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音质,较高音质,极高音质与无损音质有什么差别?
最常见的对音频文件质量的区分方式是码率(比特率),单位kbps(kbit/s),代表着音频文件每秒内所含的信息量,一般来讲,码率越高的音频文件所包含的信息就越丰富,细节越饱满,音乐也会越“真”。
常用音质码率对照关系如下:
标准音质:128kbps,每首约4M;
较高音质:192kbps,每首约6M;
极高音质(HQ):320kbps,每首约10M,也就是常见的Hi-Fi(高保真)音质;
由于MP3格式码率上限为320kbps,所以HQ音质是MP3格式的最好音质。这样的音乐是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音乐需求。
以上三种音质全部都是有损音质,因为大多数时候设备存储空间有限(当年MP3刚出才128M?,20首歌?),所以音乐在传输和保存过程中,我们会尽量的通过舍去某些影响不大的部分压缩歌曲大小。例如,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 - 20000Hz区间,但是录音设备能接收的频率是远大于这个范围的,所以大多时候压缩音乐时会去掉20000Hz以上的音频信息(对于人耳来说前后差别不大,但还是有的,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感受到的)。
无损音质,格式一般为APE,FLAC、WAV,这些一般是拥有良好的音频输出设备(优质音响,耳机)的人会选用的,因为你拿一两百或者beats的设备是听不出太大区别的。
然后在无损音乐中,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采样率,一般来说CD音质的采样率为44100Hz,意思是音频采集设备(麦克风之类的)会每秒采集44100次声音信息(一般实际采集的远大于此,是事后压缩到44100Hz的)。为什么是44100次呢,请参考采样定理(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就是说如果我采集的频率是你能感受的频率的两倍以上的话,那么你就会基本上感觉音乐是连续的。但是更高的采样率对听感是有所提升的(这已经是玄学的范畴了),所以你还会发现网上有丧心病狂的192000Hz采样率的母带版,一首歌500MB-1000MB吧。