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李刚
原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第四任)、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李刚
1952年,在天津汽车制配厂工作的李刚接到北京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的调令,从此开始与一汽结缘。1952至1954年,他参加重工业部派去莫斯科的一汽工作组,与孟少农、陈祖涛等代表中国政府参与苏联援建一汽整体设计实施审批工作,负责督促和跟踪苏方的设计,保证一汽的建厂进度及两国间的联络、沟通等工作。1953年7月11日,孟少农将苏方编制的设计交付总进度表带回长春,作为安排建厂工作的依据,并将驻苏一汽项目总订货人代表的任务交给李刚。1954年11月,饶斌赴苏联做催办和视察,当年底,李刚结束为期两年的莫斯科生活。
一汽施工前厂址的情景
1953年7月15日,一汽奠基典礼现场抬奠基石照片
援建一汽的总专家希格乔夫在建设现场
建筑五师进入一汽建设工地
一汽建设场景
回国后,李刚到一机部汽车局报到,被提升为工程师,调至一汽工作,后分配到发动机车间技术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场地三通一平、设备安装和生产调试的建设中。1956年7月,在经过紧张的安装、清洗、试运转和零部件的试制工作后,第一批解放牌发动机完成生产,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零起步的突破与跨越。
1956年,解放卡车试制成功,一汽全厂职工观看自己亲手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解放牌卡车投产仅两年,中央向一汽下达了设计制造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红旗汽车正式开启研发工作。时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初期,处于缺人才、缺技术、缺材料的困难条件,李刚带领年轻技术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讲地位,不讲待遇,不讲物质享受,一心希望为国家做贡献,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技术攻关之中。在制造第一辆红旗轿车期间,李刚在发动机车间工作,发动机最初制作出来时,出现了抱缸、拉缸、活塞环断裂、整机振动、机油泵打不上油、液压挺杆“啪啪啪”乱响等问题。为此,全厂组织上百个质量突击队,30岁的李刚带着一批刚从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队伍组成液压挺杆突击队,重点解决液压挺杆在发动机高速运行时寿命短的技术难题,他们一边研究有关文献,分析国外样品,一边提方案做试验,试用了几十种不同的材料,最后选定合金铸铁,在淬火工艺上做了42次试验,才确定了淬火时间和淬火温度,使最后制成的液压挺杆经受住了400小时的台架试验。凭借这种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他们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一步一步地掌握了核心技术。
李刚曾说:“创造这些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一点,与现在一些依赖引进技术、不搞自主开发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了精神上的支撑,下一步就是丰富相关知识,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国内、学国外成了一汽上下的一致目标。1978年,李刚率队前往日本,对日本11家汽车企业进行长达半年的实地学习考察。回国后,李刚将节约资金、节约人力、工厂管理、质量提高方面等所学经验在全厂推广,并在人民大会堂向千名司局长以上干部作考察报告,就此引发了机械工业解放思想、学习推广国外先进经验、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热潮。而这些新方法、新理念也在后来开发CA141卡车的时候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汽汽研所用三年时间完成CA141产品定型,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10月8日中汽公司正式批准定型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新车开始批量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