了50 ...

  • 那些年,我们误解过的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1-04-17 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对心理性的需求就提上了日程,关注和学习心理学,解决心理上的烦恼与困惑.实现自我成长等就成为了大势所趋. 作为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

  • 溯源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是当代国际前沿科学之一.最初,它采用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和有创性动物实验相结合的策略,揭示智能和情感活动的脑功能基础,简言之,这就是运用当代科学手段揭示大脑奥秘的科学领域,自从1995年他以 ...

  • 脑是如何学习的?世界顶级权威专著:《认知神经科学》推荐

    -------------------- 通过脑科学研究,来理解脑的"认知规律", 被称为"认知神经科学", 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这个 ...

  • 被误解的大脑:它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帮我们避免思考的

    这几年在育儿领域,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从心理学入手,跟孩子"有技巧地沟通",通过平等有效的对话改善亲子关系.市面上畅销的亲子沟通类读物越来越多.这表明我们80.90这一代做父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